APP下载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关键任务系统设计

2021-11-10孙泽洲陈百超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21年5期
关键词:火星车天问探测器

孙泽洲, 饶 炜, 贾 阳, 王 闯, 董 捷, 陈百超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北京 100094

0 引 言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捕获火星,2021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成功实现火星进入、下降与着陆(EDL),安全着陆到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南端的预定着陆点,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成功驶离到火星表面并开始开展火面巡视探测,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迈出我国行星探测步伐,实现了我国探测器首次登陆火星,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的三步跨越,开拓了中国人探索认知宇宙奥秘的新局面,创造了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的新辉煌.

“天问一号”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工程以环绕器环绕火星、火星车着陆火星表面,并开展科学探测为成功标志.

从工程实施、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天问一号”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任务的工程目标可概括为[1]:

1)突破火星制动捕获EDL、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使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

2)构建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基础工程体系,包括设计、制造、试验、飞行任务实施、科学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队伍,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天问一号”任务的科学目标是:通过环绕探测,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通过巡视探测,开展火星表面重点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具体科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

1)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探测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征,获取典型地区高精度形貌数据,开展火星地质构造成因和演化研究.

2)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探测火星土壤种类、风化沉积特征和全球分布,搜寻水冰信息,开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层结构研究.

3)研究火星表面物质组成.识别火星表面岩石类型,探查火星表面次生矿物,开展表面矿物组成分析.

4)研究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探测火星空间环境及火星表面气温、气压、风场,开展火星电离层结构和表面天气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5)研究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探测火星磁场特性.开展火星早期地质演化历史及火星内部质量分布和重力场研究.

1 “天问一号”探测器任务特点

“天问一号”探测器的任务是实现火星的环绕、火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相对以往月球探测任务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5]:

1)距离更加遥远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4×108km、最近5.5×107km,而月球距离地球仅为4×105km.距离遥远带来通信路径损耗巨大,与地月通信路径损耗相比,地火通信路径最大损耗增加约60 dB,导致天线难以全空间覆盖、传输实时性差及有效数据传输困难.

2)自主要求更高

火星至地球单程时延最大约22 min,月球为1 s,长的时间延迟,极大增加了深空测控通信实现难度.对于月球距离,勉强可以采用准实时遥控方式控制航天器平台和有效载荷工作,对于更遥远的火星,只能依赖于探测器自主控制能力.

3)着陆过程风险更大

月球着陆任务要求在12 min内减速1.7 km/s,火星着陆任务要求在约9 min内减速4.8 km/s,火星探测减速总量更多、要求更快.月球着陆过程采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减速,火星着陆需要采用气动外形、减速伞、发动机及着陆缓冲减速,环节更多.而火星大气不确定度非常大,大气密度和火星风场等参数,随季节、地理位置及进入地方时不同而变化.诸多因素耦合在一起,极大影响EDL过程设计与分析.

4)火星表面能源更紧张

在火星轨道附近,太阳辐照强度最大值为715 W/m2,最小值为491 W/m2,平均值约为地球附近的43%,同时火星存在大气衰减,到达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仅为0.2个太阳常数.极大增加了探测器热设计、能源管理的挑战和难度.

2 “天问一号”探测器任务概述

2.1 系统组成

“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

图1 探测器组成示意图

环绕器由有效载荷、结构、测控数传、热控、综合电子、总体电路、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定向天线、太阳翼、电源、推进和工程测量等12个分系统组成.

着陆巡视器由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GNC、推进、热控、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天线、供配电、伞系减速、着陆缓冲、移动和工程测量等15个分系统组成.

2.2 基本构型

“天问一号”探测器构型为环绕器-着陆巡视器串联构型设计,环绕器与运载火箭对接,着陆巡视器安装于环绕器顶部.环绕器采用“中心承力筒+外部六面柱体”整体构型,配置2.5 m口径高增益天线.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进入舱由大底、背罩和着陆平台组成.探测器发射入轨后依次展开环绕器太阳翼、高增益天线等.

图2 探测器各飞行状态下构型示意图

2.3 飞行任务过程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发射至近地点约200 km的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在地火转移轨道上飞行约7个月,期间经过4次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机动,在近火点处实施第1次近火制动,实现火星捕获,随后经过1次远火点平面机动和2次近火点制动,进入周期2天的环火椭圆停泊轨道;停泊轨道运行约3个月后,择机实施两器分离和火星进入;着陆巡视器采用“弹道-升力式”进入,通过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缓冲机构缓冲,软着陆于火星表面;环绕器自主升轨机动,将轨道拉起并返回到停泊轨道,在下一个近火点实施第4次近火制动进入周期8.2 h的天回归中继通信轨道;90天的火面巡视探测任务结束后,环绕器实施第5次近火制动,进入周期7.8 h的椭圆遥感轨道;环绕探测约一个火星年,利用火星重力场特性实现近火点漂移,实现对火星表面覆盖探测. “天问一号”探测器任务实施阶段的飞行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过程

3 “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关键任务设计

为实现“天问一号”火星环绕、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整个任务过程可分为轨道、远距离深空通信、近火捕获、EDL、火星车驶离及火面巡视探测等5个关键任务.

3.1 轨道设计

“天问一号”探测器轨道设计包含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中继通信、遥感使命等5个阶段.

3.1.1 地火转移轨道设计

综合考虑运载能力、探测器质量约束以及转移时间,选择短转移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深空机动,改变绕日飞行轨道的平面和大小,减小火星捕获所需速度增量.最终地火转移轨道采用“短转移+深空机动”方案.

3.1.2 火星捕获轨道设计

捕获轨道倾角设计取决于火星进入点纬度,由停泊轨道时间倒推至火星捕获时刻,得到所需的火星捕获轨道倾角.

近火点高度设计:综合考虑捕获速度增量、火星大气、最后一次中途修正、近火制动有限推力和火星非球形摄动等影响,捕获轨道近火点高度选取为400 km.

轨道周期设计:综合考虑轨道的稳定性、远火点平面制动的速度增量、远火点控制误差对近火点高度的影响,轨道周期选择为250.5 h(约10个火星日).

远火点平面机动目标倾角设计:综合考虑遥感使命轨道近火点光照条件和火星全球覆盖需求,探测器遥感使命轨道倾角选择为86.9°.

3.1.3 火星停泊轨道设计

综合停泊轨道两器分离前后降轨、升轨推进剂需求,以及火星摄动条件对轨道影响,选择2天周期的停泊轨道.为实现着陆区预探测要求,停泊轨道近火弧段设置于预选着陆区上空.

综合两器分离速度增量(降轨、拉起)和保证进入点初始精度和遥感使命轨道倾角等因素,标称停泊轨道设计为近火点高度265 km,周期为49.2 h(2个火星日)的极轨椭圆轨道.

探测器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完成着陆区预探测、落点经度微调等着陆前准备工作.

3.1.4 中继通信轨道设计

环绕器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后,需调整进入中继通信轨道,实施为期约3个月的中继通信任务,并兼顾科学探测.为保证稳定的中继通信弧段,中继轨道设计成天回归轨道,考虑到停泊轨道和遥感轨道的衔接,探测器标称中继轨道选择1天运行3圈的回归轨道,轨道周期约8.2 h.

3.1.5 遥感使命轨道设计

环绕器完成3个月的中继任务之后,进入遥感使命轨道.环绕器遥感探测阶段,受推进剂以及相机成像幅宽约束,为了保证近火点成像时太阳高度角不小于10°,以及一个火星年内完成全火覆盖的任务要求,利用了火星大椭圆轨道近火点漂移特性,遥感使命轨道设计成近火点高度265 km、回归周期20个火星日,一个回归周期运行圈数为63圈,一个火星年随太阳漂移一圈的环火极轨道.

3.2 远距离深空通信设计

探测器系统的通信链路设计如图4所示,其中:

图4 探测器系统通信链路

1)探测器对地面站采用X频段通信,两器均具有X频段上下行链路;

2)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之间配备有UHF频段双向器间通信链路;

3)着陆巡视器复用X频段下行链路,对环绕器进行单向数据传输.

4)着陆巡视器测控包括器间通信和火星车对地直接测控两部分.

3.2.1 探测器器地测控体制

1)环绕器

调制方式:统一载波X频段测控体制(测控),抑制载波调制方式(数传).

测距方式:侧音测距.

测角方式:DOR差分单向侧音方式进行VLBI观测.

测速方式:双向多普勒测速,同时验证单向多普勒测速技术.

信道编码:“R-S+卷积”级联码和“LDPC”编码.

2)着陆巡视器

调制方式:上行统一载波调制方式,下行抑制载波调制方式.

信道编码:“R-S+卷积”级联码和“LDPC”编码.

3.2.2 器间测控体制

采用UHF频段作为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的双向通信频段.同时,为了提高中继通信能力,环绕器配置X频段接收机,利用着陆巡视器对地的X频段通信链路,具备将尽可能多的探测数据回传地球的能力.根据轨道特点,近火主用UHF频段通信,远火主用X频段通信.

调制方式:器间UHF频段通信采用Bi-phase-L分相码PCM信号进行BPSK调制,器间X频段通信采用BPSK体制.

信道编码方式:UHF频段器间通信采用卷积(7,1/2)码,X频段器间通信采用“R-S+卷积”级联码.

3.3 火星捕获过程设计

整个火星捕获过程控制,由探测器全自主完成.火星制动捕获采用“匀速率变化”控制策略,制动捕获关机策略采用双关机策略,利用开机时长和速度增量两个指标控制发动机的关机.即,以加表积分速度增量控制为主要条件,加表积分量达到标称速度增量时关机;同时,设计关机时间区间[T1,T2]约束,制动时间超出区间范围,加表积分即使不到标称速度增量,亦关机.T1时间为制动捕获最短点火时长,该时间的确定主要考虑因素:两台加表故障情况下,标称推力作用下,能够形成标称轨道点火时长.T2时间为制动捕获最长点火时长,该时间确定主要考虑因素:两台加表故障情况下,标称推力作用下,形成停泊轨道远火点高度的点火时长.

火星捕获制动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火星捕获制动流程

3.4 EDL过程设计

火星EDL过程采用“气动外形+伞系减速+动力减速+着陆缓冲”的减速方式.

1)进入方式:弹道-升力式;

2)气动外形:半锥角为70°的球锥形大底+球锥形背罩;

3)伞系减速:盘缝带伞、一级减速;

4)动力减速:反推发动机、悬停避障;

5)着陆缓冲:着陆缓冲机构.

EDL过程时序图见图6.

图6 EDL过程时序图

3.4.1 过渡段

该段主要任务是:

1)两器分离后自主启控建立并保持中继通信姿态.

2)大气进入前建立大气进入姿态.

此段的结束标志是距参考火星表面高度125 km(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定义的火星椭球基准).

此高度以上大气阻力和气动干扰力矩影响可忽略.该阶段主要干扰力为姿控推力器工作时的干扰力和力矩.

3.4.2 气动减速段

根据火星大气密度、制导控制策略不同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攻角配平段

距火星表面高度从约125 km(IAU椭球基准)到约60 km(IAU椭球基准).

主要任务:

保持进入姿态,根据配平攻角、侧滑角和滚转角等要求,进行三轴稳定姿态控制;

UHF器间通信返向链路工作,传回EDL过程中器上关键遥测数据.

2) 升力控制段

距火星表面高度从约60 km(IAU椭球基准)到约10 km(IAU椭球基准),该段主要任务如下:

采用“弹道-升力控制”进行气动减速;

在导航马赫数为2.8时执行配平翼展开动作,使进入舱标称配平攻角调整至0°,此后进入舱GNC分系统进行角速度阻尼控制;

在导航马赫数为1.8执行开伞动作;

UHF器间通信返向链路工作,传回EDL过程中的器上关键遥测数据.

3.4.3 伞系减速段

距火星表面高度从约10 km(IAU椭球基准)到约1~2 km(距当地实际高度),利用降落伞进行减速,期间主要任务如下:

在弹伞指令发出后(标称马赫数1.8),降落伞弹射、开伞;

实施大底分离和着陆缓冲机构展开动作;

综合高度和速度测量信息(高度1 km~2 km和速度95 m/s),实施平台与舱伞组合体分离;

在此阶段,器上按飞行时序,自主执行进入舱和火星车UHF发射机切换和工程测量设备开机和采集工作.

3.4.4 动力下降段

距火星表面高度从1~2 km至火面,利用发动机进行减速,期间主要任务如下:

发出背罩抛除指令后,考虑分离安全性,延时启动自主动力下降制导、导航与控制程序,建立着陆巡视器动力下降初始姿态,自主打开所有着陆导航敏感器至正常测量工作模式;

完成背罩规避机动,防止伞罩组合体与着陆巡视器发生碰撞;

通过粗避障、悬停避障,完成安全着陆区域自主优选并落入优选安全区;

在接触火星表面时,控制姿态角、姿态角速度、垂向和水平速度满足要求;

动力下降过程中利用光学成像敏感器连续对火星表面成像并存储,直至着陆至火星表面.

相比嫦娥系列月球软着陆动力下降过程,火星动力下降过程初始状态(轨道、姿态)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水平机动能力有限等约束,还存在风速、地貌等不确知影响,主要任务除了减速和避障外,还要实现水平机动规避背罩.

3.4.5 着陆缓冲段

完成着陆触火后发动机关机控制,着陆缓冲机构完成缓冲,实现稳定着陆.

不同于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的配置,着陆巡视器限于构型布局及安装等约束,无法配置伽玛关机敏感器,同时鉴于接触火面时测距测速敏感器测量精度低,最终确定采用触火关机策略.

3.5 火星车驶离

火星车利用15个火星日时间完成驶离及可视化任务,释放分离段各火星日工作项目如下:

第1个火星日:完成火星车初始状态建立,包括机构解锁展开和对地通信等,进入火夜,火夜进行1 h的对环绕器X频段器间通信.

第2个火星日:导航地形相机、避障相机成像,进行火面全局感知.

第3个火星日:载荷开机自检.

第4~5个火星日:下传全局感知图像、载荷自检数据、延时遥测数据.

第6个火星日:短距离行走进行移动自检,下传延时遥测数据.

第7个火星日:下传EDL过程延时遥测数据.

第8个火星日: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并下传驶离相关数据.

第9个火星日:局部感知,用于地面规划移动至最佳国旗成像点的路径.

第10个火星日:下传部分EDL过程工程测量数据.

第11个火星日:火星车移动到最佳国旗成像点,并下传部分EDL过程进入舱GNC图像.

第12个火星日:局部感知,用于地面规划移动至最佳WIFI分离拍摄探头释放点的路径.

第13个火星日:对进入舱器表国旗进行成像.

第14个火星日:火星车移动至最佳WIFI分离拍摄探头释放点.

第15个火星日:火星车释放WIFI分离拍摄探头,WIFI分离拍摄探头对火星车和进入舱国旗成像并下传.驶离过程见图7.

图7 火星车驶离过程构型示意图

3.6 火面工作

火星车完成释放分离段工作任务后,进入火面巡视探测工作阶段.

1)火星车寿命初期(着陆第16个火星日~第45个火星日),以3个火星日作为一个任务周期:第1个火星日主要进行环境感知,火夜进行1 h对环绕器通信,进行图像数据下传;第2个火星日主要进行科学探测;第3个火星日进行载荷数据下传以及火面移动.

2)火星车寿命末期(着陆第46个火星日~第90个火星日),随着发电能力的降低,根据实际功率平衡情况,可选择将任务周期从3个火星日逐渐增加到6个火星日,任务周期内总的工作内容不变,增加3个火星日的时间用于待机充电.火面工作段的构型见图8.

图8 火面工作段构型示意图

4 “天问一号”探测器取得的技术创新

“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比例高达80%.其研制的总体思路是:瞄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高起点地确定探测器的功能与性能指标,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立体探测和局部详细探测;针对新领域中所遇到的新问题,通过大量的设计分析、关键技术攻关和地面验证试验,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在航天器总体设计、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设计、推进系统设计、热控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

4.1 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

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的三步跨越.显著增强了多目标复杂航天任务总体设计能力,面对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中继等任务耦合程度深、制约因素繁、单点环节多的难题,带动了总体设计能力和水平的巨大跨越,为后续多目标行星探测任务设计创立了新范式.显著提升了行星环境建模和模拟能力,建立了一套行星环境不确知情况下,可靠开展环境建模的方法,以及在地面开展行星环境模拟试验的方法,建设、改造了一批试验设施,为后续行星探测创立了新条件.

4.2 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

突破了火星探测轨道设计技术,根据一次任务实现绕、落、巡的要求,基于运载能力、测控能力等工程约束,系统开展了地火转移轨道、火星捕获轨道、调相轨道、停泊轨道、下降进入轨道、中继轨道、遥感探测轨道的规划和精确设计,建立了一套完整轨道分析和优化算法.

突破了行星际飞行高精度高可靠轨道控制及复杂环境下环绕器多模式自主协同管理技术,实现了探测器在轨安全可靠飞行.

4.3 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着陆

构建了首次火星“进入、下降与着陆”任务设计匹配、协调的指标体系,全面掌握了EDL过程相关分系统的性能边界和设计裕度.

全新设计了适用于火星稀薄大气减速的气动外形.突破了稀薄大气、二氧化碳介质下的高减速气动外形设计关键技术.

构建了首次火星进入与着陆任务相关的标准环境模型和扰动模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火星EDL任务的火星空间环境和表面环境规范.

提出了满足“一次发射实现绕、落、巡”的飞行任务设计方案,在兼顾了火星车中继要求与遥感全火覆盖要求的同时,实现了EDL最优进入窗口和最优进入角设计.

4.4 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

突破了火面松软、崎岖地形下高效、安全巡视技术.国际首次在星球探测器上采用主动悬架系统,可实现尺蠖运动、抬轮、车体抬升等多种运动形态,相对传统被动悬架,爬坡及越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突破了火面弱光照、沙尘条件下能源安全技术,首次在星球探测器上使用自主休眠、唤醒技术,火星车自主根据沙尘程度,进入最小工作或断电休眠状态,沙尘过后自主唤醒,解决火星车遭遇沙尘天气后的能源安全问题.

突破了地火通信受限情况下的高效探测技术.设计了基于简单指令的高效探测模式,解决了地火通信码速率受限情况下的多载荷多模式高效探测的难题.设计了精准移动与定点探测相结合的高效探测模式,实现了一次规划完成多点探测的目标,解决了地火交互频繁导致探测效率低的问题.

突破了地火通信受限情况下的自主生存技术.设计了火星车智能运行体系,解决了火星车在日凌等地火无通信情况下的长期生存问题.

5 结束语

“天问一号”探测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任务目标,突破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可用于其他天体表面着陆、巡视等后续深空探测任务,有力地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其它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火星车天问探测器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微视点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一号”的绝招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读屈原〈天问〉之一》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屈原诗·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