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08饶明奇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水文化思政课高校

饶明奇

摘 要:涉水问题已成为社会性、公共性问题,水文化教育应该在全社会、各专业得到普及。坚持主次分明、拓宽视野、做实案例、实践强化、条件保障等原则,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水文化教育,而且是拓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本研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探索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水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水文化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皆取得可喜成绩,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水资源现状及水文化教育普及的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产之基、生活之纲、生态之要,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链的基础和核心元素。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严重,而水在这些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此衍生的水政治、水安全、水文化等使得水利事业的角色定位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防洪、灌溉、航运等行业性范畴,其社会性、公共性、复杂性日益增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且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洪涝灾害威胁依然存在,流域性洪水多有发生,2020年南方洪涝灾害,2021年河南郑州、新乡等地的洪涝灾害等,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全社会开展水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水文化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多年来,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专著性教材已成体系,专题性研究实现多点突破,区域水文化研究遍地开花。学界对水文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社会属性、社会功能、理论架构、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学科属性等问题。一般认为,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文化是指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人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产物;狭义的水文化是指水和水事活动所产生的精神成果,包括与水相关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从结构和形式上看,水文化分为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形态和物质形态,其实质都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水关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水文化源于水利活动,其内涵外延又远远大于水利行业文化,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等特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水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水利思想,在人民治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治水兴水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我国不断借鉴吸收国外优良水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了贯通古今的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宝库。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近年,日益严峻的水安全形势和频发的洪涝灾害要求我们亟须在全社会普及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不是一个行业文化,而是一个社会性母文化。不仅水利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水文化素养,其他专业的在校学生也要接受水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水文化素养。高校可以借助思政课这一载体,与水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优秀水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拓宽教学内容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最大的交叉学科群,因此,思政课教师教学需要吸收多学科的营养,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深入阐述,这样才能深入透彻揭示真理、引领价值。

目前,水文化教育只在少数水利类高校开展,且仅开设选修课,在多数高校和中小学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水文化教育與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更为薄弱。笔者了解到,直接研究运用水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只有4篇,直接研究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论文只有2篇。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交叉研究有待深化。学界对水文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思政课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二是研究视野不宽。已有相关成果的研究范畴仅限于水利类高校,还未有立足行业、辐射全社会的大格局、大视野,对水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三是整体研究不够。学界对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思路方法、教学艺术、手段载体等整体规律性认识的研究还不够。四是可操作性研究不够。学界对水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契合点分析还不够深入,几乎没有涉及二者结合的教学案例,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及做法

水文化教育承载着“真、善、美”价值理念的水文化,其水哲学思想、水道德品质等内容,与思政课弘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内容相融相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具体做法是:

(一)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思政课教师运用水利工程、水利工具、先进水利科技等物质形态水文化资源,增强对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培育;运用中华民族在长期水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水文化精神,增加新时代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机营养;运用以水言志、以水寄情等丰富的诗歌、散文、绘画、歌曲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完善其人格,健全其心智;将水文化全民价值认同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法治教育

思政课教师运用以水利法规、管理制度等为载体的制度形态水文化资源,增强学生节水护水、遵纪守法等法治规则意识。思政课教师通过融入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关内容,深化学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实践逻辑、内在要求等的理解。

(三)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

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运用水情变化与文明兴衰、政权更迭等人水关系的发展演变规律,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运用水的资产属性,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规律的认识;运用“上善若水”“堵疏结合”“智者乐水”“载舟覆舟”等与水相关的哲学素材,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教育。

(四)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专题研究

思政课教师讲述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成就和水文化遗产的内容,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运用中国近现代以来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旱涝灾害频发、人民流离失所的水利史资料,增强学生对旧中国灾难深重、阶级矛盾尖锐的认识;运用花园口决堤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事件,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等史料,增强大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本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教育的成就,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及伟大成就的认同感。

(五)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

讲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实践要求,以此深化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必要任务。此外,思政课教师运用水文化建设成就,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讲述水资源管理、水市场要素培育内容,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短板、对策等问题的认识;讲述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饮用水保障、旱涝灾害防治、水景观建设、水文化审美等民生水利建设内容,深化学生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讲述海洋文化有关内容,深化学生对海洋权益保护、领海争端与新型大国外交的认识;讲述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水问题多发、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深化学生对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三、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次分明

结合不同专题,探索如何实现以服务思政课教学为根本目的,不以说明水文化本身为目的的基本原则。

(二)拓宽视野

结合不同专题,研究和探索如何实现从广义水文化的理念,多角度搜集和使用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

(三)做实案例

在充分研究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根据教学情境,编写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供思政课教学使用。

(四)实践强化

结合不同专题,设计读书会、水情调查、居民水素养调查、水文化遗产调查、节水宣传、节水小发明等不同形式的水文化实践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五)条件保障

1.师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培训。

2.评价机制:研究和探索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入是否成功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组织实施机制。

3.资源保证:提供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入所需的教学资源、经费支持等。

四、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中华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极具特色,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师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获评优秀;同年,中华水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河南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其中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竞赛特等奖2人、教学能手3人,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6人,河南省教学标兵6人,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6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等等。

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省级以上水文化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2019年6月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大学生节水文创大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有3个,二等奖作品7个,三等奖作品26个。学校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挑战杯大赛,水文化类项目获奖颇多,仅2017年至2019年就斩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学校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其一,研究项目层次高。近年,学校教师承担了2项水文化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其二,学术专著质量高、数量多。学校出版了黄河文化研究丛书8部,参与了中央财政专项图书出版项目《中华水文化书系》(30部)的撰写,是国内同类高校中承担任务最多的。此外,学校还出版了相关专题研究著作25部。其三,学术论文数量多、级别高。该学科方向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著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其四,研究平台得到拓展。学校获批水文化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社科联、市社科联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1]朱海风.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3(4).

[3]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水文化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