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护理硕士研究生 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08陈志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0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案例

陈志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广西 南宁 530021)

0 引言

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1]。临床实习期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实习中忽略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学术化”培养的倾向[2],造成研究生就业时不具备高级护理实践的能力,缺乏相应的临床思维与判断能力,不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提高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法,现将应用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2017级、2018级、2019级全日制共12名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学术型硕士3名,专业型硕士9名,男1名,女11名,年龄24-28岁。全部学生均已完成四周的临床实践培训,均无因事、因病或其他原因休学及中途放弃临床实践者。

1.2 方法

1.2.1 带教老师筛选

(1)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者;(3)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4)具有撰写科研论文或承担科研课题经历。

1.2.2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由带教老师及科室护长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及专科护理实践情况而定。一般选择实习科室存在的真实案例来实践,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工作情景去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

1.2.3 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3]。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护理技术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等实践能力,分三部分进行实践,着重培养临床护理综合能力。(1)护理技术,又分为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这部分是护士职业技能的基础。安排在实习第一周教学,可跟着带教老师轮班工作,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2)临床思维,安排在实习第二周教学,引导学生对科室常见病例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症状体征、诊疗手段、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疾病转归等进行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临床思维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3)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安排在实习第三、四周教学,该部分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带教老师选择2-3个具有典型临床特征的案例后,逐步让学生自主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的护理问题构思整体护理的措施,鼓励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想法表达出来,或对案例学习中涉及的临床疑难问题查阅相关学术文献资料,找出最佳护理证据,带教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纠正后,支持与帮助学生落实整体护理措施。(4)反馈与指导: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适时给予示范、纠正、指导等,并对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反馈。临床实践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并撰写实践心得,汇报分享个案。

2 考核指标

在实习第一天及结束前1天分别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考核,理论为科室专业知识,分值为100分;综合技能包括护理技术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分值为100分。

3 结果

本组护理硕士研究生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模式培训后,理论成绩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培训前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项目 理论成绩 综合技能成绩培训前 76.62±3.67 85.20±2.50培训后 87.78±4.31 93.54±3.10 t值 11.18 13.59 P值 <0.01 <0.01

4 讨论

4.1 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临床实践的意义

2010年护理学被定为一级学科,设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临床实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决定了护理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4]。护理学是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学术型或专业型都离不开临床实践,她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才能满足临床对高水平护理人员的需求[1]。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于真实情景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病例讨论和分析之中,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程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临床实践是学术型硕士顺利开展护理科研的前提,也是学术型硕士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护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容易理解,案例为科室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处理临床实际问题有较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5]。其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以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其成为教学的主角[6]。本研究案例教学法分三部分进行,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护理实训模式。第一部分,“教”学生掌握基本和专科的护理技术操作。第二部分,以案例引导帮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学”会临床思维能力。第三部分“做”,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之下将学生放置在典型病例的真实情境之中,让学生自主运用整体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通过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系列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和分析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护理综合能力[7]。以上三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强化了前者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临床应用有效地对接,提高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效果。

4.3 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临床是开展护理科研的重要场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护理硕士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护理各项新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开展护理科研提供依据。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8]。在本研究中,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过程中,带教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或查阅学术文献,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护理科研能力,还能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投入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质量。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根本,它除了可以传授基本知识理论外,更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思考能力[9]。筛选的带教老师一般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指导学生根据案例对疾病相关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疗手段、护理措施等进行讨论、推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拓展视野、丰富护理知识,学会从创新、批判、循证的角度评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科研选题能力。

5 小结

综上所述,以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不仅有助于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护理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案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