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1-08陈丽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0期
关键词:病情研究组疾病

陈丽娟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广东 珠海 519000)

0 引言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1]。慢阻肺的发生与我国大气环境逐渐恶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存在直接关系,且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探究慢阻肺的有效治疗方案,临床展开了大量研究,从医学、护理学等角度分析如何控制慢阻肺的病情。有研究[2]指出,在慢阻肺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呼吸功能锻炼,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基于此,笔者展开了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6 月至2020年7月,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88例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患者。研究组有男25例,有女19例;患者的大小年龄区间在53岁-79岁(66.37±7.68)岁;患病时间在6月-4年(2.24±1.07)年。对照组有男24例,有女20例;患者的大小年龄区间在54岁-79岁(66.50±7.82)岁;患病时间在8月-4年(2.28±1.08)年。两组慢阻肺的一般资料对比,均P>0.05,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阻肺临床诊断标准[3-4];患者均配合临床研究,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44例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在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治疗,嘱咐患者主动规避风险,预防不良行为对疾病治疗、疾病发展造成影响。

研究组44例联合呼吸功能锻炼+饮食护理,(1)呼吸功能锻炼: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闭上嘴巴,指导患者用鼻子吸气,然后将嘴唇缩成口哨状,缓缓呼气,呼吸比尽可能控制在1:2,一次30min,一天4次。②腐蚀呼吸:指导患者维持腹肌松弛状态,膝盖微微屈伸,一只手放在上不符,一只手放在胸部,指导患者用鼻子缓慢呼吸,促使腹部上的手感受到腹部起伏,而胸部上的手则需维持不动状态。然后,引导患者分别采用站立位、平卧位以及坐位进行相关锻炼,一次10min- 15min,一天2次。③坐式呼吸:指导患者盘腿而坐,掌心放在形哀伤,缓慢呼气,直到达到最大肺容量,屏住呼吸8s,缓缓呼气,一天锻炼15-20次。④立式呼吸:指导患者维持站立姿势,双腿并拢,双臂上举,然后用鼻子吸气,然后缓缓呼气,呼气时双臂同时放下,一天锻炼15-20次。⑤全身锻炼: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变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有氧活动锻炼如进行呼吸体操、太极拳、五禽戏、慢跑等等。呼吸操锻炼可通过扩胸运动、下蹲运动、弯腰运动、四肢运动进行。同时,指导患者上下楼进行锻炼,锻炼必须严格遵循从慢至快、循序渐进原则,不能过强运动或过量运动,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适当调整。(2)饮食护理:①食物摄入:计算机体需要的营养,并给予相应的热量、微量元素、维生素。相较于正常人,患者的呼吸能耗明显更高,需增加热量摄入。指导患者在进食期间,维持放松状态,不可进食过快、进食过多,维持八分饱便可,预防腹胀,对膈肌运动造成影响。②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指导患者摄入一定含量的瓜果蔬菜与牛奶淀粉类食物,让机体能够获取一定含量的矿物质与维生素。指导患者尽可能多食用菌类、海草类食物,还可指导患者多食用猕猴桃、草莓、哈密瓜等新鲜水果。若患者食欲不佳,还可补充维生素,控制食盐摄入量,预防人体储藏过多水分。

1.3 观察指标

肺功能相关指标:在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获取患者的MVV(最大通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FVC(用力肺活量),均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获取。

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两组患者护理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5]获取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选取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四项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肺功能相关指标优于护理前;研究组44例护理后的肺功能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MVV(L/分) FEV1(L) FVC(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44 55.93±6.87 65.87±6.87 1.45±0.20 1.73±0.21 2.03±0.12 2.99±0.14对照组 44 55.86±6.95 59.76±6.89 1.46±0.21 1.50±0.22 2.04±0.13 2.31±0.14 t值 - 0.339 12.322 0.298 18.227 0.098 15.365 P值 - 0.44 0.01 0.65 0.01 0.55 0.01

2.2 两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44例护理后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物质功能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研究组 44 90.22±6.55 91.09±6.63 90.87±6.37 91.22±6.45对照组 44 76.38±6.32 77.32±6.45 78.33±6.45 77.98±6.53 t值 - 12.276 19.287 30.229 24.332 P值 - 0.01 0.01 0.01 0.01

3 讨论

从慢阻肺的治疗情况可以看出,该病属于慢性损耗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有效控制。患者发病后,最初只会有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逐步会有呼吸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出现,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多通过药物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但是长期应用药物治疗,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会对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造成不良影响[6]。再者,有研究[7]指出,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慢阻肺,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无法预防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无法保证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难以保证远期治疗效果。为改善这一情况,临床提出了多种方案改善这一情况。

有研究[8]指出,在慢阻肺治疗期间提供有效护理干预,促使医护人员主动为患者服务,结合患者对疾病、药物治疗的实际认知情况,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用药指导,可促使患者准确认识疾病与用药,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但也有研究指出,现代化护理虽然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考虑到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病情变化,但属于短期服务,难以达到长期效果。而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基于此,临床提出了呼吸功能锻炼与饮食护理这两种长期护理干预。呼吸功能锻炼可促使患者形成呼吸功能锻炼的习惯,掌握准确锻炼的方法,在出院后定时进行锻炼,持续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饮食护理可让患者认识到机体对于营养的实际需求,可指导患者合理摄入能量,可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可提高患者的进食科学性与合理性,可通过科学饮食不断为机体补充营养,不断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提高机体的各项功能,促使机体呼吸能耗得到满足,避免患者因摄入能量不足,逐步虚弱。

由上可知,慢阻肺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呼吸功能锻炼与饮食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病情研究组疾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