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思政实践与探析
2021-11-08李瑛娟
李瑛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与矿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不变的主旋律。在近几年的思政教育中,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等成了高频词,很多高校教育者都试图诠释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探索合适的方式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力争帮助青年一代尽快适应社会的变革以及带来的挑战,肩负重任,能积极奋斗,不负韶华[1-6]。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立德树人都作出了重要的论述(图1)。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政会是课程思政的缘起,明确提出了“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的新教育理念。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而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本单元,课程思政作用重大,意义深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课程思政具体的落实手段,从此以后,各个高校遍地开花,提出了很多落实课程思政的措施,开展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20年习总书记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谈话,表明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课程。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使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育更多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图1 立德树人重要论述节点
本文以无损检测技术为例,针对课程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针对知识点或专题提炼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专业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课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1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1.1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础
1.1.1 构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很多有关立德树人的阐述,多次提到了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表明了其重要性。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单元,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每门课程都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进度及方向。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都跟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双高”建设的发展需求和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要求,都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建设,但对于怎么建、从哪下手、建成什么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各个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情况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而课程思政若是针对单个课程开展而不顾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只会徒增无用功,如面临教学能力大赛所要求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标准文件与实际不符,将给参赛项目带来不利的影响。
1.1.2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性
深入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校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战略高度做好统筹规划,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创设良好学科发展环境,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教材建设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水平、更高效能的人才培养体系[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从教研室到学院都应该深刻探讨的议题。这个方案一旦定稿就应该发给任课教师和学生学习,要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清楚所学专业的要求与培养方向,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明确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并为之努力奋斗。必要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解读。
1.2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无损检测技术专业课程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应在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与安全意识贯穿课程始终。
现代工业领域,出现了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技能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工业和制造水准方面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才能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才能实现中国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产生幸福感和愉悦感,又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多财富。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打造强国工业文化的人才基础,是实现“中国创造”锻造大国品牌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造就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消费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内在条件[8]。“安全第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试金石,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措施。坚持安全第一,就是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和磨炼,越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一线、实际操作过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越高。本文以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及相应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事件等能激发共鸣的方式引出案例,通过案例剖析相应的专业知识点,使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专业知识授课的始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表1列出了部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情况。
表1 部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融合
2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提升方向
2.1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者对不同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9-10]。本文以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2.1.1 学校层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1)拟定相关标准教学文件要求。思政融入课程目前基本是各门课程负责人自行探索,相关授课计划、教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常用文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由此构建的课程思政五花八门,将来在申报教学团队时会显得凌乱没有章法,徒劳无功。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最重要的开设依据,应该在授课教师分析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撰写并讨论通过后实行。为了避免“两张皮”的问题,高职院校修订这些标准文件前应结合企业或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开设课程,并准确划定课程性质,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不是把课程思政单列出来进行内容的叠加,压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2)高度重视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能力比赛可以促进教学能力提高。学校应鼓励更多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机制,推动教师优化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教师是代表学校参赛,学校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出相应优化方案,善于整合优势,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力争获得好成绩,推动“双高建设”目标的实现。
3)加大校级思政课程建设力度。校级思政课程项目应尽量做到核心课程全覆盖,让更多的教师尽快参与进来,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素材,紧跟建设步伐,为一体化教材建设、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支撑。
4)多申报国家级、省级思政项目建设。高职院校要多渠道拓宽思政建设范畴,在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处于落后地位的省份更应该加快步伐。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全国优秀的高职典型院校深入调研,明确差距,普及优秀做法,有对比后,查找突破口才会更上一层楼。
5)建设校级思政课程资源库网站平台。高校要建设校级思政课程资源库,突出学校课程思政特色,不断更新内容,向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按需求进行资源查找与学习,为协同育人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1.2 课程层面应注意的问题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文件融入思政元素后要及时更新。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深入挖掘每个知识点的课程思政元素,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强化工匠精神,传播正能量,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达到协同育人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文件进行及时更新。
2)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和一体化教材建设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要强化教师素质培训,教师要加快课程教材编写进程,在借鉴已出版教材优势的同时要融入各专业特色,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中体现时代特色,为双高建设添砖加瓦。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双高建设金属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应该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2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提升方向
要实现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提升方向主要包括:
1)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素养和能力。课堂教学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专任教师需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参加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来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同时,结合教学培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个人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各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做得好的省份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力度,使教师能够从更多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中寻找自己主导课程的闪光点和思政元素,看得广、听得多,才能使教师更快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使学生人人尽展其才,强化多方位育人效果。就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学校可以让教师多参加全国或行业举办的学术论坛、QC展、全国无损检测技能竞赛、各种检测技能考核培训,紧跟技术、设备发展前沿,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图2)。
图2 提升无损检验员“双师型”教师建设途径
2)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文件。课程教学文件是一门课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授课计划等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及整理,均应按新要求讨论设立的标准制定。教师应找到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契合点,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育人效果。
3)教学方法常抓常新。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不断探索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掌握对应知识点,提升学习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监督、推进教学进程等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利用雨课堂、职教云等工具实现混合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不同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
图3 更新教学方法
无损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与教学方法选择的融入方式紧密相关(表2),说明只有不断摸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课程思政的需求,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差,更无法强化多方位育人的效果。
表2 无损检测技术融入课思政元素的方式
4)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收集资料,提高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思政一体化教材编写质量。教师应使教材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将原有的纯理论教材修订完善,与文本、课件、视频、动画、思政案例、微课等多样化素材相融合,使教材内容更丰富饱满,并及时更新教学素材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材资源利用如图4所示。
图4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资源
5)优化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课程评价应从最开始常用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细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后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思考互动能力和思政表现,使学生通过动起来、忙起来、转起来提升自我价值感,以过程性考核助推育人效果。
6)彰显模范传承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与评价。在“比学赶超”中选出优秀案例或优秀检测结果做成宣传册子,能起到很好的模范传承效果,使理实一体课程更有趣味,同时也强化了实践实训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
3 结 语
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专业课程作为载体,把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经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和探索,教师结合无损检测技术的课程特点,不断丰富完善教学内容设计,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无损检测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教学效果佳;后续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更新素材资源,引进新的无损检测技术,加强创新意识,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拓宽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