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材料专业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1-08张报清余宇楠
张报清,余宇楠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a.冶金与矿业学院;b.学校办公室(党委巡察办),云南 昆明 650033]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材料专业群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是冶金材料学院早在2013年与央企宝钢集团湛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构建和实践的项目。从2015年至今,学院又陆续与民企宏旺集团、青山集团、跨国企业江苏德龙集团、外企敏实集团等企业合作,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得到了用人企业的高度评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院认为这是对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行之有效的有益探索,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设想,创新实践特色非常明显[2-3],在同类、同行业教育中具有推广和借鉴作用。特别是学院2018年与江苏德龙跨国企业的合作,为该企业印尼项目以“2+1”模式共同培养43名冶金材料专业类学生,并以“汉语+专业”模式共同培养50名印尼籍新员工,使本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展、升华,合作内容更加深入、更加专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层次更高更深。这些合作帮助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走出去,积极投入到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中;利用学校在冶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传统优势,发挥校企各自所长,补齐各自所短,按照“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原则,全面探索冶金材料类专业新的办学机制,逐步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企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优化[4-6];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7-8]。
1 实施背景
2013 年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本质上讲,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其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因此,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行业企业要在组织上融为一体,而是业务上相互补充和融合,是学校优质的师资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企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优化需要的高度融合[9-10]。
按照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目前,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但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又面临着推动校企加强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企业缺乏合作的内生动力,存在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模块化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宽泛化、不精准的矛盾等问题,使具体的校企合作实践存在 “瓶颈”与障碍。为此从2013年开始,学院针对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要,以冶金材料类专业为试点,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建设校企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落实完成好顶岗实习任务,以达到共同培养企业亟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解决了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难题。
2 具体做法
对照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学院重点解决原来冶金材料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目标宽、知识浅、技能粗,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创造价值”,毕业生和企业都满意的高质量就业。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采取“三方七步”工作路线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方七步”工作路线
“三方”即校方、学生方、企业方。“七步”工作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步获取企业订单,明确所需人数、专业、就业岗位及其它需求。
第二步根据订单签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协议,1)针对宝钢湛江、宏旺集团、青拓集团的订单与企业共同签订了“2+1”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针对江苏德龙镍业50名印尼籍大学毕业生技能再培训的订单,共同签订“汉语0.5+专业0.5”人才培养协议,与签约该企业的国内学生签订“2+1”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第三步按照协议,组织校企专家共同研讨,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线的实际岗位设置状况、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和技术能力需求,重新拟定企业认可的课程体系或替代课程体系以及实习实训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等,重新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1)依靠宝钢现代培训中心优势的“2+1”人才培养方案;2)利用学校较强专业师资实施的广东宏旺、福建集团、江苏德龙镍业等“2+1”人才培养方案;3)联合学校外语学院针对江苏德龙镍业国际项目落地国的“本国”人才的1年培养方案等。
第四步做细做实准备。企业到学校宣讲企业现状及用工要求,通过双向选择方式完成学生招聘,企业、学生、学校签订三方预就业协议。与此同时,学校按照企业招聘岗位状况,委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考察,与岗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对接,梳理出岗位必需的知识、能力要求,收集教学资料,必要时还可接受企业专业培训,再次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需求作好教学前准备。
第五步校企各司其职、各自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对宝钢湛江实习的学生,学校把他们从原来班级调出,单独组班,提供场地与教具,由企业委派专人组织开展了为期4周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点进行了企业安全制度、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团队协作、职业素养训练;对宏旺集团实习的学生,学校也是单独组班进行2个多月的企业文化、安全环保、岗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点加强结合企业实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理论教学并组织专题实训。
第六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落实好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既要严格按照新员工入企的模式进行管理,又要对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指导;学校全力协助,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出资)到企业看望学生,检查实习,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在企业学习的困难与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反馈给企业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七步校企共同总结梳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不断应用于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合作,让毕业与上岗无缝对接,实现高质量就业。
通过“三方七步”工作路线图构建的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操作技能符合企业的需要。
3 模式的实践特色
3.1 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校企合作共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冶金材料专业群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每一个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协商共同制定的,灵活多样,并与企业形成新型的互补互利型合作关系。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双方合作培养的是与企业签定了预就业协议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作为企业的准员工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在接受培训的同时也参与完成了企业的生产任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地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使企业获得了实惠,愿意参与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与校内传统的人才培养相比,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职业技术技能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强化与提升,而学校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人才培养经费,教师能力与专业素养也得到提高,同时还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从事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有不菲的收人。此模式真正体现了多方共赢。
3.2 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之路,逐步解决了校企人才培养脱节的难题
该模式的应用解决了我国职业教育中学校教学与实际脱节,特别是学生顶岗实习时专业不对口、接触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关键技术岗位的不足。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是集中各类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的优化配置,使利益链、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融为一体,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体现出“企业文化进课堂、工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育”的特点和需要。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制定并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互促进,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也是当前冶金材料类生产企业最欢迎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按照“岗位是课堂,企业是学校”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合作,将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中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教学脱节,特别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师傅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企业不愿管的现状。
3.3 校企联合育人,构建全新教学体系,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冶金材料专业群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建设实践中,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分别采取课堂教学、团队活动、项目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岗位专业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用人企业加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亲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把企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融入其中,并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重构并丰富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进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后,能力迅速提升,培养过程更加高效;校企参与人才培养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相辅相成、相互学习,各自发挥专长,专业技能、教学技能都得到提高。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由企业师傅将学校课堂很难传授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生产现场结合工装设备和具体产品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实践指导,专业能力学习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强化了学生产业思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4 低投入的订单培养和高质量的批量就业
企业直接参与到全日制学习时段内的教学: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与实训场所提前实施了员工培训,只支付少量的短期培训费用,却得到了最需要的订单培养人才,大幅降低了职工入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而对学校来说,新开设的课程和新增设的实训环节所需增加的教学等费用都由企业来支付,在没有额外增加费用的情况下就实现了订单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虽还在全日制学习时段内,但既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业修够学分,顺利拿到毕业证,又提前熟悉了工作岗位,掌握了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毕业即就业,入职即转正,与正常毕业分配到企业的毕业生相比,工作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在一些新建企业或新建生产线上,已有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就直接被选定为班组长。
通过冶金材料专业群的预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冶金材料学院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每年有65%以上学生实现了省外、国外团队就业,有50%左右的学生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型冶金及材料加工企业就业,且工资收入都高于同类冶金材料行业(实习期收入平均在 3 800 元以上)。
4 模式实施创新点
1)实现精准培养。传统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3年一成不变,但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面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了更加精准的调整,更贴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知识结构也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
2)做到因材施教。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面对不同层次(专科、本科),不同国籍,不同类型(在岗人员、在校生)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效果更好。
3)学生主动性强,技能提升快。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水平提升快,同步掌握最新工艺、设备应用。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一线学习及实践锻炼,收集到不少教学素材,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不同课程(包括双证课程),极大提升了教学能力及实际生产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利用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极大提升了科研能力。
5)企业全程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使得企业文化提前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
6)学习氛围优化。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及实践,冶金材料专业群营造了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做融合的良好氛围。
7)辐射示范作用强。随着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实践,省内外很多大型的国有及民营企业,纷纷要求采取这种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同时推进了国际人才培养项目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