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PE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2021-11-08陈柏成肖云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0期
关键词:卡因硬膜外芬太尼

陈柏成,肖云瑞

(东莞市高埗医院,广东 东莞 523270)

0 引言

自然分娩是产妇分娩中最为理想的分娩方式,对于女性而言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而分娩当中的疼痛无法避免,属于自然现象。适当的分娩疼痛是有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道力量,便于胎儿娩出顺利,能减少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等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提高产科质量具有积极意义[1-2]。但疼痛过于剧烈会引起产妇内心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产妇体位,降低分娩力量,增加分娩风险,转而行剖宫产,影响妊娠结局[3]。分娩镇痛利用多种方式减轻分娩疼痛,其中椎管内阻滞有良好的镇痛药效,见效快,效果满意,避免产妇体力过度消耗[4]。其中最常用的椎管内阻滞技术为硬膜外阻滞,但其对麻醉输注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输注速度较低,则需要添加额外的镇痛药物,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现象,而输注速度较高,则会有爆发性疼痛的症状出现,易影响分娩速度,存在较多不足[5-6]。本次研究分析分娩镇痛中应用DPE镇痛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60例产妇被纳入此次研究,均是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拟分娩镇痛产妇,根据镇痛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实验组:产妇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0.11±2.39)岁;孕周(39.24±2.11)周;体重(69.37±5.25)kg;宫颈开口 (3.09±0.72)cm;初产妇和经产妇各有17例和13例。对照组:产妇患者年龄范围23~38岁,平均年龄为(30.14±2.33)岁; 孕周(39.22±2.16)周;体重(69.41±5.29)kg;宫颈开口(3.13±0.79)cm;初产妇和经产妇各有16例和14例。产妇的年龄(t=0.049,P=0.961)、孕周(t=0.036,P=0.971)、体重(t=0.029,P=0.977)、宫颈开口(t=0.205,P=0.838)、产妇类型(χ2=0.225,P=0.635),产妇基本治疗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胎儿胎心、胎动正常;②产妇孕龄均在37周及以上;③均为单胎妊娠产妇,且头盆相称;④产妇认知、表达能力正常;⑤产妇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药物过敏或对本次用药过敏者;②胎儿有脐带绕颈情况;③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④急产或滞产者;⑤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或视听障碍疾病者。

1.2 方法

观察产妇宫缩情况,于分娩镇痛前准备好抢救药品,开放上肢静脉,输格林式液,确定硬膜穿刺点为L2~L3或L3~L4椎间隙,穿刺成功后,对照组产妇头向硬膜外腔置管4cm,实验组产妇先用腰麻穿刺针刺破硬脊膜达到蛛网膜下腔,确定有脑脊液流出后,再拔针,置管方法同对照组一致。两组麻醉用药一致,1%利卡多因(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2)4mL,无全脊麻症状后连接自动输注泵,药物配置有0.08%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81)+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1)0.5μg/mL,起始输注量为10mL,设置速率为每小时单次8mL,宫口开至9~10cm时停止药物泵入,注意监测产妇分娩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估产妇镇痛前、镇痛后5min、镇痛后10min、镇痛后1h疼痛症状变化,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重。(2)记录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发生低血压、恶心、瘙痒不良反应例数,并统计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麻醉药物用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 23.0展开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为(%),计量资料采用t,表示为(±s),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镇痛前后疼痛评分变化

两组镇痛前疼痛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给药后5min、10min以及镇痛后1h患者的疼痛评分相比,实验组显著较低(P<0.05),详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镇痛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比较(±s,分)

表1 分析两组镇痛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镇痛前 镇痛后5min镇痛后10min镇痛后1h对照组 30 9.14±0.22 5.34±0.42 3.69±0.51 2.11±0.22实验组 30 9.18±0.21 3.71±0.38 2.55±0.13 1.09±0.19 t 0.720 15.763 11.864 19.219 P 0.474 0.000 0.000 0.000

2.2 观察两组镇痛方法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麻醉药物总用量较少(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两组镇痛方法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s)/[n(%)]]

表2 观察两组镇痛方法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s)/[n(%)]]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 麻醉药物总用量低血压 恶心 瘙痒 总计 舒芬太尼(μg) 罗哌卡因(mg)对照组 30 3(10.00) 2(6.67) 2(6.67) 7(23.33) 32.37±2.31 62.34±3.19实验组 30 2(6.67) 2(6.67) 2(6.67) 6(20.00) 26.26±2.17 53.27±5.13 t/χ2 —— —— —— 0.327 10.559 8.224 P—— —— —— 0.568 0.000 0.000

3 讨论

分娩疼痛是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分娩过程中,主体人物是产妇与胎儿,产妇疼痛明显,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易延长产程,同样也会让分娩风险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初产妇,会降低分娩质量[7]。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十分重要。

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常用的镇痛方法,局麻用药干预对母婴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且让产妇处于清醒状态,有助于提高分娩依从性,但此药物起效慢,镇痛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第二产程中,产妇会有较强会阴胀痛感等不舒适体验,需大量增加阻滞药物,但会抑制宫缩,影响产程,增加分娩风险[8]。王一男[9]等人提到,硬膜外阻滞麻醉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为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但二者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分娩中镇痛效果不佳,而应用DPE技术能减轻产妇分娩疼痛,舒芬太尼镇痛用量有明显减少,且产妇分娩的不良事件和剖宫产例数有明显减少,可见该项技术有显著的镇痛价值。DPE技术是将麻醉药物注入至硬膜外外腔后,麻醉药物深入蛛网膜下腔,置管成功后,镇痛药物注入增加压力,顺着穿刺孔渗入蛛网膜下腔,进而发挥疼痛阻滞作用[10]。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起效快,对下肢运动阻滞轻,不会产程造成不利影响,能够快速达到镇痛效果,有助于分娩顺利,提升产妇分娩舒适体验。②能够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研究结果表示,给药后5min、10min以及镇痛后1h实验组产妇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卢圆圆[11]等人的研究报告结果基本一致,可见随着产程的增加,产妇疼痛程度越重,DPE镇痛效果越明显。DPE技术将硬膜外阻滞技术和腰硬联合阻滞技术相结合,产妇骶尾部阻滞完善,可在分娩镇痛中减轻产妇肛门坠胀中镇痛感,提高阻滞效果。③保障阻滞安全性:研究结果表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麻醉药物总用量较少(P<0.05),硬膜外阻滞麻醉需要中途额外给药,会增加麻醉用药剂量,而DPE技术能弥补该疗法不足,阻滞麻醉有效,无需中途给药,能有效保障阻滞安全性,利于产妇恢复。但此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硬膜外麻醉药物种类,分娩镇痛所选择的麻醉药物需保持安全性和有效性,因吗啡、利卡多因、罗哌卡因等药物易通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浓度越高,越容易渗透,安全性会受到质疑,在硬膜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麻醉药物种类、浓度及容量[12]。

综上所述,在产妇分娩镇痛过程中,应用DPE技术,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保障镇痛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利于产妇恢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卡因硬膜外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根据雾气现象判断硬膜外腔导管位置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