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2021-11-08吴麒
吴 麒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抗生素,头孢菌素类为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1]。此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特别是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2]。虽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范围广、效果好,但是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容易引起很多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会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所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十分有必要。选取我院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共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共1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检验标准,其中男性42人,女性58 人,其年龄为22-71 岁,平均为(48.42±5.20)岁。从疾病类型上包括了肠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而给药方式,也包括了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以及口服形式。本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知情并批准后,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病患年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以及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合并了恶性肿瘤或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传染病史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所有患者的用药类型、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等等。同时还可以针对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类型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归纳不良反应类型,如二重感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发生的不适。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应用SPSS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之间进行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
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头孢唑肟钠(不良反应48 例,严重不良反应6 例)>头孢尼西不良反应47 例,严重不良反应5例)>头孢地尼(不良反应24 例,严重不良反应8 例)>头孢曲松(不良反应17 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头孢呋辛、(不良反应14 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头孢哌酮舒巴坦(不良反应12 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头孢丙烯(不良反应3 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可见对比差异较大。
2.2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比较:
患者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后各种部位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比如消化系统会发生恶心、呕吐等反应,神经系统会出现头晕、头痛等反应等等,而发生率最高的则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具体如表1:
表1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规模都在飞速提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部和尿路的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及心内膜炎等类疾病都有抗菌作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常见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将细菌的细胞壁破坏,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消灭和抑制[3]。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头孢菌素已经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药品的稳定性越来越好,针对的细菌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也开始增加,如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等,都已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4],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虽然依旧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也会对患者的很多系统以及器官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较为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则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了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而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休克、昏迷。此外患者不良反应的产生与其自身体质有关,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过敏性休克属于过敏反应[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与毒性反应存在关系,用药时间则是影响因素之一,过度用药长期用药均有可能引发致毒反应。而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包括了,超剂量用药,无指征用药,重复用药,以及用药前未进行药敏试验[6]。
患者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本身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掺杂了部分其他杂质而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二是头孢菌素类药物自身的代谢产物与患者体内的大分子载体结合在一起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会更多的不良反应[7]。由此我们要结合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改进,尽可能地提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科学性。根据相关研究,在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进行强制规定,而该药物作为基层使用的广泛药物,在使用前进行药敏试验,能够准确的分离病原菌,由此可以选择具有较高敏感性的药物,从而提升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8]。此外我们还可以成立专家小组进入到各个医院内部,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是否符合用药安全。同时还可以开展院内培训,对规范药物的禁忌症,用药疗程,用药方式和剂量等进行学习与梳理。要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技能,促使其专业能力拔高,防止不合理用药的发生[9]。在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掌握抗生素耐药状况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有助于明确联合用药的作用。同时要能够发挥药师的专业作用,进而帮助医护人员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性质和使用进行内部培训。医护人员应当进一步学习联合用药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同时还要注意落实全面上报制度,对于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10]。
本次实验回顾性分析了100 例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病历,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结果显示:头孢替唑钠、头孢孟多酯、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硫脒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五类抗生素,患者在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后,其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还会由于患者体内形成多重耐药菌株而导致二次感染,不同的感染部位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当在保证药物使用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让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同时医护人员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加强病情观察,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