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11-08代英滨
代英滨
(东阿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山东 东阿 252201)
先天性缺牙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口腔异常发育疾病,指的是人牙胚在正常发育阶段受生理障碍因素的影响造成牙齿数量出现缺失[1],先天性缺牙根据缺牙数目分为个别牙缺失,多数牙缺和全牙缺失,先天性缺牙会导致邻牙位置、颌骨生长以及牙弓形态及排列等方面均会受到影响,造成牙弓部队称、牙列间隙和上下颌牙弓存在不协调等情况发生,对患者面部美观度以及口腔的功能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此病患者对牙齿的美观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口腔科针对此病开展了治疗方案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认为先天性缺牙可以采用口腔修复治疗,为了研究此疗对此病的疗效,此次研究以2019.1~2020.12 为病例选择时间段,从中选出100 例在我院收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当做对象进行研究,现做下列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100 例在东阿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先天性缺牙患者当做研究对象,以实施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等分两组。观察组58 例,男32 例,女26 例;年龄22~43 岁,均龄(29.76±2.89)岁;缺牙分类:安氏I 类27例,Ⅱ类20 例,Ⅲ类11 例;缺牙数量:缺牙1 颗患者24 例,缺牙2 颗患者19 例,缺牙3 颗患者11 例,缺牙4 颗及以上患者4 例。对照组42 例,男23,例,女19 例;年龄21~42 岁,均龄为(29.63±2.97)岁;缺牙分类:安氏I 类19 例,Ⅱ类15例,Ⅲ类8 例;缺牙数量:缺牙1 颗患者17 例,缺牙2 颗患者14 例,缺牙3 颗患者8 例,缺牙4 颗及以上患者3 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先天性缺牙诊断标准[2],且所有患者均存在1 颗及以上牙齿缺失;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并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排除标准:对本次研究牙齿治疗方案无法接受的患者;中途放弃牙齿治疗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各方面均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正畸治疗,先明确患者缺牙部位及数量,然后对患者口腔清洁及缺牙临近牙齿情况进行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正畸治疗方案,采用固定矫治器对患者口腔上牙列和下牙列进行矫正,使上下牙列的排布达到整齐的状态。观察组在正畸治疗基础上同时实施口腔修复治疗,首先,以备牙、排牙龈有一集取模等手段对患者的牙齿修复体进行制备;其次,对患者实施临时冠桥,是患者良好的缺牙间隙和基牙位置得以维持,并测定牙间隙,从而保证种植义齿时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最后,在对患者给予佩戴义齿时,应该评估患者牙冠边缘同义齿之间的米合度,并对义齿同邻牙之间的邻接关系进行评估,从而保证患者完成义齿种植之后不会出现牙齿脱离和不适感,完成治疗后应该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所选观察指标为总体有效率、治疗后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总体有效率依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进行评测,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种植的义齿稳定,且咀嚼及语言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种植的义齿稳定,咀嚼及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前后未见明显效果。总体有效率=(1-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咀嚼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通过院内自制问卷调查所得,问卷满分各为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并发症发生率是根据临床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患者实际数量进行计算得出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口腔感染、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过程中实际出现的并发症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 完成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s)、%表示,并分别以t及χ2完成检验,当差异明显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如表1,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及语言功能评分对比
如表2,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咀嚼功能评分及语言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及语言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及语言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58)对照组(n=42)tP咀嚼功能评分93.64±9.37 72.63±7.26 8.061<0.05语言功能评分94.03±9.41 74.06±7.37 7.641<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牙龈出血患者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2%;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患者6 例,口腔感染患者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χ2=12.08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在牙齿发育中各种分子,如转移因子、生长因子、受体分子、细胞表面分子、细胞间分子等的定位,及对其在牙齿发育期间调节作用的研究,使对先天性缺牙遗传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各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人牙胚在形成阶段,会因牙胚未实现发育而造成牙齿数量不足,临床将这种情况称为先天性缺牙[4]。而先天性缺牙根据患者缺牙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全身症状又可划分为先天性少数、多数以及全部缺牙三种类型,后两种患者牙齿数量缺失过多,从而会导致患者面颊缺乏支撑,进而造成面部下垂,使患者比较"显老",并且患者单侧牙齿缺失的时间持续较长,则会造成面部不对称[5]。若患者后侧磨牙缺失,将会影响患者咀嚼功能,进而影响患者的饮食健康;若患者前牙缺失,则会出现吐字不清的情况,即人们常言的"说话漏风",说明患者的语言功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无论是从患者健康角度出发,还是从交流和外部仪表角度出发,均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当前临床对此病采取的口腔修复治疗方法包括正畸治疗和口腔修复[6]。正畸治疗主要是采用各站矫正治疗器械对患者的面部骨骼以及牙齿进行外力调节,从而使其能够恢复至恰当状态和位置,实现口颌系统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实现口腔治疗[7],这种治疗方法虽能够发挥良好的复位效果,但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对上下颌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并且正畸治疗对治疗时间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8],治疗效果与患者是否及时治疗相关,越早治疗,效果便越好,而对于长期未治疗的患者而言并不适用[9],而采取口腔修复治疗能够通过现代化技术制作义齿,从而不受限于时间要求,但对于先天性缺牙患者仍以及早治疗为原则。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能够达到98.28%,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仅为80.95%,说明采取口腔修复治疗的治疗效果要更加由于单纯采用正畸治疗的疗效。温惠慧等[10]研究人员在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表示,观察组采取了正畸与口腔修复治疗联合疗法,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7.44%,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这与本次研究的研究结果大体相同。在本次研究中,还对两组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进行了对比,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咀嚼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说明采取口腔修复治疗能够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此外,为了研究口腔修复治疗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本次研究对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72%,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却达到了19.05%,此结果说明口腔修复治疗下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正畸治疗下的并发症发生率,说明口腔修复治疗的安全性比较高。
综上所述,对先天性缺牙患者采取口腔修复治疗不仅能够实现疗效的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患者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并且还能够实现并发症的降低,使先天性缺牙这一疾病得到更加安全的治疗,应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