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在冠心病病人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2021-11-08谢明水张秋莹
刘 杨,谢明水,张秋莹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病人,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且预后较差[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纤维蛋白扮演重要角色,动脉内的纤维蛋白沉积通过刺激细胞增殖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的累积从而促进斑块的生长,因此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3]。国内外相关研究[4-5]显示,纤溶系统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广泛存在于机体中,是一种调节纤溶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其水平出现异常,则会使抗凝与促凝状态失衡,导致血液高凝。t-PAIC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相结合产生,临床可通过检测PAI-1与t-PA水平预测冠心病发生以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本研究对180例冠心病病人展开研究,旨在探讨t-PAIC在冠心病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冠心病病人为冠心病组,根据心电图、心肌酶水平、临床表现等结果将上述冠心病病人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107例,稳定心绞痛组7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血管病变为基础将上述180例病人分为三支病变组39例,双支病变组67例,单支病变组74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中的诊断标准;(2)病人出现以下任何两项者:持续时间的胸痛、胸闷,时间长于30 min,心电图有明显异常,心肌酶水平异常升高;(3)为劳累心绞痛发作,其发作部位与程度在3个月内未出现明显改变,在心绞痛发生前后伴有心电图异常变化,但心肌酶水平无改变;(4)冠状动脉病变已管径狭窄超过50%。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等严重疾病;(2)伴有其他恶性肿瘤;(3)具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一般资料缺失不全;(5)伴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入选病人中男125例,女55例;年龄52~76岁;体质量指数(BMI)(18.32~24.14)kg/m2;其中42例病人伴有饮酒史。并同期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冠心病人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55~73岁;BMI(19.62~23.68)kg/m2;其中10例病人有饮酒史。对照组年龄高于冠心病组,BMI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低于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和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获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从而明确病人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收集所有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10 min后取血清待检。采用定量检测ELLSA试剂盒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AI-1以及t-PA含量,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组、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血清TC、CRP、FBG、CKMB水平以及PAI-1、t-PA水平,并分析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PAI-1、t-PA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果
2.1 不稳定心绞痛组、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血清TC、CRP、FBG、CKMB水平分析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清TC、CRP、FBG、CKMB水平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5~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清CRP、FBG及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表2 病人血清TC、CRP、FBG、CKMB水平的比较
2.2 不稳定心绞痛组、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血清PAI-1、t-PA水平分析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清PAI-1水平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t-PA水平均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清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病人血清PAI-1、t-PA水平的比较
2.3 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与血清PAI-1、t-PA水平的关系分析 血清PAI-1水平在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中依次降低,血清t-PA水平则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与血清PAI-1、t-PA水平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诱因为支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功能性痉挛导致,可诱发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预后[7]。目前临床认为血小板激活、内皮细胞损伤、凝血与纤溶失衡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关于冠心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双联抗血小板等,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献[8-10]报道,绝大多数的冠心病病人均存在严重的纤溶系统功能障碍。故本研究通过观察PAI-1、t-PA水平在冠心病病人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t-PA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在纤溶系统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t-PA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及分泌,在进入机体血液后成为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降解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从而保证了血管的畅通[11]。LOWE等[12]学者经研究发现,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t-PA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正常机体中,t-PA呈现为高表达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血清t-PA水平要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以及非冠心病病人;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越严重病人血清t-PA水平越低。提示t-PA可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相关文献[13]结论一致。
另有学者[14-15]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还会产生一类拮抗物质PAI。PAI通过与t-PA结合后可加速t-PA的活性失效,从而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16]。PAI-1为PAI 4个亚型中的一种,可抑制游离的t-PA。临床多项研究[17-18]表明,在冠心病中存在纤维蛋白降解能力下降,而纤维蛋白降解是一个由多种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其对应抑制剂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PAI-1是血浆纤溶活性最重要的一种抑制剂,其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纤维蛋白的沉积及血栓的形成[19]。本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与非冠心病病人相比,其血清PAI-1水平较高,说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增加导致纤溶不足在冠心病中具有明显作用。
在调节以及维持机体纤溶系统平衡过程中,PAI-1与t-PA是两个重要因子,机体在正常状态下其循环血液中t-PA与PAI-1水平存在一定的平衡,一旦t-PA被释放进入人体血液中会第一时间则被PAI-1结合,从而起到了保护血管的完整性以及血管的通畅性[20]。但t-PA与PAI-1水平出现失衡,则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本研究显示,冠心病病人t-PA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病人,而前者的PAI-1则明显高于后者,说明在冠心病病人体内t-PA与PAI-1水平存在失衡,高水平的PAI-1促进了血液高凝,从而易形成斑块。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及非冠心病病人PAI-1水平依次升高,t-PA水平则逐渐降低,说明临床可通过检测PAI-1、t-PA水平从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同时研究还发现,PAI-1水平在三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单支血管病变病人体内逐渐升高,血清t-PA水平则逐渐降低,说明检测PAI-1、t-PA水平还能判断病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从而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综上所述,t-PAIC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数存在相关性,且病情越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数越多则PAI-1水平越高,t-PA水平越低,临床可通过检测t-PAIC水平预测冠心病病人病情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