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中图形符号语境研究
2021-11-08庞晓婷
庞晓婷
引 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所接触的社会活动以及产生的相应思维活动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对于特殊教育人群而言,有时还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专业人士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发现了视觉图形符号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这种视觉形式不仅能对情感进行传递,而且还能通过对视觉图形符号的运用传达各种情绪,使特殊教育人群与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准确、全面。与此同时,特殊教育人群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又是信息的双重接收者,他们还承载着特殊设计者的使命。通过对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能够使特殊设计者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具体设计背后隐含的价值,还能将人类原始交流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推开没有声音的人类社会文化大门。
一、图形符号概述
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中,针对特殊教育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其有关图形符号的语境研究,大多是对视觉和知觉有效沟通与传播途径的分析,这种信息表达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不仅能打造良好的沟通平台,而且能进一步强化图形符号的传达效力,使广大特殊受众能够更加准确感受设计的意义和主旨。
符号(Sign),是一种规律性的指示,是用来代表另外一个事物的东西。[1]图形符号是通过文字与图形组合来共同传达信息,它赋予视觉符号一定的寓意,承载着一定数量的信息,可以帮助受众接收和理解信息。图形符号一般要求简洁明了,力求通过最直接的符号传达深刻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信息可以成功地传达给目标群体。
图形符号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识别性。想要确保图形符号的意义得到准确传达,相关信息内容必须具有较高识别性,这是图形符号具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保障。图形符号的识别性特征主要通过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图形进行呈现,对符号以及相关产品之间进行有效区别,在现代社会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成为一件利器。因此在对图形符号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必须确保其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较为独特的个性。第二,造型性。对于图形符号而言,其表现形式和题材具有多元化特征,比如几何图形、抽象图形、具象图形、中外文字体等。因几何图形在通常情况下具有较为活泼生动的造型变化,能够轻而易举引起人们关注,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图形设计而言,不仅直接决定了相关信息是否具有准确的传达效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特殊教育受众对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第三,延展性。图形符号凭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优势被广泛认可,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视觉传达要素的出现频率最高,在各种传播媒体及各类相关培训中均被普遍应用。与此同时,根据应用项目、材料质地、制作工艺、制作技术、印刷方式等内容的差异,在对图形符号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多元化的延展性变体和对应性变体进行补充,从而确保呈现出的效果具有较高合理性和可行性。第四,系统性。当某一图形符号被确定之后,还要对其进行精细化调整,其中其他基本要素与图形之间的组合规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当视觉形象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时,各关联设计可以在强有力的图形语言作用下得到统一,通过采用相同图案不同结构、相同外形不同图案、相同图形不同色彩的方式,使图形具有的强大系统化语境特征得到凸显,从而有效实现在统一中存在变化、在变化中存在统一的设计目的,如图1、图2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适时更新换代品牌,采取清新简洁、明晰易记的图形符号,使企业唤发生机。
这些特征使图形符号具有高度的辨识性,某种程度它与人类的情感直通,这种感知能力能够与人们产生共鸣,如果图形符号无法让人理解,那么这个设计很有可能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二、图形符号在信息传达与视觉沟通方面的功能
图形符号彻底打破不同文化间的约束与局限,突破国界的限制,挣脱语言的枷锁,使人们能够对其具有的意义和内涵瞬间了解,这就是图形符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图形符号除了能够传递信息、增进交流,如果把图形符号应用在商业领域,它还有区别产品特征、宣传产品、建立信誉和保护受众群体的功能,这与它的外观设计密切相关,直接决定信息传达的沟通效力,在高校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图形符号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文化艺术类、公共标志类、机构组织类符号,这类符号通常具有被大众识别并受其引导、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等特点,视觉规范性较强,大多具有一定的行业标准,颜色多数较为单一。抽象类符号在众多图形中脱颖而出,留下一部分想象空间给受众,又能制造出图形的好奇感,更加符合图形的视觉语言特征。通过分类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标志管理机构对图形标志(特别是商标)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方便我们对不同图形符号进行研究和学习,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图形符号的传播与表达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通过现代符号学让我们看到设计背后的东西。
阿恩海姆对于图形符号的视觉思维提出一个观点:“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个观点反映出思维对于认识活动的有效性。[2]图形符号的形象化也是为了把人们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全部引入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之中,让人们的认知活动更具创造性。
图形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的延续,在空间维度上又是一种二维、三维可以转换的造型设计,无论是空间维度上的转换,还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图形符号的延展都更加游刃有余。所谓视觉语言是特指在艺术领域中,可以传达情感和理念的形象及色彩所构成的视觉样式,例如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广告、户外广告、车体广告,以及新媒体中的手机广告、网络广告,等等,都是依赖图形符号在视觉维度上的转换,透过情感的内涵和沟通去界定图形符号的传播力度,把视觉符号作为最准确的传递方法,着眼于指示系统和语义符号,最终实现图形符号与受众的有效沟通。
三、图形符号的心理引导分析
面对特殊群体的图形符号传达形式依赖多感官的共同刺激,而心理层面的引导有着高效、直观、准确的作用。因此打开人的心理认知钥匙,需要对情感认知、情感要素、图形符号的通感意义等更多层面上的心理认知进行分析。
首先,图形符号的心理认知过程。人类的认知具体包括思维、表象、记忆、感知等各种心理现象,感知图形来自不同感官信息的综合作用,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经验、理解能力、年龄的人,对于相同的图形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反馈。[3]而对于特殊人群来说还应该注意心理差异对图形认知的影响。由此可见,图形情感的产生是一项约定俗成的记忆,它的认知过程高度依赖视觉元素的提炼。视觉元素可以引导和暗示图形表达语境,两者存在互动性与同一性。英国国家大剧院的标志设计(如图3),采用了正负形的图形原理,正形部分也就是图形的黑色部分绘制了一个大笑的人物脸谱,而负形部分也就是留白的空间刚好借用了黑色图案的余下空间,反衬出人物的另一种表情即悲伤的表情。高兴与悲伤两种表情同时存在于一幅画面中,准确传达出戏剧人生的悲喜交加,十分贴合大剧院本身的形象与定位。
图3
正是因为对正负形原理的认可,加上一语双关语意的表达,使得人们在情感深处唤起了对图形趣味性的认知。与此同时,特殊教育人群的艺术创作也是基于视觉元素的应用、情感的共性表达,转换为图形符号的内在语境交流。情感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它以人们自省的认知为心理基础,这是产生情感的重要基础。
其次,图形符号的情感要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是基于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情感。”[4]比如人类感知快乐、喜爱、高兴、畅快以及悲伤、痛苦、愤怒、危险等不同情绪时,往往都存在着一种本能的直觉反映。面对人类的不断繁衍,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开始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分析,这种对周围事物形成的反射逐渐变得成熟起来,这种情感认知是人类进化的高级阶段,也是深度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复杂情感行为的本能反应。因此,情感化设计,某种程度上是迎合人类本能反应所产生的深层次思考。
情感要素的第二个方面是行为反应,这是人类情感沟通产生的一种内驱动力。人类行为不需要统一界定标准和方式,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也就是每个人所特有的个性。在同一社会群体之中,由于相同的习俗和文化,成员的个性之中会有较多共同点,因此就形成了社群成员某些行为的共同特征。为了激发人类这种共同行为反应,图形符号借用了情感要素,以此带动行为效应。尤其是特殊人群中的视碍和听碍人士,正是在接触到这种图形后,产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反射,有效传达了设计者的意图,实现无障碍沟通。
人类情感的反思行为是情感要素的第三个方面。一种情感的萌生需要长时间的不断考量,甚至有时会产生激烈冲突。究竟哪种行为是快乐的?哪种行为是悲伤的?人类在不断思考和总结。在感受到人类内心的情感诉求后,尤其是针对特殊人群的图形符号设计,以情感元素为铺垫,以知觉感知为手段,借助情感暗示,最终达成图形与情感的高度共融。
再次,图形符号的通感意义。图形符号是一种无国界、无需语言表达的符号体系,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正在用一系列符号代替语言去尝试表达和扩展。无论我们在世界各国的机场、医院,还是在公路、商场,各种大同小异的图形都能进入我们的视线,这些抽象或者具象图形都能起到共通心理感受的作用。
人的五感以及其他种种心理感觉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种现象非常神奇,我们称之为“通感”。在所有感觉中,视觉是人类最依赖的感觉形式,在感受外部世界的信息中,约有83%源于视觉。[1]186通感最早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出现于语言学,近年来,学界对通感的生理和心理机理、特征、规律等方面有了深入研究。[5]在心理层面,通感表现为一种基于自身认知与经验,借助联想与想象,根据一种感官信息对另一种关联性感官体验进行还原,进而实现不同感官之间转译的过程。在生理层面,当人们某种特定的感觉感受引发神经兴奋时会激发已有的感觉记忆,从而使不同的感觉神经中枢产生暂时性神经关联,引发通感。[6]了解了通感产生的机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激活通感元素,利用多觉叠加的方法使创作更有层次。在特殊人群中,通感中的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存在先天不足,丧失的某种感觉会使生活非常不便,因此通感的设计原则会将几种感觉叠加处理,形成“感觉挪移”,这无疑给特殊人群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用户体验上形成丰富的通感效应,即使感官缺失也不影响感受美的能力,使特殊人群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欣赏主体,都可以从容切换。
图形的通感能力是一个跨越感官体验,联合时间、空间进行重组的过程,它以用户体验为主,以多层次跨时空叠加感觉为手段,联合两种以上感官进行“感觉挪移”,这种关联性内化成了图形符号的视觉转译码,打通了无声世界里语言传递的屏障,从而使图形符号的传播能力迅速提升。
四、图形符号的重组再创造
其一,情感设计。掌握了图形的设计心理与人类情感的生成要素,针对特殊人群的图形符号设计就成为新时期研究的重点。唐纳德·诺曼教授将情感设计分为3类:人与设计、产品与设计、产品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情感设计超越了传统设计只着眼于产品本身的倾向,开始重视人的情感需求、意识体现,同时注重产品与用户间的心理层面互动,进而提高产品的亲和力。[7]探寻多种图形设计方法,结合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以图形心理感受为起点进行艺术再创造。首先要对诉求对象进行群体画像,了解特教艺术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再以情感传递为纽带,架起感性与理性的桥梁,唤醒特殊群体对视觉、知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官的支配,从而与教师保持认知上的一致。
在形成情感共鸣基础上,调动视觉语言体系,包括点线面、色彩、空间等都是图形元素的解构对象。被重新打散并且二次重组的图形,每个部分都是有生命力并且带有情感沟通使命的元素。这样的再创造过程,使图形符号完成了替代语言、又置身语意中的特殊传递形式,从而保证了特殊受众接收图形符号的准确性,同时作为创作者的特殊人群也更加方便对图形的设计与使用。
其二,色彩设计。人是色彩的动物,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特殊人群,对色彩的情绪感知都是相同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同一色彩有时会存在认知差别,比如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人们非常喜欢的红色,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热烈、高兴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则认为红色是炼狱的色彩,充满了暴力、危险、紧急的心理暗示。可以说,红色具有双重性格,它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生活的外部环境、政治因素、地域信息以及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息息相关,并普及到所有色彩系统。
色彩除了具有情绪感知能力,还会产生温度感。地球上大面积的蓝色海洋给人感觉清爽、凉快,而赤道、沙漠地区多以土红色为主,给人以炎热、高温的感觉;在食品上,通常冷饮产品的外包装采用冷色系,而一些儿童食品多以暖色包装为主。这是人们对于色彩符号传递信息的一种视觉经验,色彩温度的实验证明,人们对于暖色和冷色的温度感相差摄氏3度以上。[1]19
此外,色彩还具有重量感,它由色彩明度决定。设计者在接触图形符号时,要明确诉求对象传达的主体需求。低明度的色彩给人感觉厚重,高明度的色彩给人感觉轻盈。比如黄色的图形设计,明度非常高,是色谱中最亮的颜色,但长时间观看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引起眼部不适。把黄色与明度最低的黑色进行搭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起到提示、警醒的作用,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交通告示牌通常都以黑色与黄色搭配为主。
对于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图形符号的双向接收者,既是设计者又是使用者。这种特殊的传达方式决定了图形心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再创造过程中依托的情感与色彩元素,它们是创造者的法宝,是使用者的语言,这种通感的转换实现了视觉与情感的深度沟通。
其三,动态图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的英文为 Motion Graphics Design,可以理解为移动的图形,即会动的图形设计,指的是图形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自身形态发生改变,因此被赋予到图形设计上。[8]另一种动态图形符号的界定,是以时间为轴线穿插进平面图形,按照平面图形的行动轨迹进行空间的延展和行进,这种视觉表现形式使图形符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动态图形类似平面设计与动画片之间的一种产物,动态图形在视觉表现上使用的是基于平面设计的规则,在技术上使用的是动画制作手段。[9]
动态图形的设计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过渡,体现了时代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二维图形载体主要是平面媒体,以杂志、报纸、DM广告等纸质媒体为主。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图形的静态视觉形式已不能满足新媒体的需要,因此由二维向三维的空间转变成为图形符号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叙事性的图形设计能够进一步强化特殊人群对图形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听障人士对图形的感知力将会大大加强,为特殊人群、特教艺术生、设计师打开了通往新媒体的全新视域。
动态图形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在空间上发生动态延展,图形张力不断膨胀,最大程度地完成动态图形的语境表达。通常情况下,动态图形会以核心图形为基本元素,然后在核心图形基础上进行图形重构,在空间维度里发生位移、放射、旋转、离心、跳跃等多种变化,最后导入时间轴线重新编辑后形成灵活而又统一的动态图形设计。动态图形发生的这种规律性变化使图形本身节奏感增强,并且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它的传播效力也因此成倍增长,成为更加高效并且易于沟通的图形新样式。
动态图形由于自身优势产生的价值不容忽视:第一,可以快速传达图形信息。新媒体的便捷使动态图形的传播可以发生即时效力,它不局限于载体的形式,提高了受众的接收频次,同时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被广泛使用,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第二,动态图形感染力较强。与平面图形相比,动态图形在逻辑空间上更加连贯,在时间和空间延展上更有优势,使图形的过程性呈现更加真实,具有高度的还原性特征,大大提升了图形的沟通力和感染力;第三,视觉冲击力增强。动态图形是动起来的平面图形,它使整个图形产生的过程性、节奏性完整又统一,同时这种时间上的记忆使动态图形具有更加完整的空间表现,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更强,这是语言无法营造的视觉氛围。
五、图形符号对特殊人群的作用分析
第一,提高图形符号表达的准确性。根据对视觉图形符号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可知,无论在结构组成还是功能作用方面,图形符号都能与人类语言产生较高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尤其在对具体信息进行传达的过程中,与人类语言有着惊人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因此,在特殊教育领域,艺术设计专业的图形符号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基础地位作用,它是人类语言的最简单替代物,也是人类对情感进行传达和信息指示的最直接方式之一,更是信息指示和情感传达有效融合的载体和平台。作为艺术的母语,图形符号不仅是促进相关语言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对艺术表达进行转译的有效途径。正是有了现代图形符号,才最终实现了人类双向和多向的沟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对图形符号的使用,逐渐累积大量图形符号实践经验,从而使图形表达具有的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二,解读受众群体图形符号接受能力。特殊教育人群非常依赖图形符号沟通,图形符号又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设计手段。特殊教育双方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反馈、彼此沟通,是否具有较高完整性,直接由图形的具体含义以及图形具有的象征意义所决定。无论对于传达者还是接受者而言,在利用图形符号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具体图形所具有的语义传达功能,而这个传播信息的过程,归根究底其实是信息的传达者与接收者,也就是设计师(教师)与受众(学生)的沟通。设计师(教师)是图形符号传递的发起者,其作用决定信息是否准确完整。而受众(学生)在对信息解读的同时也在反馈一些信息,从中可以判断出信息传播过程是否成功。所以,研究处理好受众的接受能力、个体化差异以及信息反馈情况,是解决符号传达成败的重要环节。
第三,避免陷入图形符号表达误区。相关人士在进行图形符号创作时需要注意,不仅要对文字性解读给予高度重视和利用,而且还要具备能够准确掌握图形视觉特点的意识与能力,使其具有的跨领域性、跨国籍性以及传达性特征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正是文字无法取代的。然而有些图形符号的设计表达是受限制的,这里就要界定好图形的语义表达,而不是片面追求图案的简单,在视觉上容易形成误导。简单图形与复杂图形各有特点,应该面对不同的受众,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持大众能够正常对其进行解读。不要故意夸大视觉形象,超出大众认同的表达,这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要慎重使用错视艺术、正负形原理等,尤其是在指示性符号设计中,这类设计容易产生视错觉。因此针对特殊教育人群,在无障碍沟通环节中,保持一定的“共性”同时又要富有“个性”,这样的设计才更具价值。
第四,强化了社会服务性。由于图形符号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联系性、服务性,因此图形符号强大的社会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与形象塑造的有效工具之一。在特殊教育人群中,图形符号的功能更加不容忽视,它的表现形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能够唤醒人们的解读和记忆。
结 语
根据以上针对我国高校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中图形符号语境展开的详细分析和系统性研究,我们能更加明确地了解,通过图形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可以使特殊教育人群对图形符号的概念及特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正确认知图形符号的意义,从而通过对图形语境的深入分析,对其产生的沟通效应、心理引导以及怎样提高受众符号语义解读的准确性进行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