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七一”纪念活动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价值
——以《人民日报》头版文本为中心(1949—2020)

2021-11-08郭永虎邢炜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纪念活动纪念

郭永虎 邢炜真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党史研究的方向也在不断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对中共纪念活动的研究不仅是党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全新视野。”[1]中国共产党党史需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表达和传递。而开展纪念活动则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规划,从而让群众可以更生动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更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对党珍贵的政治情感,进而发动政治动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是由中国共产党筹划,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纪念对象,明确表达政治目标和现实诉求的仪式化行为。”[2]40“新中国成立后,除一些特定的年份,中国共产党几乎都会在每年的七月一日来祝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3]31中国共产党关于“七一”纪念的活动形式有许多,“召开纪念大会,《人民日报》发出社论,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纪念,将表彰与纪念结合起来,集体学习与纪念结合起来等多种形式。”[4]307-310“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权力资源,是可以有力地影响、操纵并变革社会;对于形塑社会生活意识形态,获取声望与地位,进而影响现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5]42因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七月一日所发出的头版文章为对象,来探析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和现实诉求。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来介入对“七一”的纪念活动,可以更好地宣传自身的政治立场,促进与民众的政治交流,同时也便于党接触民众,接近民众,扩大自身影响,展示党的良好形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七一”纪念活动自然与之有关。当然,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党在建国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工作任务的重心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关“七一”纪念的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七一”的纪念活动(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时期”[6]。因此,这一阶段《人民日报》关于“七一”纪念的主题就紧紧围绕执政党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报道纪念,旨在展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领导。

(一)重视对党的建设的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领导并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变成了领导并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要想实现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就要重视自身的建设工作,加强自身的科学性。因此,《人民日报》在这一历史阶段,十分强调对党建工作正确性的宣传力度,7月1日头版文章着重对党建工作进行实时性宣传报道。如表1。

表1 1950—1966年《人民日报》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从而提高执政的科学性。195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整顿党的工作作风 改善党的组织状况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九周年》,提出:“为整理和巩固自己的队伍,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完成新的任务,中共中央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整风运动,完成总任务,这个总任务就是提高党的政治质量,以利于巩固与人民群众的团结。”[7]我们“必须强化党员纪律意识,加强党的纪律性,为保证党的团结、实现党的方针提供有力武器。”[8]在1952年的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增强党的战斗力,迎接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提出了党的自身建设的任务是:“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提高党员的质量,增强党的战斗力,以便率领全国人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而斗争。”[9]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工作,“省市党委要帮助解决干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学习资料,设立学习室;此外,人民出版社还编印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教科书供党员干部学习。”[10]在建党40周年之际,刘少奇“号召全党干部要自觉地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要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的环境做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从客观的实际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1]

(二)注重社会政治动员,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要顺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不能仅仅依靠中国共产党,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充分进行社会动员,提出社会目标,通过思想动员等方式将社会目标传达给民众,引导、激励和团结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实践,完成其预期的社会目标。

1952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增强党的战斗力,迎接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一周年》一文,提到:“党员干部要学会领导经济工作。在工业、农业生产及其他经济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更必须起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要虚心地向群众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熟悉业务,掌握技术,提高经营和管理的能力。”[12]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使得工业、农业、手工业各条战线取得了辉煌成绩。这些成绩是对“七一”最好的献礼。“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唐山发电厂和机车车辆修理厂、长春机车厂、重庆轮胎厂、保定建筑工程局等企业和部门以及抚顺阜新矿、克拉玛依油区、大兴安岭林区等资源开发区通过技术革新运动来促进产量显著增长,通过取得好的成绩来庆祝党的生日。”在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人民日报》从工业、农业、科技等行业领域取得的伟大成绩中,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七一”纪念宣传的文本来源,来说明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人民日报》在“七一”头版中,还报道了一批劳动模范的事迹。通过榜样教育来引导、激励、示范人民群众,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内在动力,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汗云、赵文刚、曾扬清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连续受到大面积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产量显著下降。因此,抵抗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也成了这一时段《人民日报》纪念“七一”的主题。“困难(洪灾)是局部的、暂时的,做好工作,尽快克服;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13]“近年的抗灾斗争,证明了‘战略上必须藐视困难,战术上必须重视困难’的真理。治理自然灾害,一方面要集中主要力量,一方面,还要从增加生产和厉行节约两个方面努力。”[14]“河南、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结合以往的抗灾经验,发挥革命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取得抗灾重大胜利。”[15]通过报道抗灾文章,使群众对党的工作、政策充满信心和热情,这样的群众热情,为早日克服自然灾害提供了精神保障。

此外,《人民日报》“七一”头版还十分注意对中国外交的报道。从1954年到1966年,《人民日报》“七一”头版对外交的报道近50篇。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所以,这一时期我国积极开拓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促进双方发展。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与政策的制定始终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也开始转向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及各国反动派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格局。中国外交格局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始终以核心利益为出发点,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实事求是,主动求变,创新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特点。

(三)重视对历史进程和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6]。正所谓:“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7]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通过《人民日报》在“七一”这个纪念时间上,对党的历史经验及正确路线进行总结和宣传,可以让民众更好地把握对党的认识和认清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核心概念或关键词、以重大历史事件的伟大历史贡献来勾勒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18]42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通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伟大胜利”三个核心概念,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宏观上进行了概括,以事件进行穿插,通过两件大事,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微观聚焦,浓缩中国共产党 40 年走过的风雨历程,让民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活动(1978—20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时期“七一”纪念的核心概念主要围绕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推进改革开放来进行的。《人民日报》在这一时期的“七一”纪念中大幅度增加了对“党的生日”的直接报道纪念(见表2),由此可以向民众更加直接表明党对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视程度,以便更好地同民众开展政治交流。

表2 1979—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改革开放时期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

(续)表2

(一)党的建设工作的宣传

党的自身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一度受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想实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因此,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建工作被摆在了首要位置。《人民日报》在1993年7月1日头版发表的社论《切切实实加强党的建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中明确指出:“欢庆党的生日,最好的纪念,是全党上下切实加强党的建设。”[19]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期特别强调党风建设,“好的党风是决定四个现代化能不能顺利实现的条件。我们必须要从思想工作,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依规依法,打击歪风邪气,健全党的各项制度等4个方面做好整顿党风的工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保障。”[20]中国共产党还多次强调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格外重视党员自身素质,“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储备人才”[21]。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社会主义建设攻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更需要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2]“我们党所以保持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能够结合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3]“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24],因此必须要强化重视党内自身建设,要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惊世一跃’,关键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关键在广大党员抖擞精神、奋发有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5]。

(二)强调社会动员,助力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如何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同样成为这一时期“七一”纪念的重要概念。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日方代表团时就曾指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通过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鼓励外资等政策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6]“我们必须要坚持改革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来扩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吸引力。”[27]所以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三)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每次‘七一’纪念活动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进行回顾,加强对党的历史经验宣传、总结和学习。”[28]104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在1981年7月1日头版全文发表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后32年来党的历史作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正确与错误及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通过“ 七一” 纪念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让民众可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能知晓党是可以根据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来审时度势的,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信任党,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一般会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勾勒来描述中国共产党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18]4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和90周年大会上,国家领导人都用三件大事勾勒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该文基于三件大事,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24]“三件大事的概括,是对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脉络的高度凝练,兼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过程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结果。”[4]314该文同时也总结了党90年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即必须全面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牢牢团结人民群众,为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活动

当前,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执政的科学性。如何完善、改进党的领导就是这一时期《人民日报》进行“七一”纪念的核心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在7月1日的头版中关于强调、论述党的建设的相关报道高达21篇,详见表3。除了2017年,其余年份“七一”头版的相关论述几乎都有关于党的建设的相关文章。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要开创各项事业的全新局面,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任务的决心。因此,中国共产党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就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表3 2013—现今《人民日报》关于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

当然,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转变。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日报》关于“七一”纪念党的建设报道上侧重于政治建设、作风建设;为了对症下药,党的十九大后,《人民日报》在“七一”头版中关于党的建设文章主要集中于理想信念建设,突出思想建党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党对自身的建设工作也进行了全新且深刻的定位分析,“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9],把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党的制度建设中去。在理想信念上,“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来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形成长效机制。”[30]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发扬传统作风,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七一”纪念也恢复了建国初期的传统。将表彰大会与“七一”纪念结合起来。但是与建国初期表彰大会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七一”表彰大会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基层党员的表彰,来突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建国初期的“七一”表彰大会的侧重点则是通过对基层劳动模范的表彰,来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四、《人民日报》进行“七一”纪念宣传的特点

《人民日报》进行的“七一”纪念宣传,实时记录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多元的报道内容来展现《人民日报》进行“七一”纪念宣传呈现的政治性、实效性等鲜明特点。

(一)多元性:报道内容

《人民日报》的“七一”头版纪念报道始终围绕着完善党的自我建设;动员群众投身社会建设;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3个方面进行。但是在报道内容上则充分体现了多元性的特点。在报道党的建设方面,《人民日报》除了对党建工作进行直接报道外,还通过对优秀基层党员的表彰、领导人思想著作的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对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在对社会动员的报道中,除了直接报道外,《人民日报》还注重根据时代特点、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关联性报道。如在1959年至1961年,面对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人民日报》“七一”头版通过报道抗洪抗旱等相关文章来激发群众热情,为克服自然灾害提供精神保障。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人民日报》的“七一”纪念报道文章以分析原因、发掘现实意义、得出基本结论等3个方面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等等。

(二)政治性:党的建设

通过探析《人民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的7月1日所发出的头版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建设是《人民日报》关于庆祝“七一”纪念永恒的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的执政党,因此,党的建设工作能不能搞好,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高度关注自身的建设工作。《人民日报》刊登“七一”纪念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在总结成败得失的基础上着眼解决现有问题,完成现实任务。要想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任务,就必须强调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因而,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人民日报》在“七一”头版纪念的文章中大幅度报道和宣传党的建设,一方面要让广大党员干部重视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则是让群众知晓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路和工作任务,从而更好地进行政治交流,培养政治感情。

(三)实效性:社会动员

纪念活动“作为大规模的公共集体行动,是表达政治主张,实施政治动员的重要契机。”[4]385《人民日报》通过在“七一”这天开展纪念报道,表达政治主张,实施社会动员,容易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共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针对各个时期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动员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借助《人民日报》纪念“七一”的时机进行社会动员,宣传奋斗精神,激发、唤醒并强化广大群众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愿望,触发民众在思想上与党的奋斗精神产生共鸣,形成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强化社会动员,更好地完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五、《人民日报》文本视角下“七一”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

《人民日报》对“七一”的宣传纪念活动,通过文字的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通过真实有温度的文字来证明中国共产党百年推动国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贡献,引导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支持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七一”本身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对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政治动员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更好地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

纪念活动需要借助纪念仪式来实施,纪念仪式则有助于增强政党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毫不动摇地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始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日报》在党的“七一”纪念日发表的社论、文章,提出的口号等,声明党的主张,表明党的政策,指明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更好地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树立党的政治权威,发挥政治作用。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社会建设

“纪念仪式是一种政治手段,集团可以通过仪式来表达和加强群体的情感,从而可以获得强有力的凝聚力。”[31]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日报》发表“七一”纪念专题文章,在动员全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党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能够极大促进党的事业的有效完成。在建国初期,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党动员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投身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建设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党不断寻找新出路,解决实际难题,动员群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挥群众力量,推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发展。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改革出现的一些障碍和阻力时,党坚定不移地发挥群众的力量参与改革开放,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七一”纪念的政治动员,针对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其目的和内容会有所不同。这说明了党的“七一”纪念带有明显的现实取向,这对动员群众投身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每次“七一”纪念活动都少不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回顾与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内涵相结合的动态历史发展过程。

“七一”纪念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历史的回忆,更多的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在“七一”纪念上利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章,既宣传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又可以“利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来鼓舞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念、凝聚力量,通过梳理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人民群众智慧。”[16]从党的发展历程上,吸收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话语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之际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重要决议》,对建国后32年来党的历史作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正确与错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七一”纪念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理论内涵的解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江泽民从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时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从道路、理论、制度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此同时,纪念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共产党在“七一”纪念上的主张,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让民众了解、认同,成为民众的知识体系和行动指南,从而可以更好地使民众同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交流。

结 语

通过对《人民日报》7月1日头版文本中关于党在建国后“七一”纪念活动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历次纪念活动都包含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进而诠释出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对指导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纪念对象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通过开展“七一”纪念活动并结合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可以更好地进行政治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实现社会整合,助力国家发展。

总之,利用《人民日报》进行党的“七一”纪念活动,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事实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现实因素的诉求结果。通过举行“七一”纪念可以更好地构建党史知识,框架党史脉络,形成集体记忆,从而更好地树立党的形象,增强全体党员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纪念活动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我也来两圈
50岁
受邀者 安倍晋三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