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迪思想,温润心灵

2021-11-07周志庆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启迪口语交际

周志庆

摘  要:新课标的语文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解读文本,善于挖掘德育成分,找出教育的“闪光点”,要巧妙地将德育素养渗透在感情朗读、品词析句、习作引导、情境创设、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中去,使德育、智育双丰收。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德才兼备的人,对国家、对社会贡献最大;无德有才的人,往往会对国家、对社会危害最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学中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可见“德”的重要性。德育位居五育之首,就像火车头一样,起着“领头羊”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前应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时,要融德育于其中,纳教育在其里,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获得教益,让我们的教书与育人都相得益彰。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呢?

一、整体中悟道理,启迪心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要求。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学生要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会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首先,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因素,将学生带到课文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去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内涵,再通过朗诵将课文的情感内涵充分表达,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比如五年级课文《冬不拉》有一段文字描写阿肯通过琴声向国王诉说冬不拉的凄凉而悲壮的故事:“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在学生读正确、通顺、流利的基础上,我再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课文语言文字的表达和音乐的旋律中,感受故事的凄凉与悲壮,体会冬不拉的英勇无畏、崇拜英雄、怀念英雄的思想感情。在饱含深情的朗读中,学生懂知明理,获得教益,爱国情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心里植了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既体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又启迪了学生的心灵。

二、细微处品真情,启迪心灵。品词析句是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者思想、触碰作者内心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赏析,使学生体会作者的笔中意、胸中境以及心中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鲜活情感以及深刻思想。比如我在教学《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时,着重让学生思考:“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富有诗意的语言究竟有着怎样魅力?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我不急着让学生汇报,而是再让学生细细品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而一位双目失明的人却不能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人们会对他产生怎样的感情?学生在一番激烈的交流讨论过后,渐渐品味到了这句话“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而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也会对老人产生同情。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共情”,这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情感。而“同情”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善良的人,这不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吗?品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良之人,及时启迪学生的心灵。

三、情境中悟其情,启迪心灵。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的差异,是小学生难以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有益启发的最大障碍,而跨越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最好办法是借助教师的范读和视听媒介。老师的范读,若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其情来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那么,定能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提高理解力的作用。同时,如果通过视听媒介,创设现场效应,使学生能观其景,闻其声,临其境,悟其情,同样也能使学生融入文本。如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朗读指导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幻灯,然后以轻柔、舒缓的语调在清幽淡雅的江南丝竹乐中娓娓而谈:作者他们来到了桂林,荡舟在漓江上,观赏着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美的景色啊!此时此刻,整个课堂上萦绕着袅袅的丝竹乐声和教师引人入胜的描述,学生们被深深地陶醉了。这时我问:“桂林美吗?课文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连忙说:“美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生不约而同说。而学生在这种“顿悟”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也体会到祖国河山的美丽,同时更启迪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课本的插图也是融入情境的一个好方法,往往插图能体现课文中主要人物精神品质的“闪亮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会图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小学语文课本里很多课文都有插图,教师可以根据插图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渗透,使学生被感化,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预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我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不适合我们人类居住了,我们应到哪个星球去居住?”有的学生说:“我们别无去处了。”也有的学生说:“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还有的学生说:“地球是适合我们生存的唯一星球,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切实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又如教学《游子吟》这首诗前,我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观后感,学生看了,有的学生说:这是母亲给孩子缝衣服,母亲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不用多说,学生看图画就能感悟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我又说:“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样做?”有的学生大声说:“我们要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这样从插图中作为插入点,不知不觉让学生从中悟出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表达中辩真理,启迪心灵。“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口语交际就是表达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这恰恰是一个“辩论”过程,是个体与他人、社会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些契机,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素养渗透。口语交际是指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用适当的口头语言进行的思想感情交流。同时口语交际中有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目的是提升学生说话能力与道德素养。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们向您致敬”: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崛起、祖国的尊严、祖国的荣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赞歌,让我们行动起来,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我先让学生看清要求,再让他们思考、交流,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人上台说,上来说的同学都说得有声有色,无不对伟人充满崇敬之情。最后我提了个问题:“怎样的人才能受万人尊敬呢?”学生纷纷说:“为国尽忠、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人着想……”我看时机成熟了,说:“我们今后要为国出力,为人着想,多做对国家和社会有利、对别人有用的事情,就会受人爱戴与尊重的。”学生听了有的说好,有的点头。通过这项活动,我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植学生爱国的道德素养,启迪学生稚嫩的心灵。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格,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永胜.《承担“培根铸魂”工作责任与使命》[DB/OL].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307/c40531-30961883.html.2019年3月7日08:12

[2]魏艳妍.《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B/OL]. 网页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06/17/42701443_710532675.shtml  2017年12月6日发表

猜你喜欢

启迪口语交际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两块磁的交际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看影视学口语
自然的启迪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