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推动一流本科课程闭环迭代建设
2021-11-07段玉平吴迪黄琦
段玉平 吴迪 黄琦
摘 要: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本科,一流课程则是一流本科的基石,是育人的基本单元,建设一流课程对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目前大学课程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及管理工作实践,从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就如何通过科学有效评价推动一流课程的闭环迭代建设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1)35-0027-03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核心是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写好“奋进之笔”,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1]。教育部出台的“高教40条”明确提出,要强化课程思政,推动课堂教学革命。2018年11月24日,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的重要报告——《建设中国的“金课”》[2],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样的课是“金课”,如何打造五大“金课”,建设“金课”的五大保障是什么;首次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2019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推进全国一流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如何建设和评价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课程思政变成一个重要的课题,全国师生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也一直在积极探索,由最初的“不会融”“不敢融”“怎么融”,到后来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做到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牵强附会的现象。从课程内容来看,教学内容更新滞后[3],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也不能适应新时代一流人才的培养需求。课堂教学存在“满堂灌”、无互动等情况,具体表现为“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4]。还表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课堂不主动发言,学生学习成果被淡化,过程考核无挑战甚至无过程考核,学生未参与课堂评价等。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将是“十四五”期间本科教学的重要工作。
二、如何推动一流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要突出“学生中心、效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习挑战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建设,二是课程教学实施,三是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三方面都需要单独和交叉循序渐进,形成闭环迭代,有效推动一流课程建设。
(一)坚持立德树人
课程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真正落实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教学设计
对应课程目标和每门课程的毕业能力要求,设计完整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包含每一章节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实施、互动形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项目设计、教学过程记录、课程目标评价等环节,要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和课程毕业能力要求的形成性评价方案,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及知识点的颗粒化程度要高,要求能够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在本课程领域内要有一定影响,组建可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团队[5],并对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团队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切实承担起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学团队应认真实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访学、校内外教学培训(含企业和社会实践),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教学讨论、集体备课、以老带新和听课助课等多种方式培养青年教师。
(四)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应以产出导向理念为指引,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从学生知识结构出发,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课程教学大纲应明确体现本门课程在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使其符合教学规律,每年要定期更新内容。
(五)创新教学方法
主讲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将讨论式、情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灵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小班研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根据课程的特点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主讲教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娴熟运用现代技术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造学习、改造课堂,提升教学艺术,如精简授课学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所选用教材必须符合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的要求,应优先选用近5年出版的新版教材,引进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高水平原版教材,已出版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必须使用工程重点教材。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学术水平高的教师编写教材,认真完善课程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料。课程应积极开展丰富的、高水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如视频资源库、思政资源库、课程案例库、虚拟仿真资源库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实施过程考核
一流课程应加强阶段性测验、课堂互动、教学实践活动等过程性考核管理,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不低于30%。不断实施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改革,综合应用笔试、设计、项目等非标准答案作业的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毕业要求和课程成果的达成分析。
基于以上七方面的一流课程建设,为了让一流课程更适合现代教学要求,要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环节:(1)建立合理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方向,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把工程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案例式研究型教学,进行开放式、探究性的教学活动。(3)加强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可通过具体的设计实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启发、交互、讨论式教学方法,将所学课程系统化。
三、评价一流课程的方法
一流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要素,课程评价的范围既包括课程本身,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新时代赋予了一流课程新的内涵,对一流课程的评价也要与时俱进,形成正面导向。
(一)课程思政全要素评价
在各类教学评价中,课程思政评价要实现全要素全覆盖,要覆盖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堂评价、教师评价、教材评价,将价值引领作为一流课程各项评价的首要因素。
(二)課程建设的全方位自评
课程负责人要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各学校的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以及上一年度校内外专家和学生的评价结果,对课程目标、课程的毕业能力要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材使用、课程考核、教学效果、教学形成性评价以及教学过程记录等要素展开全方位自评,对不满足要求的要素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课程自评要基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对期末考核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并形成闭环,根据评价结果,最后形成考核—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迭代建设。
(三)课堂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甲方”对教学的评价至关重要,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式能够被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应虚心接纳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意见及结果,教学管理部门要对学生评价结果做到高信度采纳。要加强对学生评教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有认真的评教态度、诚实的评教想法、公平的评教结果、良好的评教环境。对于学生评价较差的教师,学校应及时跟踪听课,并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
(四)教学质量的校内专家评价
结合课程目标设计,应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思政情况、课堂教学改革及实施方式、课堂教学效果、课程考核、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评价学习产出的机会等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
(五)教学质量的校外专家评价
对于已经认定的和计划建设的一流课程,要强化校外专家评价。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的毕业能力要求,评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相关要素的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对课程毕业能力要求的形成性进行评价。
(六)课程形成性的综合评价
学校结合所有过程性评价结果对一流课程进行终结性考核评价,得出对课程的形成性综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反馈于课程负责人。要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评价,认真听取专家和学生意见,针对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和提升,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及评价的闭环迭代(见图1所示)。
四、结论
基于新工科新文科大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要以新理念为引领,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更新、课堂气氛焕然一新,形成教学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成效,结合评教的新标准和新要求,让课程的理念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考核严起来,通过闭环渐进迭代加强一流课程建设,使课程真正满足“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 (2018-06-22).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2/content_5300334.htm.
[2]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 (2018-11-29). http://www.moe.gov.cn/s78/ 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
[3] 徐铭铭,房小红,蒋雪松,等.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J]. 科教文汇,2020(11):3-4.
[4] 李志义. “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5] 房鼎业. 树立精品意识 创建一流课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113-116.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