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07王林方磊李先成
王林 方磊 李先成
摘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过程中,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引导示范来提升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通过对研究对象背景、内容、方法、思路及设计等进行综述,阐明为什么及怎么样进行,并保证研究活动的实施;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实验相关因素的联系性及影响性;再次,对案例进行深层次、全方面的分析,初步体现研究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最后,对阶段性研究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新的理论。通过该过程,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果以及如何将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更广范围的活动实施中。
关键词:名师效应;信息化;教学能力;机制;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出台,都凸显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则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即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本课题通过对利用名师工作室引领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的研究,从设备的配置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教师自身发展的倾向性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信息化条件下,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课题通过研究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引领乡村小学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达到培养乡村教师教學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
乡村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教师对设备的使用不充分;
(2)部分乡村学校仍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理念、方法,不愿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及优化教学环境;
(3)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低,不能让信息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三)研究内容
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示范,探索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效提升的策略。研究内容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展开,如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容、实施路径、机制及效果评价等。
(四)研究设计
按照以下步骤展开:第一,阅读相关文献,整理有关资料;第二,整理阶段性资料,汇报研究内容;第三,阐述研究流程与步骤;第四,对相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第五,分析课题机制;第六,形成相关策略并评价;第七,总结与反思。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现状或历史材料。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所研究的对象及问题。
实证研究法:通过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信息研究法:利用信息科学系统地研究问题。
个案分析法:对研究对象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调研,弄清相关的特点及信息。
(六)相关概念及界定
(1)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环节数字化。
(2)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体现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要素的设计与创新,其能力发展有着多维性、动态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3)教育信息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学校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发展现代化教育。
(4)乡村教师:一般指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主要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相关支持。
(5)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是指聚集高端专业水平、过硬专业素养的专业型人才的小型组织,名师工作室是指这些专业人才以名师为主。
(七)主要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改变教育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问题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式,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体会到直观的教学过程,从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为具象的直观思维,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导向,特别是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尤为明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认知心理学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们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认知结构改组的过程。学习的阶段一般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阶段,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信息输入环节的效率和效果。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兴起、应用、融合、创新。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经历了前两个阶段,正处于融合阶段,并逐步向“深度融合创新”阶段推进。由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因素,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还面临以下问题。
(1)信息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教育部下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对多媒体教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用户数量、网络空间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小学教师发展的空间很大。
(2)软件开发与应用推广仍滞后。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偏向注重形式,硬软件设施不匹配,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有形无实。
(3)信息化建设仍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多以区县或者学校为基础,按照规划对象的需求和能力进行配置,就全局来看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不同区域、学校之间的数据资源封闭、设备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使城乡小学无法充分实现信息化共享。
(4)信息化设施的运行维护仍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要求设备的保障,设备的使用并非一次性的,更多的是后期维护。由于经费、人员等因素的限制,乡村学校特别是边远乡村学校设备保护情况不佳,基本上是设备使用及维护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设备难以为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信息化及教师专业发展趋势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起步于2007年,并且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研究,信息化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研究,以及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活动等。
三、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与调研
课题组前期从多媒体使用情况、赛课情况、课件制作情况、教学困惑、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对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态度进行问卷调查,范围涵盖六安市金安区各乡镇,共有244名教师参与调查。
首先明确现代教师必须掌握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尖端优势进一步提升并优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问卷调查设计依据
(1)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工作情况、所教学科的方式方法、对教学信息化的看法、教学技能的使用情况等。
教学手段使用频率以一学期以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节数作为判断依据。
教学技能能力以是否能自己制作上课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源为标准,主要包括视频、图片、动画、课件等。
(2)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是否有基础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教师的设备使用情况及是否能满足平时的教学任务等。硬件的完善程度表现为平时录课使用的工具。
(3)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意向,包括教师对未来的发展路径选择、影响教师未来发展的因素、教师对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指导功能的认可程度等较为开放的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及展望主要指想学习求助的对象及从哪些方面给予指导。
2.问卷调查结果
(1)教师的年龄特征:乡村小学教师年龄较城区教师偏大(36岁以上的教师约占74%)。
(2)设备使用情况:主要设备有電视机、电子白板、学生智能接收端。有的教室里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有的只有一台电视机。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教学软件有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近一半教师不会PPT等常用办公软件,会使用的也只是在比赛或公开课时才会自己动手制作,制作时也是部分自己制作,后期还需请人帮忙。能够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录制微课的只有不到20%的老师,所以乡村小学教师在一师一优课、微课等大赛中的获奖率很低。
(4)阻碍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时间准备、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及信息化教学软件等。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师们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困惑,希望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给予信息化教学方法及技术方面的指导。本课题组将根据老师们的需求,结合乡村孩子的特征,设置培训和交流方案,指导乡村教师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备好课、上好课、制作微课、撰写论文。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研究工作的基本现状
本课题研究起始于2018年3月,2018年6月通过安徽省电化教育馆的专家评审正式立项。3年来,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市、区电教馆、教研室的领导下,在各专家顾问的指导下,在工作室全体教师及乡镇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有序进行课题研究。
2.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1)信息化设备装配水平仍需提升。从关于教师如何录课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师的选择途径有很多,但是专业化的设备较为缺乏,或者教师对于设备如何使用没有充分了解。这不满足教育部对于学校多媒体教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用户数量、网络空间等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要求。因此,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软件开发与应用较为滞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对于基本的教学软件存在利用不充分的特点,高端的教学设备的利用更是不到位,导致乡村小学信息化硬件使用效率低下。
(3)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以区县或者学校建设为基础,按照需求和能力进行项目配置,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出现不同区域、学校之间的数据资源封闭、重复建设等问题,城区和乡村小学不能充分实现信息化共享。
(4)需加强设备维护。信息化设备属于电子产品,设备的维护成本较高,可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后期的使用中会消耗大量的经费、人员,由于环境及使用的不当,乡村小学的设备故障和受损情况频发,设备难以为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提供有效支撑。
3.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多维度分析
教师: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身发展和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培养现代化创新人才。
学生: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心理结构等都会影响最终教学效果,针对个体的差异性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和反复学习的线上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力差的学生通过趣味引导和反复学习能够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实现教育成果的相对公平。
教学模式: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离不开教学模式的转变。现今的主流教学模式是混合式教学,如何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功能,带领乡村教师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是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模式一般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各种在线课程平台支持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形式。
核心: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名师工作室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为主,研究的核心问题:(1)如何培养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如何促进乡村小学教师掌握媒体技术、信息应用、教学实践、评价研究等信息化教学技能;(3)如何利用工作室成员、学校资源及名师效应,引导乡村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4)加强信息化教學实践,深入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5)如何把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融合。
四、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名师工作室帮扶实践流程
(1)送培送教下乡;
(2)组织乡村小学教师进入城区小学交流学习;
(3)工作室成员学校为乡村小学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
(4)开展教学比赛,组织研讨;
(5)以工作室为纽带促进乡镇学校间互动交流,推动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名师工作室帮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18.6—2018.11)
(1)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文献。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
(3)制订实施计划,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2.实施阶段(2018.11—2020.12)
(1)制订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按时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取得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3)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案例分析,提升能力。
(4)收集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提炼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21.1—2021.3)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完成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归类。
(3)总结经验,形成成果。
(4)课题专家组鉴定、验收。
(三)名师工作室帮扶实践进度情况
名师工作室从2018年3月份开始,结合工作室教师的实际情况,正式申报了“名师工作室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得到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仪式,全面展开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讨,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思路,讨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突破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的。
1.准备阶段(2018.1—2018.3)
·制订课题研修方案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修成员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申报课题
·召开动员大会,制定阶段性目标及远期目标
2.实施阶段:(2018.6—2019.12)
·举行开题仪式,邀请专家指导
·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
·组织课题组成员分赴各乡镇进行讲座、教学演示、现场指导,组织乡村教师开展镇际交流,形成资料库。
3.总结阶段:(2020.1—2020.6)
·整理资料,包括课件、教学设计、微课、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论文等
·分析数据,做好课题总结,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汇报成果
·结题
(第三阶段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推迟进行)
(四)实践案例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1.阶段性实践案例所获结果
本课题从立项以来,已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以三十铺镇、木厂镇、施桥镇为试点,通过名师工作室对周边乡村学校的辐射作用,已初步达到连接城乡教学、减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的效果。同时,利用名师工作室成员学校的资源,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名师工作室成员以自身专长指导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以帮带学、互帮互学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通过工作室成员与乡村教师交流,并利用城区学校为乡村学校教师的课件制作、微课录制、一师一优课录制、优质课比赛准备等提供硬件设施和技术指导,最终达到提高我区部分乡镇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
2.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启示
重点是如何建立城乡链接,利用名师工作室成员学校带动乡村小学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指导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乡村小学信息化教学试点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难点是如何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参与进来,如何为乡村教师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以促进乡村教师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五、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及机制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名师自身专长引领
名师工作室成员帮助、带动乡村小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工作室课题组科学分工,由王林老师亲自抓,做课题的督导工作,保障课题经费的落实,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其次,采取责任落实制度,三十铺镇、木厂镇、施桥镇有专人负责,微课、课件制作、论文撰写、几何画板教学分别有专人负责;每个乡镇课题小组负责人(三十铺镇:李先成、万松、黄玉芹;木厂镇:何文静、江德朝、刘福;施桥镇:江德宝、夏军宝、赵放心)在课题解题前,指导所在乡村教师在微课、一师一优课、课题相关论文、六项电教作品的评比中,分别创作不少于10件获奖作品。
2.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
硬件基础:工作室成员学校均有移动录播设备(由录播主机、录播平台、3台高清数码摄像机、拾音器组成),具有可移动性,主要用于教师教学视频录制、微课制作、同步直播。成员学校均有录播教室,拥有专业的吸音墙面、静音塑胶地板、多媒体电子白板、专业录播主机、录播平台、4台自动捕捉自动切换的高清数码摄像机、录音设备及吊麦等。学校与电信公司签订合同,保证学校网络速度畅通,教师人手智能手机一部、电脑一台。
软件基础:课题组实行理论学习制度、教学观摩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理论学习包括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自主学习、线上交流。结合乡村小学资源,鼓励乡村教师利用微课、在线课程或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工作室组织人员对老师们上传的微课进行评选,结合家长、学生点击率综合评价,推送优秀作品参加区、市、省级比赛。3年来,课题组成员及3个乡镇课题小组成员与课题相关的微课、一师一优课、德育精品课、育人精彩瞬间、论文等有近百部作品获市级以上奖项,或研究成果论文被CN刊物发表。
3.合理的评价机制与反馈制度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每学期课题组都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乡村教师的参与度和收获,课题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研激情。
4.促进有效学习的措施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指导、专业技能培训、实践操作、调查总结、教学反思。为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微课制作的学习,以及教学软件、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的应用,与课堂、与自我、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伴、与专家、与网络对话,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5.外部环境的支撑
课题研究离不开三十铺镇、木厂镇、施桥镇中心校的支持和帮助,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离不开中心校的督促和帮助。中心校要为帮扶的教师搭建平台,完善奖励制度。当然,课题研究也是在市区相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有效开展的。
6.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
(1)便捷性。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会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有效地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方便学生快速构建认知框架。
(2)时代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长远的眼光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精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掌握相当水准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并努力构建终身学习能力。
(3)意志性。教师最初为课题而努力,进而因努力而得到提升,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促进教师再创造,实现良性循环。
(4)主导性。教学重点放在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借助课后微课和App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7.实现乡村教师和名师工作室共同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新的教育模式也不断涌现,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指导乡村教师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掌握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手机App作业、调查问卷等。
8.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活动,教师是权威的,课堂上以教师的教为主,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逐渐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1)构建校园网络平台。网络环境构建与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录播教室建设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教师的智能手机、平板、个人电脑、班班通等网络终端,建课题群,分乡镇小组建群等,推荐乡村教师安装应用软件和App。
(2)培养教师的网络运用技术。工作室成员分赴各乡镇对乡村教师进行PPT、Flash、超级录屏、喀秋莎、爱奇艺等软件使用技巧的培训,讲解微课如何与课堂相结合。
(3)教师根据自己所学进行教学实践,做好调查记录,及时反思,与同伴交流,不断进步。
9.整合教学技术与课堂资源
课题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以书为本的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兴趣、志向等因素,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发现式学习的优势,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
(二)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1.线上+线下
为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采用阶段性线下现场指导与长期性线上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活动实施,合理利用工作室成员与受指导老师的碎片化时间,保证指导工作能长期展开与及时辅导。
特别是第三阶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完成线下活动任务,采用灵活的线上指导模式可以及时解决老师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充分落实研究活动的每一个步骤。
2.“带头人”计划
工作室成员无法长期驻留学校,经商讨选出当地学校的“带头人”。该成员首先能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使用要领,其次能够帮助所在学校的其他教师,最后能联系名师工作室成员。以此解决名师工作室对当地学校长期指导困难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3.三方联动
名师工作室、学校及当地的教育機构三方联合,为研究课题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在三方联动的机制下,很多研究过程中的琐碎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活动性,为达到预期目标提供外部环境基础。
六、总结与发展
(一)研究总结
1.组成共建小组,形成资源共享
工作室结合本市乡村情况,选择三十铺、木厂、施桥三个乡镇作为试点学校,三十铺属城郊区,木厂镇相对较远,施桥镇属偏远乡镇。每个乡镇由课题组3名核心成员负责,共商培训和交流方案,资源共享。3年来,课题组成员赴乡镇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10多次,乡村教师参与培训超过1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