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野下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

2021-11-07乔铭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乔铭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要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对于高校日语专业来说,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外语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也会学习国外的社会文化。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他们在体会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了解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有必要。思政内容本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动态变化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也会不断形成。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建设课程思政,也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拓宽思路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 高级日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134-03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要和本国的发展方向一致,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服务,为夯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为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1]。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将作为国家政策导向的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关系到实现社会整体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增强文化意识、文化生命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日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必须坚持立德和树人不可割裂,必须将积极、正确的价值塑造、专业、多元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应用等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个整体。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接受词汇、语法、听说训练等外语专业课教育的同时,也会学习国外的社会文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多元的文化知识,这些多元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时,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上多样的文化,树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日语专业来说,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他们热爱本国文化,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实践非常有必要。

目前而言,对于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高校日语专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和经验。其中胡季静指出,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语言、思想、行为上差异,应该在依托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包容力和文化自信。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在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视角下,真实、正确、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理性辩证地看待外部世界环境,自觉主动地关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所拥有的话语权,意识到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主动、积极地投身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事业中去[2]。蔡超提出,课程思政所强调的理解包容、交流合作、探究精神等则促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习、探索和创造,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还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并且,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也为教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教师可从多种角度入手,以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实问题作为课堂活动开展的切入点,从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延伸性的思考和学习。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教学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思政教育是采取一种将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及教学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隐性教育。这种具备榜样示范、方式靈活特点的教学方式,能够弥补现在普遍采取的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显性教育的局限性。同时需要明确,文化自信所指的文化,不仅包含经历过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通过继承发扬所形成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

在实施策略方面,教师要注重课程思政意识的提高,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其课堂融入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新动向。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牢固思想观念的基础,实现思政要素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实现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深入挖掘专业课包含的思政元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找准挖掘关键点后确定教学开展流程。通过设计丰富有趣、弘扬优秀品质、扩充知识文化的课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弘扬社会中具有引领、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精神。同时,教师亦可归纳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中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辩论,总结归纳出见解独到且正确的思想认识,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在日语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将课程的思想政治的有关元素融入词汇、句型和文章背景等内容的讲解中。在讲解词汇和句型时,可分析不同或近似词汇语法在日语中的运用场景、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语言中所能够体现的人际关系。在对文章进行解释时,可对文章本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文章所处时代背景之下的相关文化知识内涵。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课堂的主体内容应以构建学生活动为主,可通过引入时事热点案例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如何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课堂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教师应把握授课进度、活动的完成程度,随堂提问应与小组讨论交叉进行,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课堂效率,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的课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与实践

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充满思政要素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以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相关知识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顺应当前国家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要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高级日语为例,其是日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日语学习进入高年级阶段,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情感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目标和任务建设,有导向性地实现学生价值培养。结合课程及学生专业的特点,牢牢把握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培育的思政元素,注重全方位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知识、接受思政教育,实现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最佳结合。

授课前可将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分类,将易懂内容设置为学生自学内容,发布预习作业。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从确定教学材料、安排教学活动时,就要采取运用“融入式”和“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导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合适的中日时事新闻、中日双语文章、录音、视频等材料,建立课程思政的资料库并不断更新,让学生完成测试,还可发布谈感悟、学习体会等任务[4]。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可灵活使用如下方法:1.通过课前互动讨论引入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及课堂讲解的重点难点。利用视频教学法,结合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2.通过讲授法根据课程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知识框架思维导图,以知识框架为主干,帮助学生梳理专业知识,对语法知识点进行有深度的讲解,通过例句练习使内容讲授更加深入浅出。3.通过任务分配、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教师针对回答进行讲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句组织表达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印象。

以新经典日本语高级教程第1册第4课为例,这篇课文的主旨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播放有关梦想的视频,引导大家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现在的梦想是否有所变化,借此可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价值展开思考,牢记初心。在作者回忆自己的幼时梦想部分,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入案例“三钱”学成留学归国,学习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三位享誉海内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留学海外时心中一刻未曾忘记祖国,学成以后义无反顾归国。引导学生对名人事例进行小组讨论,点出无论什么时代都有无数人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主旨,还可结合党史相关资料,与同学们一起回顾历史。在作者回忆自己所尊敬的人时,可结合课文事例引入钟南山、张文宏等抗疫英雄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方向,新时代的年轻人应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和国家,塑造文化自信,勇于承担责任实现社会担当,构建崇高的家国情怀。还可结合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介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各种实例,分析中国的速度优势,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政府的反应速度,点明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精神主旨。

在授课结束后,课程的最终评价对于保持教学的可信性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能为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反馈。课程的最终形成性评价,除了对知识体系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必须“联系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重塑评价考核方法”[5]。因此在考核时,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结合在线学习评价和线下考核评价,综合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度和贡献度,测验和调查思政相关语言任务的完成情况,并通过项目展示、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

四、结论

日語教学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改革外语教学课堂,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深层学习能力,也有助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建立个人和社会的情感纽带[6]。

通过在日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可实现专业要素和思政要素的协同性教学,将日语专业的知识教学、日语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念导向进行有机统一。学生在了解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背景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激发爱国情怀。学生可感受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积极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理解多元化社会文化观念,拥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学生不仅能加深对中日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

思政内容本身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动态变化的,许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也会不断地出现、形成。因此在如何有效改革课程思政模式问题上,也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拓宽思路,并不断探索。只有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才能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在中西方文化交汇和冲击下保持清醒认识,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对民族、对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自信与自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01).

[2] 胡季静. 如何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包容力和文化自信力的教学研究——以日式商务礼仪课程为例[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9:18-21.

[3] 李洁. 文化自信视域中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以日语专业为例[J]. 现代交际,2021(08):35-37.

[4] 伏学燕. 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交际,2021(05):37-39.

[5] 张众. 大学在线教学的生存论哲学反思与矫正——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 江苏高教,2020(09):62-66.

[6] 蔡超.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日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J]. 韶关学院学报,2021,42(05):12-16.

(荐稿人:徐婷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