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任务驱动”课型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06毕婉文
毕婉文
【摘要】本文阐述笔者对“双任务驱动”课型的理解,并把此课型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以《利用形状图层实现连体字的制作》一课为例,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任务设计差异所导致的教学效果差异,从而得出对应用“双任务驱动”课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双任务驱动:图形图像处理: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
一、“双任务驱动”课型的概述
“双任务驱动”课型是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信息技术科组为了探寻有效教学而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课程改进。本课型的“双”字有三层意义:一是从数量上规定了课堂任务只设计两个,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二是从难度上规定了两个课堂任务必须是循序渐进、有知识关联的,一个是基础任务,一个是拓展任务,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三是从教学模式上建议使用两种教学模式,一个课堂任务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另一个课堂任务使用现代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互补优劣,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教与学。
二、“双任务驱动”课型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实验班的“双任务驱动”课型的任务设计
笔者以我校现行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材——《图形图像处理基础与应用教程》(邢冰冰、林雯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章7.2把文字图层转换为形状图层”的教学内容为例,具体阐述“双任务驱动”课型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教材上本节内容并没有具体的任务实例,只有相关的把文字图层转换为形状图层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但这种文字变形的方法在实际的作品设计中是非常实用的,所以,笔者设计了《点睛之笔——利用形状图层实现连体字的制作》这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把文字图层转换为形状图层的方法。
2.熟练掌握钢笔工具组、路径选择工具组的搭配使用。
【技能目标】能利用制作连体字的思路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文字。
【素养目标】培养美感,不断求新求变,精益求精。
为此,应用“双任务驱动”课型,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两个任务。
由表1可见,笔者所设计的两个任务虽然都是关于“致青春”连体字的制作,但任务一属于指定动作,是先教后学,先由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设计思路的分析,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模仿制作。任务二为自选动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索,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连体字的结构,引导学生归纳如何设计连体字才是合理美观的。任务二既给予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两个任务的设计是循序渐进、互为关联的。具体的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虽然任务一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教后学,但也不是传统的“满堂灌”,而是先从展示电影海报开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已经掌握的各种文字制作方法,最后定格在“致青春”电影海报的文字上,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学习一种新的文字制作方法:利用形状图层实现连体字的制作”,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师生共同观看制作视频,教师在关键的操作步骤上进行暂停,引导学生说出制作连体字的关键步骤,在关键的技术难点上,如“曲线点路径应如何调整”,教师也先进行讲解。最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方法。
任务二采用的教学模式刚好与任务一相反,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自行创作设计的过程中去理解连体字的结构,去探索应如何遵循字形结构去设计变形连体字才是合理美观的,然后用已经学到的技术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最后环节是“汇报作品,交流评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笔者的用意是分享、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意与成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再选取典型作品在全班展示、点评,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巩固所学。
由此可见,上述课例的两个任务设计是完全遵循“双任务驱动”课型的任务设计要求的,从现场学生提交的作品来看,教学效果较为明显,教学目标也能较好地达成。
(二)传统对照班和现代对照班的任务设计
为了进一步检测“双任务驱动”课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任务设计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分别在本系的另外两个对照班进行授课。传统对照班使用的任务设计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两个任务的设计是一种平行关系,即两个任务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任务一主要是采用增删改锚点的方法对形状图层中的文字路径进行调整,特别是对曲线点路径的调整,任务二主要是利用两个形状之间不同的叠加方式所产生的文字变形效果来制作连体字。两个任务包含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都偏多,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教后学。,尽管如此,课堂时间也显得非常紧张。从现场学生提交的作品来看,教学效果表现良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目标基本能达成,但能力目标在课堂上无法检测。
现代对照班使用的任务设计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现代对照班使用的课堂任务和实验班使用的课堂任务是一样的,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实验班略有不同。现代对照班的两个任务都是使用现代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基础较好、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欢迎。但从现场教学效果和学生作品质量来看,有三成学生缺乏时间完成任务二,学生作品质量两极分化比较大。
三、对应用“双任务驱动”课型的思考
(一)两个任务的设计宜递进关系,不宜平行关系
上述课例实践证明,当两个任务为平行关系时,特别是知识点的学习也是平行關系时,一节课包含的信息量就会过大,虽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可以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能否举一反三地进行知识迁移、提升能力,教师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另一方面,当两个任务为平行关系时,知识点的学习是重复关系,那么,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两个任务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宜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互补优劣
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中职课堂宜精讲多练。上述课例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最能达到精讲多练的课堂效果,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双任务驱动”课型适用于对学生自学存在一定难度的学科
例如,信息技术类、烹饪类等专业实操课程。工科类的专业课程大多数都是属于原理性较强的技术学习,不像人文类、社科类的课程那样易于学生理解,它更加适合“由师傅领进门”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单纯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又容易忽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而“双任务驱动”课型的应用则能很好地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开展。
(四)“双任务驱动”课型适用于知识底子薄弱、需要教师助力的学生
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之间的学生差距尤为明显。以我校为例,中餐专业和酒管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更加需要教师助力,同时,他们也需要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此,“双任务驱动”课型更加适合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宇航.“双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月刊),2015(2).
[2]吴旭亚.“双任务模式”教学设计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陆维玲.双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