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与西藏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1-06张剑雄多杰
张剑雄,多杰
(1.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分析,报告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发展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研究制定《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质量。[3]
西藏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农牧业发展进行科学的定位,会议指出“西藏是国家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4]为进一步推进西藏农牧业发展,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会议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5]
一、高质量发展相关分析
关于高质量发展,张军扩等的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6]高培勇等的论文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建设来推动,[7]国家发展改革委课题组的报告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有效供给体系的形成,[8]刘宏、乔晓的研究认为自主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9]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钟钰分析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消费品的质量需求亦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科学地把握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的关系。[10]在此发展背景下,怎样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陈锡文与张占仓等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对农业的效益提升、农民的增收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11][12]刘燕妮,任保平,高鹏立足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进行研究,[13]叶兴庆从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农业的经营方式等方面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4]
2018年9月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不相称、部分农产品产量过剩等现象依然存在。[15]在西藏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以上类似问题,《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出:“我区经济发展的初级性、依赖性、粗放性特征仍然明显。”在此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西藏农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体系,有效地促进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模型构建
本研究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西藏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农牧区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构建西藏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模型。模型中衡量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为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N)、农牧区居民消费水平(PCO)和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PGR);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PAR)、年末每户平均牲畜头数(PAN)作为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使用;农牧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指标利用农林牧渔业(FAL)、工业(INL)、建筑业(COL)、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RL)、批发和零售业(WHL)的五大主要产业的从业人员在乡村总从业人员中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模型如下:
三、研究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包括衡量高质量发展的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农牧区居民消费水平(元/人)和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吨/公顷),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吨/公顷)用西藏每年粮食总产量(万吨)除以年末实有耕地总面积(千公顷)来进行计算;代表农牧区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指标有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公顷/户)、年末每户平均牲畜头数(头/户)、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公顷/户)由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千公顷)与乡村户数(万户)进行计算,年末每户平均牲畜头数(头/户)用年末牲畜总头数(头)与乡村户数(万户)进行计算。
从业人员比例利用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工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员(万人)、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万人)以及乡村从业人员合计(万人)进行计算。以上研究利用1983-2019年《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说明
为对以上模型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研究使用Stata14计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以上模型的解释变量(PAR、PAN、FAL、INL、COL、TRL、WHL)与被解释变量(PIN、PCO、PGR)的相关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对以上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ADF检验的模型Ⅲ、模型Ⅱ、模型Ⅰ中,ADF统计量Z(t)值均大于相应临界值(除模型Ⅰ的PAN、FAL外),因此原假设不能被拒绝,即分析模型1-3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除PAN、FAL外)存在单位根,模型1-3的相关变量(除PAN、FAL外)是非平稳的。
表1:模型相关变量的ADF检验
表2:模型的协整检验
因为模型的解释变量(PAR、INL、COL、TRL、WHL)与被解释变量(PIN、PCO、PGR)是非平稳序列,以下研究对模型(1-3)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方法采用残差项ADF单位根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ADF检验临界值为-2.978,残差项(滞后1期)的ADF统计量Z(t)值按照左侧单侧检验法进行检验,其值均小于相应的临界值,因此残差项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被拒绝,表明残差项是平稳序列,即模型(1-3)存在(1,1)阶协整关系。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使用VARGRANGE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模型1-3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的检验结果表明:可以拒绝“解释变量(PAR、INL、COL、TRL、WHL)不是被解释变量(PIN)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显著性水平为0.1),这些分析结果能够说明解释变量-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PAR)、工业的从业人员比(INL)、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比(COL)、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员比(TRL)、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比(WHL)是被解释变量-西藏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N)的格兰杰原因。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接原假设。
表3: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可以拒绝“解释变量(PAR、PAN、FAL、INL、TRL、WHL)不是被解释变量(PCO)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显著性水平为0.1),这些分析结果能够表明解释变量-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PAR)、年末每户平均牲畜头数(PAN)、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FAL)、工业从业人员比(INL)、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比(TRL)、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比(WHL)是被解释变量-农牧区居民消费水平(PCO)的格兰杰原因。
模型3的检验结果显示:可以拒绝“解释变量(PAR、FAL、INL、COL、TRL)不 是被 解释 变量(PGR)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显著性水平为0.1),这些分析结果说明解释变量-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PAR)、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比(FAL)、工业的从业人员比(INL)、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比(COL)、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员比(TRL)是被解释变量-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PGR)的格兰杰原因。
在模型1-3中,解释变量-年末每户平均实有耕地面积(PAR)是被解释变量的格兰杰原因,这些分析结果说明耕地面积的有效使用对西藏农牧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以上三个模型中,各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比例的5个解释变量中,4个是被解释变量的格兰杰原因,这些结果说明80%以上的产业结构指标对西藏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和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即西藏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有效地推动该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西藏农牧区产业结构评价的相关指标对农牧区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对西藏农牧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和粮食产量的提升存在积极的影响,即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有效地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实有耕地面积等要素投入亦能有效地提升西藏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与粮食产量。
因此,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结构优化与效率增长,进一步合理构建现代化的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