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21-11-05张盼
张盼
摘 要: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发生转变。笔者以这一关系为出发点,主要通过对中国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中国音乐的起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国近代音乐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中国音乐的文化功能和作用,进一步阐述中国音乐教育在当代社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应用,为未来音乐相关性和社会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近代教育;古代教育;社会发展
音乐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中国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突出作用。本文从中国音乐起源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音乐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和作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音乐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中国音乐的起源
一直以来,关于音乐起源的问题受到了众多探讨,这也是音乐教育十分重要的基本课题。东西方的科学文化巨人,纷纷从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高度对音乐的发展起源做出了探索。总的来说,一共可以划分成三种音乐起源说。相应地,中国音乐的起源也可以归纳为这三种说法。
(一)劳动节奏说
毕歇尔曾经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原始音乐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呼出带有节奏感的喊声可以减轻力量的消耗感。因为劳动导致的手和身体各个器官的不断完善,也使得艺术产生趋于可能。”在原始社会,主要以节奏为典型特征的打击乐器是中国音乐起源十分重要的因素,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二)游戏说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经说过:“美是两种冲动(一种是感觉冲动,一种是形式冲动)的共通对象,又被称之为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从这可以看出,游戏不单单是一种现象,而且游戏和艺术都构成了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力量的发挥,自然而然产生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也是艺术诞生最为重要的标志。”[1]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美感最初起源于游戏的冲动,比如原始人在劳动之余会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有的是狂奔,有的是舞蹈,有的是叫喊,这些都属于从再现劳动当中出现过的快乐冲动,也是劳动以及狩猎过程中在使用力气的时候体验过或者是出现过的一种能量释放。原始社会中很多有规律的节奏以及敲击都可能是音乐乐器独立化的一种游戏方式。
(三)模仿说
柏拉图对于音乐起源于模仿外界自然音响以及人的性格和心情等相关论述指出,人模仿客观世界是人的本能,人从生下来就具备模仿的能力。此外,儿童获取知识也需要通过模仿。远古时期从猿进化到人的整个过程中,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对于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模仿主动性,这种模仿主动性放在原始社会来看,就属于初级美感的模仿阶段。此外,我们从吹奏乐器的整个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乐器最初并不是用于演奏,是用于模仿动物叫声的,用来吸引猎物,以及吹出某种特殊的声音,达到驱赶猛兽的作用。所以,中国音乐最初的起源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某种特定的物质的生产条件下的反映形式。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一)原始时期
中国原始时期的音乐教育具有浓郁的宗教神话色彩,无论是歌曲、音乐、舞蹈,其内容都与自然、神灵紧密相关。这是由于人们将风调雨顺的祈愿或者平安狩猎等思想寄托于音乐,希望以此求得神明庇护。虽然此时的音乐教育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有了功利的性质,而非单纯的享乐或是审美。
(二)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经过明显的人为发展,音乐与政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礼乐制度相应而生。相比之前原始时期的宗教色彩,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一功用。虽然仍然是以政治功利为目的,但音乐审美性却是第一次被重视。孔子在其中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他不仅是音乐教育功能的提倡者,更是音乐教育的践行者,使音乐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
(三)秦汉隋唐时期
伴随朝代的更迭,汉乐府的建立,十部乐的发展,音乐教育活动从加强政治集权性转为宫廷娱乐活动,其内容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华丽,使音乐教育更具兼容性,审美也成了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
(四)宋元明清时期
此时的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政治宫廷之上,而是普及于民间,这使得音乐摆脱束缚得以自由发展。在此情况下,音乐的种类、内容、教育形式都得到扩充发展,促使许多民间艺人的诞生,这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当中,不管是通过人的观察,或者是具体的艺术实践,我们都会认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双向的联系。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以及形式的繁衍,风格的形成还有音乐历史的整体发展,都是受特定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条件,还有特定的生活条件所影响的。中国近代音乐作品的形成,自然作为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这些都需要借助人的情感这一中介环节来反映。相反的,中国近代音乐作品也是不断走向社会且持续作用于社会发展,都是借助人的情感这一中介环节实现连接的。[2]从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双向联系十分清晰。也就是说,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是来源于社会同时作用于社会的。而且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对社会的某些观念、伦理标准以及社会行为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从E.A.李普曼发表的《哈佛音乐辞典》中写到的观点可以看出,因为音乐教育和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会的力量必然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类型及形式等有着极大的影响,二者特定的社会条件以及功能需求等都会对音乐教育还有形式的产生以及繁荣带来直接的影响。
四、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操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充分地认识到了“乐”的作用。他指出教育家必须更加重视对“乐”的使用,并且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先进音乐教育思想,进一步强化了音乐教育在现实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音乐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达到修养身心的作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音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柏拉图指出:音乐教育要比其他科目教育更加重要。因为音乐的旋律以及乐调和节奏都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力量能够侵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如果人们能够选取合适的音乐教育方式,自然也就能够起到浸润心灵的作用,从而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关于音乐的三个功能:一个是教育功能,一个是净化功能,还有一个是精神享受功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家和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加强音乐教育对社會发展以及人的教育作用。[3]
由此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陶冶人的性情方面。
(二)音乐教育能启迪智慧
达尔文曾经指出音乐可以有效促进人的智力发育,并且指出:如果人失去了对音乐的爱好,自然会失去某些幸福,而且还会对人的智力带来影响。在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众多科学家指出:音乐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为重要。在中国的近现代科学家中,很多人对音乐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比如李四光、钱学森等。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是十分喜爱音乐的,而且把音乐当作提高人的修养以及启发灵感、创造力等十分重要的手段。[4]
(三)音乐教育具有娱乐和消遣的社会功用
音乐教育最大的社会功用就是娱乐功用,这一观点一直以来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认可。人们往往会从音乐当中获取娱乐以及休息,当面临十分繁重的体力以及脑力劳动的时候,借助这种方式调节人的生物规律。当我们在强调音乐娱乐性作用的时候,其实音乐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层次以及审美结构,会在有意无意间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发展已见端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显然对国内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创建高质量的教育现已成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有力保证。如今,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以及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内核的音乐教育也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五、结 语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音乐已经高度重视,并且把音乐教育等系列艺术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说明大众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这门学科通过音乐家理论家的进一步实践证明,已经成为大众接受的音乐形式,并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新型技术力量,能充分有效地植入已经形成的社會组织结构之中。而作为一种国民教育内容,音乐教育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分割,从它产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人类社会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一种特殊的供需关系已经形成。音乐教育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音乐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是音乐发展的基础。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莎莎.分析广东音乐文化传承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戏剧之家,2020年第8期.
[2] 徐科锐,刘赟.历久弥新:再谈音乐界的“中西问题”音乐研究之洞见.艺术教育,2020年第1期.
[3] 肖强.当前高职合唱教学与地方人才需求关系之我见——以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学改革为例.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12期.
[4] 官群.音乐社会学视域下音乐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影响分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