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名鼎鼎——西周兽面纹五耳鼎概述

2021-11-05姚永柱

百花 2021年7期
关键词:兽面史家特展

姚永柱

兽面纹五耳鼎俗称淳化大鼎,是一尊西周时期的青铜鼎,1979年12月10日被发现于陕西省淳化县石桥镇史家塬村。1996年6月5日,国家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确定此鼎为一级文物、国宝级,并命名为兽面纹五耳鼎。现在此鼎权属淳化县文博馆,寄藏于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一、大鼎出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豳风》,即豳地的歌谣,记录着农耕生活、劳作情景。明代文翔凤《豳谷考》云:“淳化盖南豳,豳之腓。”地处南豳的淳化,西周遗存较多,有西梁家遗址、黑豆嘴遗址等,这些遗址出土了不少青铜器,且等级较高。与其他出土文物不同的是,兽面纹五耳鼎是史家塬村民许万钧在自家还未打成的窑洞中取土时发现的。

史家塬村隶属陕西省淳化县石桥镇,距离县城14公里,位于两沟相交的北边的塬上,地势较平。许家的地坑窑洞院落坐东朝西,兽面纹五耳鼎就是在院子南崖下的窑窝中挖出来的。挖出鼎后,许万钧在其父許文芳的指派下向县文化馆报告了此事。当时,县文化馆上级主管部门为县文教局,时任县文化馆馆长张志学接到报告后,把这一消息向县文教局汇报。同时,张志学把消息也告诉了馆里负责文物工作的姚生民,姚生民随即赴史家塬村了解情况。许文芳为史家塬村村主任,时年50多岁,他告诉姚生民在青铜鼎下面还发现了两件青铜簋,同时补充说,1965年挖地坑院时,发现过三四件铜剑,被干活的人拿走了。通过这些情况推断,这一区域可能会有墓葬。当晚,姚生民和张志学就向县文教局局长杨子振、咸阳文物管理委员会做了汇报。

各级领导对这一发现都很重视。12月13日,县文教局组织相关人员到县文化馆召开会议,商量如何将大鼎运到县城等事宜。那时,淳化的交通落后,运输条件很差。第二天,姚生民便和同事白积仓去史家塬查看鼎的安全情况。许文芳见到他们后便让他们赶快将鼎运走,因为本村和邻村的村民听到挖出了“宝物”,纷纷前来观看,他怕不安全。第三天,县文化馆雇了一辆大车,馆里所有人员一起前往史家塬村将大鼎运到县文化馆。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得到史家塬挖出青铜鼎的消息后,立即派业务骨干吴镇烽前去史家塬村进行考古发掘。此时,吴镇烽已为考古队队长,业务能力强,主持过不少重大考古项目。他带领两名考古队工作人员于1980年1月4日来到史家塬村,对大鼎出土现场进行发掘和清理,这项工作1月14日结束。他们根据发掘情况判断,此处是一个西周早期墓葬。此墓为中型墓,墓西侧有盗洞,上半部分因取土已被挖掉。墓室东西两边长4.45~4.95米,南北两边长3.9~4.2米,发现了人骨,初步判断,墓主人为男性,级别、身份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形制与纹饰

兽面纹五耳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为圆形,折沿,方唇。两耳直立,上部微外移,外侧两边饰有两条相互对称夔龙纹案,龙首朝上,两龙首中间有兽首图案,底子饰以云雷纹。《说文解字》记载:“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只足的类似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或夔龙,有的夔纹已演变为几何图形的装饰。云雷纹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是一种常见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出现在环形装饰带和造型图案的底子上。

兽面纹五耳鼎下腹微鼓,腹外有三个耳,也就是鋬(即把手),造型设计为夔龙,其舌头奇大,伸出并卷曲。鋬身饰有夔龙纹和云雷纹,夔龙头顶有立耳高耸,这种鋬在青铜中非常罕见。在三个耳之间和口沿下方有三组兽面纹,为鼎身最大的图案,底子也是用云雷纹装饰。每个兽面纹由相对的两条夔龙、扉棱和牛头等图形构成,夔龙卷尾,一足,圆目突起,张口露齿。扉棱在相对的两条夔龙中间,扉棱下方圆雕牛角高翘的牛头。兽面纹也就是饕餮纹,在商周两代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广泛使用,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扉棱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装饰,将器物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也是范铸特征的体现。

兽面纹五耳鼎有三足,足外侧有扉棱突出,饰独立兽面,有点像羊首造型,圆目突起,两角卷曲,两耳挺立。足中腰略束,近马蹄形,饰以四条突出的横线。商代鼎的足一般是上粗下细,西周后期的鼎流行上细下粗的兽蹄足,此鼎正处于这两个阶段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鼎身没有铭文。一般来讲,青铜鼎有铭文和没有铭文在文化内涵上相差很多,能够入选为国宝,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是目前我国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鼎中最重、最大的,圆鼎中最重、最大的。其他著名的青铜重器有大盂鼎,其通高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重153.5公斤,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和此鼎相比在尺寸、重量上都小一些。

三、宣传、研究和保护

在宣传展示方面,兽面纹五耳鼎长期保藏于库房,只参加过一些重要的特展和临时展览,这才有了让大家一睹真容的机会。此鼎1982年参加了“陕西首届珍贵文物展览”,1990年亚运会期间在北京展出,1997年在深圳参加了迎香港回归展览,2011年西安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在长安塔内进行展出。2017年5月,此鼎复制品在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雁栖湖)上展出。2018年5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完成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升级改造,同时增加了国宝厅,只展示一件国宝级文物,设置“大名鼎鼎——陕西国宝特展之淳化大鼎”特展,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与观众见面,第一个展示的重器便是兽面纹五耳鼎,足见其重要地位。2019年9月至12月,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20年1月至3月,“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2002年之前,此鼎还在美国、日本展出过。

在研究方面,淳化县文化馆在1980年第2期《考古与文物》杂志上发表《陕西淳化县史家塬出土西周大鼎》一文,公布此鼎出土消息。《淳化县文物志》、《淳化县志》、《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国家文物局主编,1995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淳化史迹丛稿》(姚生民著,2007年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等,都对此鼎出土、形制图案等方面做了记载和描述,可惜至今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同时,关于鼎的主人是谁等问题,因为鼎身没有铭文,也没有发现史料记载,需要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或由考古新发现来证明了。

在保护方面,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兽面纹五耳鼎就在名单之中。2014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陕西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家塬遗址也在其中,公布信息如下。时代:西周;A区:遗址南、北长约700米,遗址东、西宽约200米;B区:A区外延100米。2017年5月,淳化县文物旅游局配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采用无人机航空扫描采集史家塬遗址保护区域数据,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做准备。

总之,兽面纹五耳鼎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庄严雄伟,有着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它的出土对研究西周先民生活提供了有力证据,代表着中国传统礼法以及贵族等级地位差别,表现出我国先民精湛高超的铸造工艺和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与体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它、研究它。

猜你喜欢

兽面史家特展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身边雷锋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
“全能”爸爸
兽面纹中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