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量关系入手,巧解倍数、分数应用题

2021-11-05邢明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倍数应用题分数

邢明明

[摘 要]机械地套用“万能公式”来解应用题无异于饮鸩止渴,那些根据汉语语法习惯提炼的数学公式,徒有其表,或许一时管用,一旦数量关系发生变化,就会黯然失色,毫无用处。因此,只有从数量关系上着手,才能找到统领各种应用题的锁链。

[关键词]倍数;分数;应用题;万能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94-02

读完《中小学数学》中刊载的一篇论文《我的“万能公式”》(登载于该刊2014年12期)后,笔者不禁掩卷而思,对作者的见解钦佩之余,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不同看法。依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肖老师的“万能公式”确实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在某一知识区块的答题得分(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倍数问题更是药到病除),不仅如此,还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同行也用过这种“偏方”,收到一些好的反响和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到了高年级,该方法的弊端和危害开始显露,让人苦不堪言、悔不当初。倍数问题中已经深入人心的技巧——“知较小数求较大数用乘法计算,知较大数求较小数用除法计算”,到分数领域就不再灵验,学生用这个技巧做题屡屡犯错。

后来我校低、中、高年级教研组改弦易辙、另起炉灶,统一认识,从“分析数量关系”着眼,借助画线段图、摘抄关键条件等,助攻学生透视题意,彻底肃清“万能公式”不良影响。笔者发现这样做反而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精深,学生不仅对低年级所学的整倍数应用题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解决高年级的分数应用题时也是手到擒来。笔者反思上述现象,查找原因如下。

一、“万能公式”有利有弊

还是以肖老师的例子来解析:1.A国有4架F-35隐形战斗机,B国F-35隐形战斗机的数量是A国的2倍,B国有多少架F-35隐形战斗机?2.A国有4架F-35隐形战斗机,是B国F-35隐形战斗机数量的2倍,B国有多少架F-35隐形战斗机?

肖老师对这类整倍数问题的解法做了总结,即“知较小数求较大数用乘法计算,知较大数求较小数用除法计算”,并进一步概括出“求‘是字前面的数量用乘法,求‘是字后面的数量用除法”。应用现成的公式,学生审题时就会将精力用在甄选公式上,用最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无疑削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对于将来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也极为不利。再者,这种机械的断句拆字规律到了分数应用题就会失效。

例如,解分数应用题“某国进口300吨原油,使用了[13],还剩下多少吨原油?”学生如果认为300吨量较大,余下的石油的量肯定偏小,就用“知较大数求较小数用除法计算”来列式求解,这就大错特错了,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的正确算式应是“300×(1- [13])”,这与前面的规律不相符。

又如,解分数应用题“市政部门计划增建一条地铁线,已经修了[45],还剩6千米没修,这条地铁线全长多少米?”。全长无疑是较大数,剩下的6千米必然是较小数,学生如果用“知较小数求较大数用乘法计算”这个技巧去解答,无疑又会出错,正确算式是“6÷(1- [45])”。

以上两例告诉我们,以数的大小来选择列式方法,对低年级的倍数问题确实有效,学生在做题时屡试不爽,到了高年级却频频受挫,还会产生负迁移,从低年级的无往不利到高年级的无可奈何,学生渐渐地就会陷入困顿。套用所谓的“万能公式”,只不过是玩弄技巧,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取得好的卷面成绩,但是,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投机取巧,弊大于利。

二、抓住单位“1”才能融会贯通

要让学生把知识掌握牢靠,唯有追求根本,在分析数量关系上下功夫,现以倍数、分数应用题进行对照辨析。分数应用题是从倍数应用题演化而来的,换言之,倍数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前身和灵魂,所以打通倍数、分数应用题的壁垒,构建通用解题结构模型,学生学起来才会轻松,应用时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1.从“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扩展到“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这两个问题可以归为一类,数量关系的对应方式一样,只是从“整数倍”拓展到“分数倍”,倍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几倍”与“几分之几”的说法不一样,但是本质都是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倍率关系,学生掌握了比较的方法,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乙是参照量,甲是相对量,用“甲数÷乙数”得出的都是比较后的倍率,只不过结果小于1(甲小于乙),就说几分之几,大于1(乙小于甲)就说几倍,换汤不换药。

2.从“求某数的几倍是多少”扩展到“求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某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上述问题同样属于一类,用倍数来表述,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分数来表述,先要将参考量视为单位“1”,再来求这个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对应量是多少。这类问题一律可以运用乘法的基本意义来解答。

例如,对问题“超市进货200千克冷鲜肉,当天卖出[15],当天卖出了多少千克?”,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卖出”,让学生明白是卖出200千克的[15]。这里是将200千克的冷鲜肉总量视为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200×[15]”。

又如,对问题“某煤矿4月份采煤60吨,5月份采煤量比4月份增长[16],5月份采煤多少吨?”,同样可以抓住关键句“5月份采煤量比4月份增长[16]”,让学生明白是在4月份的基础上增长,将4月份采煤量看作单位“1”,5月份的采煤量就是在此基礎上多出它的[16],列式为“60×(1+ [16])”。可以看出,条件虽然变得复杂了,但数量关系依然清晰。

三、找准对应分率才能逆向思考

倍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可以统一简略地理解为“把某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用除法计算”。“已知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某数”与“已知比某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某数”问题,采取除法解题,注意找准已知量,并精准确定其“对应的分率”。

例如,对问题“国内某著名手机代工厂今年接收手机芯片加工订单720万份,比去年增加了,去年接收订单多少万份?”。此题中,“比去年增加了”可以转化为“是去年的(1+ )倍”,即“720万份是去年的(1+ )倍,求去年接收订单多少万份”。

由此例可知,解决分数应用题时逆转思路,就能切换成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其实就是倍数应用题的扩充,转换的关键在于找准“对应的分率”,解题方法与倍数应用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应用题的教学,找准数量关系是关键,抓住这一根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类比归纳,把“各自为政”的应用题归为一统,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水平得到质的飞升。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倍数应用题分数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应用题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