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课程的当代意识培育与线上教学路径
2021-11-05成湘丽姬宏
成湘丽 姬宏
内容摘要: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既需要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良好基础,也需要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的现代视野,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注意以例证式教学调动学生既往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又要以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尝试以文学理论的一般范畴去理解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形态,还要启发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人文关怀和人格境界。培育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的当代意识还可注意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线上教学模式的结合,如通过制作优质课件、布置线上预习、加强过程考核、运用“雨课堂”的“弹幕”、“腾讯会议”的“发言”功能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热情。
关键词:古代文论 教学改革 文学理论 当代意识 线上教学
中国古代文论的双重特质在于,它既生长于中国古典文化,又因现代学术学科分化而建立;它既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代哲学、古典美学等密不可分,又是理解当代文艺理论、文学思潮、文化现象等的有力抓手。笔者认为,要使这门看似离学生现实生活最遥远的文学课程焕发出生机活力,就要将中国古代文论知识融汇到学生的整体性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中,既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阅读经验,也需要大胆激活学生关于文学理论基本范畴的既有理解,就是说,既要在“参古定法”中“推而行之”,也要在“望今制奇”中“化而裁之”。
一.调动既往古代文学知识经验
返回古代文学现场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文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场域,从而对古代文论诸多命题、范畴、术语有更深入准确的认识,何况中国古代文论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文本依附性,自身往往又是文学精品,可以说其与西方文论等文学理论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更重感性感悟、直觉体验、审美表达。如有学生反馈在中学阶段和大学中文专业一二年级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上,已学习过《论语》《庄子》的部分内容、《文心雕龙》的《神思》篇、《情采》篇、《知音》篇以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答李翊书》、李贽的《童心说》等的节选内容,这样在文论课上,老师可顺势省去不少梳通训诂字词、分析谋篇布局等的功夫,可更注重呈现其与当时文学环境、哲学思潮、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联。
比如分析《论语》《毛诗序》中的诗教观势必要以《诗经》中学生熟悉的大量篇章为例,理解主客不分、物我两忘的“物化”心理状态可重读《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分析《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的“兴寄”“风骨”说可以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为例证;把握《与元九书》中的文学功用说可与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等对读,体味汤显祖的“至情说”可以《牡丹亭》中的爱情描写为范本。又如,在作品选课上,学生已经翻译并熟诵了《文心雕龙·神思》篇,文论课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延,比如以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神”涵义之衍变与“神化(入神)之思”的关系、哲学上的“神”如何转化为艺术的“神”、“神思”到底是想象还是灵感、如果是“想象”为何用抽象之“思”不用形象之“想”等问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反之,直觉感受、涵咏体悟、整体感知等批评方法也为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妙处提供了理论参照。比如文学“意境”自先秦至近代的概念衍变是打通中国文论发展脉络最重要的核心范畴,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方式就需大量援引最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证,如曹顺庆所说:“用意象和意境来谈中国古代诗,比用浪漫主义、典型等等西方理论来谈诗会更恰当;用李渔的戏曲理论来评论中国戏剧,是很好用的;用妙悟、滋味来品诗,要比用现象学、接受美学的范式更恰当。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化才是救活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路径。”[1]
二.引入当代文学理论问题框架
在尽力打通文论元典与文学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结之外,还要注意融会贯通,反复揣摩文本,以准确恰当的语言实现古文论术语范畴的当代转化,尤其是要全面联系文学理论知识体系中关于“文学”一般规律和属性等的基本问题——本质论、构成论、语言论、审美论、价值论、功能论、发生论、发展论、创作论、接受论、批评论等,以当代视野和话语范式“重解”古文论元典,实现古代文论的当代转化、古今融通与中西对话。其实,早在百年前古代文论的创建期,杨鸿烈就指出:“我们现时绝对的要把欧美诗学书里所有的一般‘诗学原理拿来做说明或整理我们中国所有丰富的论诗的材料的根据。”[2]为了更好温故知新和实现知识迁移,笔者多在接着文学概论课程讲授古代文论课程的过程中,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先是以某一文学基本问题打开视域,如启发学生以某一现代话题(文学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其基本构成层次是什么?......)去重读文论篇目;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中涉及过的古代文论关于某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再引导学生从元典出发,理解某一文论具体篇目关于特定话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其在前后发展脉络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背后折射的民族文化心理等。换而言之,就是致力于古文论的丰富性、传统性、条理性、学术性和当代性的有机结合。[3]
尤其是那些最富民族特征、最有思想容量也最具生命活力的古代文论命题范畴,就更要注意其与当代文论思想的联系,努力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诗言志”与文学起源论的关系,“文质”说与内容/形式的关系,“美刺”说与歌颂文学、讽刺文学的关系,“四科八体”说与文学文体说、风格说的关系,“意境”说与文学形象理想形态的关系,“滋味”说与表现论的关系等。比如最基础的“诗言志”“诗缘情”说,近年来为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阐发拓展,并以“抒情现代性”为线索打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脉络和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借重于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实现的当代话语转换和民族立场重建。
当然,传统文论中渗透的文论家的生命体验、人格精神、心态境遇等,不仅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同样有纠偏正向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注意将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落实到具体的文学阅读经验和当下的文学生产情境中,并与当代文学批评之间构成有效的对话机制,比如对于“风骨”“气象”“含蓄”等范畴,必要时可适当打破原有话语界限,引导学生先自由联想当代作家作品中兼备上述品格者,再以古代文论的学术规范将其收拢回来。在一收一放中,学生既不会认为这些概念玄奥难懂抽象,更不会望文生义将其简单肤浅表面化,以此可加深学生对一些核心术语内涵古今衍变的理解。
三.感知古代文论中的人生智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论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境界,古代文论中最有生命力的因素仍然具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发愤”说、“风骨”说、“性灵”说、“童心说”等,都暗藏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扬和精神性的张扬;又如质与文、情与景、意与象、虚与实、动与静、繁与简、正与奇、雅与俗、形与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核心范畴有助于学生从古代朴素辩证法中体悟万物运行之道;再如《论语》中的礼乐诗教观、《孟子》中的“浩然之气”、《墨子》中的“为乐非也”,既是文论思想,也饱含人文关怀,授课者需多留意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
再如,《典论·论文》篇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文人说”常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热衷讨论的问题有:“文人相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人相轻”除了“崇己抑人”“向声背实”“贵远贱近”外,还有哪些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今天是否存在?当代“文人相轻”的具体表现是?结合原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交友观、处世观都有一定帮助。再如《典论·论文》篇对“文章不朽说”的演绎,则对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发愤读书、看淡名利敬重写作、爱惜羽毛珍视文字都颇多善策良言,当然也对学生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浮躁虚浮学风、享乐主义风气有着警醒之功。
当然,古代文论中,更多的还是关于文学创作论、本体论、语言论等的精彩表述,比如就主体心理状态之“虚静”而言,《庄子》的“虚静”“心斋”“坐忘”,陆机《文赋》的“仁中区以玄览”、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都强调澄明无碍、自由无待的心理状态是灵感飞腾、文思泉涌的创作的重要保障。对于这一看似玄奥神秘的心理状态和独特体验,可引导学生联系熟悉的《逍遙游》中的“无名无功无己”说,加之以往的人生经验和心理体验适当联想回溯。再如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苏轼“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随物赋形”说,对我们思考人心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之间的相融相通、人在生活中随遇而安、俯仰自得、无法之法的处世智慧都有裨益。又如,古文论中多用形象说法表达对抽象概念的直觉把握,如“淡远”“清远”“高远”“玄远”“深远”“意远”“心远”等对文学超越性的表达,以“体性”“风骨”“气韵”“生气”“骨格”“阳刚”等人的骨气品性比喻文学风格等,既是在谈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与艺术境界,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行处于世的理想人格与心灵高度。或如宗白华所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会到宇宙的深境。”[4]
四.利用慕课等网络资源课前“预热”
2020年2月,在得知因疫情学生无法返校、要采用线上授课后,笔者通过检索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哔哩哔哩、网易课程等线上资源,发现古代文论的相关课程资料较为匮乏,当时武汉大学李建中老师的国家精品课程等已结课下线,笔者只找到更早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古代文论”(中南大学)视频课程。当时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密切的线上共享课程不超过5种,很多还只是涉及于此,如中国大学MOOC上的《经典导读与欣赏》课程中第二周第一单元为《二十四诗品导读》、《袁宏道的情趣人生》,第三周第一单元为《王国维<人间词话>解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绪论为李建中老师主讲的《绪论——关于这门课的一二三四》,第六讲为李建中老师主讲《<文心雕龙>与博雅》。之后笔者通过雨课堂平台将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等的链接在正式上课十天前发布给学生,并布置了要求学生提前观看预习和寻找线上资料的任务,通过调动“00后”学生擅于搜索网络资源等优势,既调动了学生自学热情,也为正式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预热。
因为学生手头只有电子版教材,为了保证预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笔者要求每节课前学生都要抄录待讲文论原文,并完成注释翻译任务,利用雨课堂里的分组功能等批阅作业也很方便,每次上课时我们会先用3-5分钟总结一周预习情况并点名鼓励先进者,这一方案有效克服了因没有纸质教材和不能线下互动带来的无法监督学习效果等的不足。十余年来,笔者深切感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论学习热情的另一个必要内容是划出文论名句和重点段落要求学生熟诵且最好背诵,涵咏玩绎每一篇文论精品的艺术之美和诗意内核,并既要将这一考核内容体现在期末考试中,也要鼓励学生在专业论文的撰写中活学活用。简而言之,目的都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的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前沿学术信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知问道、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运用“雨课堂”等线上教学优质平台
在充分调查了线上资源现有情况后,笔者最终采用的是雨课堂+腾讯会议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雨课堂的最大优势除了可以提前发布预习课件、保证掌握考勤情况、即时测试学生掌握情况、保证课件资料共享长期性、布置课后试卷作业等的方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是弹幕。弹幕之于中国古代文论这门课的适用性在于,古代文论本身就很看重接受者的体悟、体验和体认,其诗性思维具有极大的阐释、拓展和发挥空间,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的“00后”,其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等个性特征通过直播弹幕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彰显,可以说,弹幕为极富思维的活跃性、开放性和灵敏性的“00后”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优势平台。雨课堂的弹幕功能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可以在一种非常放松放心的情况下,即时表达出自己对老师在课上所抛出的一个个问题的即时反馈(老师课下还可以查阅到学生互动的具体姓名等内容),其他同学也可以了解到彼此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这样很容易在班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和优中选优的良性互动。
腾讯会议的好处则在于语音互动,这对那些并不太热衷和积极发弹幕的同学是一种很好的鞭策,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弹幕文化的碎片化、零散化和随意性进行纠弊和调整。语音回答问题更方便老师掌握学生对文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对文章思路的逻辑梳理、对重点字词的训释把握。尤其对于某些课堂表现不太积极或者性格内敛沉默的同学而言,腾讯会议的点名回答问题对这类同学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实际上,一些在传统课堂上偏羞涩内向的同学在线上直播中却表现得较为自信大方。另外,通过引导式、启发式、开放式提问,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钻研意识。虽然,未能见面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网络授课的不足和遗憾所在,但线上直播课程的互动性、及时性和对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大数据追踪统计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
总之,古代文论作为对学生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文学理论基础要求都较高的课程,笔者认为,防止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的重要途径一是竭力打通这门课程与学生既往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学理论之间的壁垒,甚至还可从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寻找例证资源和现实经验,正如有老师指出,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识不等同于研究者自身存在的当下性,而是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困境密切相关,它是传统文论重获现代生命的原动力,也是文论传统延续和重建的基石。”[5]二是在网络线上教学的条件下,扬长补短集中优势,通过对雨课堂、腾讯会议中相关功能的充分利用而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大胆发言的能动性。一学期下来,因为每周都要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发布课件和批阅反馈作业,实际投入教学的精力和时间比以前要多很多,但同时笔者也基本掌握了线上教学的很多必备技能。近年来,网络教育、线上课程、开放大学等的呼声越打越高,作为多年来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线教师,能够通过学习新技术、实践新模式、了解新一代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对笔者而言,是挑战,更是收获。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杨一铎:《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有效性———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的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1页。
[3]汪超:《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的探讨与思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3页。
[5]杨再红:《论文学批评史教学研究中当代意识的渗入》,《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11期。
本文为:2021年新疆大学教改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马工程《文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