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探讨
2021-11-05尚辉
尚辉
内容摘要:基于统编教材古诗词体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整合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操作空间。教师应通过有效联系、合理组织,注重内容与方法相契合,以多元的角度进行整合,让古诗词教学从零散走向聚合,从单篇学习走向一位大家、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类文体的整合学习,锻炼学生古诗词鉴赏思维,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整合 最优化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长河中,诗词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到汉乐府的兴起,五七言古体诗的成熟,格律近体诗在唐代的繁荣,乃至词曲在宋、元、清的发展,诗词占据着文坛重要的地位。然而古诗词数量丰富、内容驳杂、风格流派多样,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品味古诗词美而深邃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统编教材注重整体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也应从整体出发,从多元整合的角度,提高学生阅读质量,锻炼古诗鉴赏思维,优化古诗词教学效率。
一.走向一位大家
“走向一位大家”这一专题学习,可以有以下设计思路:选取诗人为官与贬谪期间诗作,早年与晚年诗作,赠诗,和诗,出世与入世之作,在比较鉴别中对诗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觉得自己学诗能将碎片整合,增强对比分析的能力,锻炼古诗鉴赏思维。
以苏轼为例,教材选取了《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园寓居作》四首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压抑苦闷又力求超脱自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他的作品往往和贬谪相关,明确这些对他具有重大意义的贬谪时间点,就能品读出一个完整的苏轼形象。同时,苏轼的人生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这样的人格魅力更亲近于我们的生活,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共鸣。
另一方面,苏轼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提出词须“自成一家”创作主张,开拓词境,带领豪放词走向主流,词中大量用典等等,在这一维度上也需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上体会苏轼的意义。
基于此,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如果给这四首词分类,你会按照什么标准划分?(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创作时期、婉约豪放、是否用典、情感基调……)2.在黄州和密州这两个关键时期,苏轼作品的意象分别有何特点?从中分别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3.如果要将这四首词中富有哲理的语句赠送给你的好友,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要求阐述时预设情境。
又如,以陶渊明为例,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文人中隐逸群体的代表,面对仕途的坎坷及对官场的倦怠,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崇尚自然、安贫乐道,这样的情志在文学史上不可忽略。另一方面,他也将诗歌与生活相结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创了田园诗,散发着生活的情趣,语言自然朴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面对这样一位对文学史有着深刻影响、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诗人,我们的教材仅选取了《饮酒》(其五),孤篇阅读很难让学生对诗人建立全面的认识,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适当补充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刻体会精神的魅力。
基于此,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与《诗经》中的农事诗有何异同?2.比较阅读屈原《渔父》和陶渊明《饮酒》(其九),面对渔父、田父的劝告,同为政治理想与现实矛盾,屈原选择沉湘以抗,陶渊明选择归隐弃官,你更欣赏哪个?阐述理由。
二.聚焦一个时代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在鉴赏古诗时不能将时代背景割裂,诗人和时代总是互相交织的,时代可以提供诗人创作的土壤,而诗人也在创作中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同一时代的创作往往具有共性,产生诗人群体、作品群像,形成一个时代的创作风格。因此在整合古诗教学时,我们也需要关照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作品,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以诗解诗,总结归纳一般规律,进而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以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为例,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开始消退,现实主义的创作成为主流,战乱生活题材进入诗歌创作,诗人们开始將目光从自身转向社会底层。入选教材的这类作品有《春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等,对这些作品可以横向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这一时期具有写实倾向的作品也影响了中唐诗坛白居易等人的创作,譬如《卖炭翁》,我们也可以从纵向的史的脉络来进行探究。
基于此,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群诗阅读《春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中,哪些词句能揭示社会时代因素对于诗人生活的影响?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的?2.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面对这场战乱,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及态度?3.比较阅读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就创作风格角度谈谈写实倾向的传承与发展。
又如,以靖康之变的创作为例,词坛涌现了以李清照、朱敦儒为代表的南渡词人,他们既经历过南渡前和平的生活,亦经历了南渡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这类词人,我们需要关注他们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前期他们的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后期词作则反映社会现实,可进而探究时代对于词人创作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群诗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朱敦儒《临江仙》(生长西都逢化日)、《鹧鸪天·西都作》,描绘这一时期李清照和朱敦儒的词作风格。2.群诗阅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朱敦儒《相见欢》(金陵独上西楼)、《卜算子》(旅雁向南飞),描绘这一时期李清照和朱敦儒的词作风格。3.刘勰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请以李清照或朱敦儒为例,谈谈词风变化与时局的关系。
三.关注一个流派
古诗整合教学的一大优势在于,《文心雕龙》《文品》《沧浪诗话》等古代诗歌理论著作,对于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已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整合,体派源流是我国古代流派研究中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古人论评诗歌时也常以“体”“派”“源”“流”等概括诗歌的风格、潮流、流派等范畴,因此从流派角度開展古诗的整合教学是符合文学理论的。常见的流派有王孟山水诗派、陶谢田园派、岑高边塞诗派、韩孟诗派、建安七子、婉约词派、豪放词派等等。对某一流派的创作进行整合教学,有利于从艺术风格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有利于学生由个及类,学会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并建构自己的审美图式。
以婉约词和豪放词为例,与诗相比,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言志,词言情,柳永等人创作的婉约词多为抒发个人情感的柔情之词,情感抒发多为女性化,而苏轼开始将词的内容拓宽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以他为代表的辛弃疾、王安石、范仲淹等人在词作中抒发胸襟抱负,意象的选择也从月、柳、细雨等转化为金戈铁马。通过对婉约词和豪放词的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理清词风的演变过程,明确苏轼、辛弃疾等人对于词境开拓的所作出的贡献,让诗词不再只是静态的文本,而能体现文学发展的过程,以此呈现动态的诗词学习过程。
基于此,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断句——“我问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和十七八岁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并谈谈对于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初印象。2.群诗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从意象、情感、主旨三方面归纳豪放词与婉约词的特点。3.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豪放词有无差异?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赏析一类文体
对于古诗词教学,多数教师选择从内容、写法、情感三方面入手,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教学内容的设定和现代文教学不无二致,这就丧失了古诗词教学独有的文体魅力。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即便是诗这一大类也可进行文体细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律诗、绝句),诗人创作往往是依照既定文体要求而作,例如《红楼梦》中黛玉计划在元春省亲时大展才华,但元妃要求作“一匾一咏”,她只好无奈地做了一首五律“应景儿”,因为五律格式一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的自由发挥。又如,词牌名的不同,导致词的格式不同,词人抒发情感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教材选取的篇目基本涵盖了所有文体,无论是四言古体诗的代表《诗经》,还是元曲代表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学生呈现了不同文体的魅力。
在中学古诗教学中,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常被忽略,但其实从文体形式上入手,有时能更有效地理解诗人情感。譬如朗读时节奏的划分,不同韵脚对应的诗人情绪,起承转合中诗人的情感轨迹等等。诗人往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的表达依托于语言的外在结构,有效利用文体知识,可以深入理解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语言的角度感受古诗的内涵。
基于此,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群诗阅读《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从字数、句子、韵脚等方面,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古体诗、绝句、律诗的文体特征。2.“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趋奴隶。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大声朗读《黄鹤楼》《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谈谈韵脚与情感表达的联系。3.群诗阅读《春望》《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联系律诗起承转合的叙述手法,理清诗人的情感变化。
综上,整合教学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提高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向更高维度的语文学习,让古诗词葆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