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广东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为主题的APP架构设计

2021-11-05陈丽娜

中国新通信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用户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非遗文化的各项内容要求,改变脆弱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探索新的传播媒介,实施数字化保护,才是实现民族文化优质资源共享及系统规范整理的有效途径。本文依据广东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主题内容,通过确定交互目标和用户体验,依照核心功能完成产品架构设计。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APP产品设计    用户体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工作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转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非遗文化的各项内容要求。改变脆弱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探索新的传播媒介,实施数字化保护,逐渐成为实现民族文化优质资源共享及系统规范整理的有效途径。

一、APP设计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价值意义

APP设计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非遗文化的转译效率,推进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转译率低主要表现在对非遗文化“重申报,轻保护”上。传统的非遗保护主要是通过将留下的非遗资料束之高阁,藏进博物馆模式,侧重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而在数字化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对非遗文化信息进行信息解构研究,运用信息交互的结构模式与文化转译,对非遗文化的形式进行“解剖”,释放出其本质智慧。同时,附以信息娱乐时代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建立故事情节或游戏体验,进行经典传达,更有利于激发国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转译效率,增强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体验效果,从而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通过APP设计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为非遗产的传播与延续提供有效路径。传统媒介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传播展示。而在当今的数字媒体时代下,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然不再适合,且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有着明显缺陷与不足,已无法再以原生态活态性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播。而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移动应用传播,不但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性的距离限制,还可以打破信息的单向输出,比传统传播方式更开放,更利于保护和传播非遗文化,为我国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路径。

二、广东非遗技艺APP研究思路

2.1广东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

广东省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简称“粤”,又名“南粤”。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非遗文化。按其民系类型划分来说,主要有广府、客家、潮汕和少数民族等,其传统文化特色各不相同。按其表现类型划分来说,目前民俗和传统舞蹈项目较多,其他依次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及曲艺项目。按地区范围划分来说,在项目数量分布上以珠三角地区为主,粤东较多,而粤北和粤西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和人民保护意识薄弱,留下的非遗项目数量相对较少,需要合理保护与开发。

2.2非遗类APP竞品研究与产品设计

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的非遗文化类移动应用产品大致有四种类型。信息移动应用类,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PP”、“非遗大百科”、“非遗中国”等,主要是以非遗文化信息发布和新闻资讯报道等为主;非遗地图导航类,像“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大明宫遗址再现圆明园”等,以地图导航或附以住宿、餐饮等信息提供为主;馆藏展示应用类,如“苏州非遗”、“南京非遺”及“西城非遗”等,依托于地方的遗产馆或文化馆,以展示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为主;游戏互动体验类,如“斗拱”、“榫接卯和”等,以某项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工艺技术展示为主进行非遗文化传播。非遗产品商城类,如“东家”、“一定”等,非遗艺术品、工艺品的交易平台。“非遗APP有诸多优势,如浏览方式便捷,创新阅读体验,有效优化内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读者的亲密接触、拉近时空与题材的距离等。” [1]但由于目前大部分非遗文化移动应用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萌芽和发展状态,对非遗痛点的“把脉”不够,致使产品的用户定位及用户体验把握的准确性上产生偏差。内容信息呈现的繁多杂陈、信息真实性的亟待商榷以及内容优化更新的缓慢陈旧等都直接影响了受众群体的体验感和访问量。而用户需求的无法满足,系统性非遗生态圈的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窒塞着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就守艺人而言,单向性信息输入式非遗文化传播易割裂守艺人与市场的对接。对于非遗文化接受者来说,脱离了生存语境的非遗文化只能是一个表层化认知,难以触碰到非遗本质。

此APP设计是以广东非遗技艺传播和保护为出发点,以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目的,通过“近距离”与守艺人实时学习互动,能够让用户切身感受非遗文化内涵,最终通过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的双向转化,将非遗文化的“他人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三、  广东非遗技艺APP设计实践

3.1针对目标用户确定内容需求

目前市场上线上平台纷杂。或集中性不够,相关类信息繁杂;或灵活性缺乏,过于关注非遗文化的内容铺述;或过于注重商业售卖,缺乏文化的内涵传递。因此人们若想了解某一非遗内容及其艺术产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线上平台的优化更新力度亦缺乏跟进。作为非遗文化的研究者来说,只能通过实地考察对区域性非遗文化进行详细而具体的了解,这样一来非遗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便增高了。其次,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致使一些非遗文化面临“失传”的可能性变高,同时也间接导致公众认为其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从而对某些非遗项目不甚感兴趣。将非遗产品市场化,不仅能够让民众需求来促进非遗产品的创新创作,从消费非遗转变为非遗消费,还可以反哺守艺人,使传承者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和文化荣誉,从而形成良好的非遗生态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另外,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对用户生活意识形态的影响所导致的用户角分裂,也会产生出不同的需求。如,生活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将非遗爱好者拆分成爱好者A和爱好者B两种不同群体。爱好者A普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较之非遗爱好者B有着稳定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偏爱艺术工艺品的收藏和把玩。而爱好者B则注重于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普遍对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和衍生用品较为喜爱。

3.2信息梳理,提出方案

通過调研分析,得到大量有效数据信息,通过归纳梳理,将本APP设计名为“南粤●技艺”,将主要功能归纳为三大模块。在“印记”模块中,主要以图文、视频形式来介绍广东相关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技艺特色等,以满足大众对于广东非遗技艺文化相关信息的了解。除了线上信息,此模块中所设定的“足迹”功能。提供了广东南粤地区的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具体地址和相关联系方式;而“寻艺”功能,可以根据区域位置设定了不同城市自助文化之旅的最佳的线下游赏路线,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线下体验。“艺圈”模块主要为技艺展示区。在这里守艺人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更新自己创作动态,与人们进行线上的交流,让用户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也可以进行“技艺传承”,以收费课程的形式,让感兴趣的用户打破空间限制,进行线上“学艺”。“商城”模块中,有文创周边和技艺作品两个子模块,给传承人或者企业商家提供渠道,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售卖,而其具体的支付功能则有第三方平台来完成。本产品的设计的操作性上主要是通过增加非遗作品与产品的双向转化及平台上用户间信息的互动性,让用户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非遗交友圈,最终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文化生态链。

3.3原型设计与制作

低保真模型制作之前,通过拓扑图可以帮助设计师理清内容和结构,清晰化页面与页面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而动线图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用户更轻松、便捷地使用本款产品,还可以体现软件运行的过程,包括流程顺序,输入输出,角色关系及结果物,详见图2。在软件启动时,首先进入到启动页,质朴、沉稳的欢迎界面便引导着用户来到了南粤的非遗世界。在首页中,在默认的推荐页面中可以直接浏览到近期精选的相关信息或了解一些热门活动、人气作品等。也可通过左划手势直接进入到艺圈、寻迹两大模块。商城功能按钮在下方处单独设制,这样可以使得用户无论在哪个页面浏览,都可以方便快速链接进入。

根据用户的日常行为习惯来看,用户在使用一款APP的过程中,对屏幕中信息内容的获取并非逐行逐字来获取的,而是以扫视来寻找自身的兴趣内容,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尽量的简化每个界面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向用户凸显关键信息,以便于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寻找到自己所需。每个用户使用APP的时间平均为47秒[3], 因此在本设计中将购物车图标悬浮设计在商城这一版块的页面上,这样以来不但减少了页面中的信息内容,还能在对象与操作间建立起逻辑关系。

3.4视觉界面设计

多项调查研究发现,界面设计在美学上越吸引人,人们就越觉得它容易使用。[2]该APP设计的目的是给用户普及和推广非遗文化,在目标用户中年轻人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在视觉设计上要采用目标人群所偏爱的现代审美形式,明确应用的视觉呈现风格。首先在视觉色彩的设计上,界面的主色调为墨绿色(#4a6266)为主。该色给人感觉浑厚但不沉闷,同时又可释放出勃勃生机,提升用户体验的舒适感。由于在本APP中都是以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现,图片本身所含色彩就较为丰富,因此将白色作为背景色,这样可以衬托页面上的图片内容,也避免了用户在长时间使用时的视觉疲累感。在辅助色上搭配的是南红色(#ba766e),是主色调的对比色。色彩搭配上的跳跃感能够提升界面的张力,产生一种灵动性。在图标的风格表现上,模拟以的毛笔笔触绘制,在造型设计上设计为简约几何型。这样不仅避免了过度复杂影响用户的正常认知,还能够通过古今对比来提现非遗文化的传统情怀和现代印象。在版式呈现上,为了便于用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视觉信息,并快速定位感兴趣的内容,一些主要热点活动都以幻灯片放映式切换或图片形式呈现,新闻资讯类则以列表式显示。图3为APP首页界面设计。

3.5用户测评评估

在APP正式上线之前,需要通过用户测试对产品进行相关评估,以进一步优化产品,让APP可以拥有更多方访客用户,最终体现本产品的价值所在。本产品在用户测试时主要使用的是线上数据统计(百度统计工具)和线下用户模拟操作。百度统计工具的功能设定完善,能够通过流量和热力图等技术的分析,可更直观获得测评结果。测评时在百度统计的访问数据中发现,“推荐”中的“视频推送”和“近期精选”被链接的次数最多,这个可能跟其所在的位置也有直接的关系。 “艺圈”和“印记”逐渐次之。在本APP的设计中“商城”作为本产品中的直接赢利点,其点击率也较为密集,几乎与“艺圈”相持平。由此可见,基本上达到了设计的预期。在线下进行的可用性测试中,被测8名人员也皆能顺利完成预定操作,无较大认知问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比如,在单手右手操做的过程中,由于“商城”位置靠近左边,用户们在体验时皆反应操作流畅感略差。因此在后期调整中,考虑到“发布”和“信息”在使用时多用于个人社交互动,便将这两个板块合并到“我的”一栏,使“商城”位置居中摆放以迎合用户的习惯和需求,加强用户体验时的愉悦感,以增加用户粘度,以让产品实现更高访客转化率。

四、结束语

本课题研究是基于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以广东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主要目的,试图以通过本APP平台的搭建可以让南粤非遗技艺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实现立体化传承和主动性创新。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笔者也深深体悟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仅要在具有数字技术能力和互联网思维以及基于用户需求与体验的产品的功能开发,还需要对非遗文化信息进行立体式呈现,与守艺人“近距离”交流沟通,帮助公众综合性了解、熟悉和学习非遗文化,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文化转译,最大限度的保护、开发、传承和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技艺。

参  考  文  献

[1] 吴兰.基于UCD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PP的通电分析[J].出版广角,2017(05):60.

[2] Noam Tractinsky. Aesthetics and Apparent Usability: Empirically Assessing Cultural (口袋博物馆)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75

基金项目: 2019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QJY008R)

陈丽娜(1982.04),女,汉,山东聊城,硕士,讲师,数字媒体艺术方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用户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用户交互式体验下的APP版式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O2O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