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1-11-05李后强张永祥卢加强

中国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

李后强 张永祥 卢加强

[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突出的生态价值、厚重的文化价值、朴素的美学价值,但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着业态发展同质化、文化存续空心化、商业开发过度化、利益纠纷复杂化、区域政策割裂化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遵循优先保护古居形态、特色开发古居业态、深度挖掘古居文态、联手盘活古居人态等基本原则,必须抓紧制定标准体系、统筹编制科学规划、协同建立政策体系、着力打造精品线路、重点突破要素瓶颈,以推动巴蜀古居的科学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 文化旅游;巴蜀古居;古居保护;古居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1)050001-08

[作者] 李后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2

张永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 成都 610072

卢加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成都 61007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布着众多的古城、古镇、古村(以下简称古居),这些古居遗存密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承载着巴蜀文明的历史印记,维系着巴蜀文化的发展根脉,传承着巴蜀文运的基因流变。深度聚焦这些巴蜀古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从标准体系、协作机制、规划建设、投资运营等多维度开展系统研究,不仅对于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具有实质性意义,而且对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成渝地区的巴蜀古居大都曾遭受过一定的破坏,历经了新型城镇化的改造,面临着拆村合乡并镇的考验。做优做实巴蜀古居精品线路,传承古居文化,开发康养旅游,对于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常态化价值。

一、巴蜀古居存在的多元价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被喻为“中华文化活化石”,如同博物馆的展品,有着明显的文物属性;如同艺术馆里的作品,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如同园林中的盆景,有着丰富的园林景观。人们不仅可以从形式上得到巴蜀古居美的赏鉴和艺术启迪,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其所营造的智慧和价值所在。

1.珍贵的历史价值

所谓巴蜀古居,实际上指那些清朝以前在巴蜀盆地及周边建造起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家族纽带、以自给自足为生产方式的聚落组织,截至目前,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四川入选达333个、重庆人选达110个[1]。这些聚落组织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记录着巴蜀先民与自然往来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本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巴蜀古居的古老建筑、内外道路、山型水系、生态植被等环境格局,以及古居巾的农具、家具、祭器、生活用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日常用品,可以真实地唤醒人们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和田园乡愁。巴蜀古居中的文字等呈现出来的家族制度、教育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分配、财产权属、组织机构,可让人深刻地研读到古代村庄共同创造、共同遵守、调整关系、约束行为的礼仪规范。巴蜀古居或精致或朴实的衣食起居、节庆礼仪、婚丧嫁娶、方言俚语、娱乐表演等民风民俗,让人深层地体会到传统农业文明和传统生活理念的生生不息。

2.突出的生态价值

从“生态”的英文词根组合上看,Ecology是“关于住所和周围环境的学问”,也就是说生态本身要求建筑规划、建设设计和建造方法都应该依据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都应统筹考虑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所表现出来的安宁超脱的人文精神和亲近自然的人格理想,可以说是巴蜀先民寄情山水的生活理想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的生动实践与经典范例。从建筑取材智慧上看,巴蜀古居绝大多数采用当地的土木石料,不仅减省了运输费用,节约了建造成本,而且提高了古居与当地水土的吻合水平,促进了古居与自然环境的融通共生,增强了古居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延长了古居的使用寿命。同时,巴蜀古居还生动地诠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并有效地培育了建筑空间地域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的雷同。从建筑营造意识上看,“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是巴蜀先民根深蒂固的生态意识。巴蜀古居选址于清山秀水之间,取材为土木砖石之料,雕刻凭民间工匠之技,依山就势,亲合自然,浑然天成,使得小桥流水、竹林茅屋成为川西林盘最显著的特点。从突出家园属性看,相较于现代人热衷的人造空间,巴蜀先民则更加看重村落的家园属性,阆中古城、黄龙溪古镇、李庄古镇、柳江古镇等既顺乎自然又合于人性,将天地自然与人际伦理有机结合,成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体现出巴蜀先民对万物感应、生命相通的理解。

3.厚重的文化价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蕴含着乡土气十足的传统农耕文化、社会风俗文化和传统地理文化。其具体表征为:一是传统农耕文化。“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讀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深入骨髓、孜孜以求的不变信念,其必然在巴蜀古居建筑上有着强烈的映射。因此,巴蜀古居多有私塾、书院、文昌阁、惜字阁等代表性建筑,鼓励“耕读传家”的牌匾、对联、雕刻、故事等更是比比皆是。二是社会风俗文化。巴蜀古居是民间文化赏析的活标本,不仅包含着大量原始朴质的山歌、特色浓郁的节庆、教化合一的传说,还包含饮食起居、穿着服饰、待客接物、座次有序、老尊幼孝、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三是传统地理文化。地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2]。巴蜀古居“依山临水”“负阴抱阳”“前低后高”等显著特点都是深受地理文化的影响。因此,巴蜀古居选址、营建、装饰等全过程,均包含着重要的地形地貌肌理、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和禁忌文化。素有“阆苑仙境”的阆中古城就是按照中国传统历史地理文化,特别是兴盛于唐代的地理文化理论而建设的古城典范。

4.朴素的美学价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将南北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了石板路、封火墙、吊脚楼和四合院等外部形态,古树参天、古桥斑驳、廊檐宽大、廊柱整齐等突出特征,茶馆文化、赶场习俗、变脸杂耍等民风民俗,呈现出崇尚自然、兼容并包、简洁实用的美学观点。巴蜀古居的建造者总是习惯于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匠心设计和精湛技艺,其穿斗架构、漏窗安置、雕梁画栋、匾额题词、盆景巧设等,用材考究,做工精美,造型典雅,风格独特,不仅创造出优雅的生活环境,更展示出极高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工匠精神,堪称艺术真品。同时,由于古居是聚族而居,或者是同族同源,或者是乡里乡亲,因而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远比城市人紧密的亲合力、和谐美[3]。

二、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的现实困境

我们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传统古居进行深入调研,结果发现,现实中的古居保护与开发大多存在着显性与隐性相互交织的诸多矛盾,共性和个性混杂的实际问题。

1.业态发展同质化

巴蜀许多古居的业态无论是在资源特点上、游览项目上、服务内容上,还是在景观设计上、建筑修复上、产品开发上,大多缺乏特质、缺失个性、缺少内涵。出现上述情况从表面上看是文化传承不够与开发方式单一,实则是创新理念缺乏和眼前利益束缚,从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千镇同面、商品同质、景观同形、模式同构、发展同道等尴尬局面,因而出现了游客未见之前无欲望、参观之时无激情、离开之后无印象的“无感旅游”。

2.文化存续空心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出生于巴蜀古居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或外迁,不少古居留下的多是本地老年人和外地经营者,人口置换较为普遍,文化存续主体缺位,文化特色无从感受。一些地方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干脆将原住居民迁入新村,把古居彻底变成了一个“真实建筑,虚假生活”的场所,使得传统真实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民风民俗荡然无存,游客所能看到的其实就是失去文化真实性、缺乏心灵震撼力、徒有外形雷同化的建筑群落,难得产生切身体验。这些仿古村落缺乏文化存续主体、缺乏地域特色内涵、缺乏真实生活场景,不但改变了古居的文化基因,而且削弱了古居的时代影响,也毁灭了古居的社会价值。

3.商业开发过度化

市场经济规律表明,古居场所的具体用途往往取决于经济利益的回报率,当古居商铺的租金日渐上涨,民居被改造为商铺就在所难免。巴蜀古居旅游商业化问题由来已久,且屡遭诟病,但确实没有任何古居可以完全避免,而且旅游越发达,问题越严重。古居要发展旅游,打造商业本无可厚非,也必不可少。虽然不少古居本身就是因商业而牛、因贸易而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古居争先恐后地演化為一个个大型的旅游商品超市时,古居的历史风貌也必将逐渐丧失殆尽。古居过度开发,古居的旅游价值一定会最终葬送于商潮,这也正是近年来周庄等古镇为什么要对商业开发实行严格审批,为什么要对经营店铺采取“减商行动”“砍蹄行动”的原因所在。

4.利益纠纷复杂化

近年来,随着古居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当地居民对基层政府和开发企业的不满、当地居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和当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纷争层出不穷,各种情况梳理不清,问题解决不完,利益也难以平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或显或隐、或小或大、或轻或重,究其本质往往就是发展旅游的经济收益分配很难让不同利益方达成共识,更不能让当地居民在古居开发中获益,实现民生改善。利益纠纷复杂化造成古居旅游开发项目数量越多矛盾越普遍、经济效益越好矛盾越复杂,特别是古居旅游丌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投资份额与利润分配的矛盾难以调和。

5.区域政策割裂化

长期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级政府间为了更多地集聚优质发展要素,大力开发古居旅游产业。为把古居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分别出台了竞争性的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的相互博弈。因此,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古居资源利用上出现了碎片割裂,在古居产业开发上缺乏统筹规划,在开发资金争引上形成“拔河效应”,在古居旅游营销上各为其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巴蜀古居的整体化保护、科学化利用和有机化传承。

三、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的原则遵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要活态传承,必须在坚持经济、美学、生态、治理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保护好古居的原生态、原场景、原住民和原文化。

1.优先保护古居形态

巴蜀古居的开发绝不能将其推倒重建。一些标志性的乡土建筑往往带有深刻的历史印记,它们如同古居的形象标识,一定要整体性地加以保护,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样原貌,让古居历史活态保存,让乡情乡愁持续传承。古居开发应尽量原貌保持其山形水势,整体保持古居的空间布局,切忌大拆大建,随意砍断山脉、阻塞河道、破坏自然。

2.特色开发古居业态

无业不兴,无业不稳。可以说,任何一个古居兴起的背后都无一不是当地特色产业催生的结果,如茅台镇兴于酒、景德镇盛于瓷、顺庆府达于丝、保宁府名于醋等特色产业的确就是古居的生命原点。联盟经营古居无非就是借助生态循环、产业延伸、功能拓展、技术渗透等多种手段,因“市”利导、因地制宜地整合古居特有资源,开发古居特色产业,形成古居特色品牌。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需要树立古居业态整体观,从单方面看,老百姓的庭院、小径、树木、庄稼等生活环境以及做饭、采摘、捕鱼等日常生活都不是旅游资源,一旦纳入古居整体打造,这些基本元素立即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不同的旅游功能。

3.深度挖掘古居文态

文化是产业的根,文化是古居的魂,没有文化的古居就是一个废弃的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古居核心是保护古居文化、挖掘古居文态、活化古居文产;关键是唤醒人们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对文化母体的挂念,对归属田园的满足;功能在于满足人们感恩、怀旧、溯源、好奇等心理需求,顺应“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心理追问”[4]。时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少地方不注重古居的文态,他们把历史当成包袱,把古老当成枷锁,把文化当成口号,甚至错误地按照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样态来改造古居,将古居原有的历史环境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盲目地置换掉,使得这种打造出来的古居成为了缺乏内涵招揽生意的空壳。挖掘古居文态是所有古居保护、开发、利用的必修课,各实施主体需将历史故事、名人故居、地标建筑、文化养生等厚植于文化土壤,做足文化品牌,凸显文化特色。

4.联手盘活古居人态

人口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人口移出正是中国传统古村落迅速衰败和消失的重要原因。盘活古居旅游,关键在于聚集人气。要普查古居传统工艺项目,寻找古居传统工匠艺人,复现传统七十二行。要研究人们在古居旅游方面的消费心理,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出具有区域影响的旅游体验项目,打造传播范围广泛的旅游品牌形象。要丰富古居旅游节庆活动,增加古居旅游看点,延长游客旅游停驻时间,增添古居旅游人气。要明确古居居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古居居民的合法权益,满足古居居民的生活追求,激发古居居民爱村护镇的行动自觉。

四、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的路径选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要真正实现整体化保护、科学化利用、有机化传承,必须坚持走联盟经营协同合作之路,围绕“组织共建、资源共用、产业共促、市场共推、利益共享”的目标,组织成渝两地社科院专家、高校智库、经营企业,构建融通产、学、研、政的学术平台,深入调查研究,寻绎古居保护与开发的路径,给古居注入新的基因,让古居迸发新的活力。

1.抓紧制定巴蜀古居保护开发的标准体系

成渝地区要汇聚建筑学、环境学、历史学、经济学、美學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课题形式、揭榜挂帅机制,让他们参与到巴蜀古居保护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之中。各专家学者应对巴蜀古居资源进行深度调查,收集巴蜀古居的普查资料,建立巴蜀古居保护名录和档案数据库,并将符合条件的古镇古村落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支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研制古居保护利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建立健全适宜新时代古居保护与发展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同时,成渝地区要成立巴蜀古居文化评审中心,加强巴蜀古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凡未达到巴蜀古居保护标准的,特别是缺乏文化特色的古居,一律不得将其纳入保护、开发和利用范围。

2.统筹编制巴蜀古居保护开发的科学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巴蜀古居保护和利用要始终坚持“突出唯一性,避免雷同化;突出神秘性,避免低俗化;突出协调化,避免异向化;突出情感化,避免机械化;突出资本化,避免包袱化”的基本要求[5],以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标准,统筹规划巴蜀古居的遗产保护、环境优化、旅游发展、特色塑造、基础建设、产业配套。成渝地区各级政府要将巴蜀古居的开发利用纳入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框架之内,真正做到严格保护、依法开发、有序利用。一是依托巴蜀古居本土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提出开发思路和策略。二是根据巴蜀古居所处的区位优势,统筹协调制定旅游市场开发和发展战略。三是结合巴蜀古居自身的文化特质,创新创造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亮点,增加上座叫好的旅游卖点。同时,确保巴蜀古居规划的落地性、科学性和继承性,加快对巴蜀古居保护利用规划的修订,完善规划考核导向、监督奖惩和执行评估机制,加大对规划的执行力度。

3.协同建立巴蜀古居保护开发的政策体系

各种政策、法律、制度对巴蜀古居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是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工作能否科学有效推进的首要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利用好巴蜀古居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充分运用现行的国家法律及政策、地方性保护法规及政策、基层政府保护政策,将巴蜀古居保护纳入法律保护体系之内,并较快形成政策性资源洼地,避免有价值的巴蜀古居再遭人为破坏。应不断完善巴蜀古居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针对当前古居发展政策供给不足、协调乏力、效果欠佳等问题,加快完善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的规章制度,建立巴蜀古居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协调机制。成渝两地要制定统一的古居保护与开发政策,强化巴蜀古居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加强与全国其他古城资源的统筹对接和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巴蜀古居与国际国内知名风景区、国际国内著名旅行社联络联系,通过国内省外大型旅交会进行营销推广。

4.统筹打造巴蜀古居旅游开发的精品线路

一方面,成渝地区应通过内涵挖掘、特色发展、文化引领促进巴蜀古居个性化发展。通过成渝统筹、城乡统筹、资源统筹,促进巴蜀古居协调化发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产村相融、产镇结合,促进巴蜀古居高端化发展。通过强化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巴蜀古居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应高起点、大手笔、全区域规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主要包括:打造以武侯祠、阆中古城、剑门关、白帝城等《三国志》所涉古居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以宜宾一泸州 茅台镇等地古居为核心的白酒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以红军长征所经古居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以四川武胜宝箴塞 重庆合川钓鱼城为支撑的军事文化旅游线路,并串点成轴,串珠成链,拓展产业链,形成旅游圈。同时,成渝地区应串联古居,联手打造并通过建立古居DNA博物馆,定期举办传统民俗活动,传习传承民间传统技艺,展示展览巴蜀古居非遗,为巴蜀古居旅游提升实力、注入活力、增添魅力。

5.重点突破巴蜀古居联盟经营的要素瓶颈

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古居联盟经营的主要是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性要素,推动巴蜀古居创新保护、开发和利用必须有效地打破要素瓶颈。一是精准实施“点状供地”。对古居抢救性保护、连片式开发用地,实行应供尽供,可通过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市场化使用,向古居展示服务、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设施和项目建设适当倾斜,从而分类解决土地问题。二是引导开展多元投入。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和民间个体,采取投资、人股、租赁、捐资、捐赠等多种方式、多元投入巴蜀古居联盟经营,特别是要创新金融支持手段,探索“国企平台十市场招商”等模式,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强化地方配套资金,吸引有实力、有品牌、有经验的文旅企业对巴蜀古居整体打造。设立省级古村落保护利用基金会,吸纳风险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亦可采取社会资本“认养”民居,或者开展巴蜀古居联盟经营,有效打破资金要素瓶颈。三是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通过“师带徒”“大比武”“产品汇”,促进种植、养殖、加工、营销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能再提升、工匠精神再提振。顺应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携手阿里村淘,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运用田间物联网,开辟网售新渠道,培育优质服务型人才。千方百计吸引和培养乡村规划师、乡村园艺师、乡村农艺师等乡村振兴急需的特殊人才,并结合各地实际,促使人才乡土化,着力解决联盟经营人才紧缺问题。四是用“特区思维”整合资源要素。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模式和经验,建立古居文化发展特区,由政府在成渝地区划定区域,配套特殊政策,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将古居联盟发展所需要的紧俏资源有效整合,持续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2]李后强,李军,林彬,等.古镇名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6,175-188.

[3]祁嘉华.陕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探究[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9:24.

[4]李后强.如何打造名城古镇[N].四川政协报,2009- 07-08 (01).

[5]李后强.中国李庄在乡村振兴中发展[EB/OL]. (201801-21). https: //cbgc. scol.com. cn/home/70292.

(责任编辑张筠)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
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以旅游开发整合烟台市开埠文化的研究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四川文化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议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