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以某高校赴英培训教师为例

2021-11-05崔海英

关键词:定势移情效力

崔海英,王 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文化是人类的认知基础,食物、颜色、节日、肢体语言、宗教信仰等无不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认知。“挺拔生长的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会用来形容君子的铮铮傲骨和正直清高,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植物并未被赋予“君子”品质的联想与内涵。同样,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圣诞树”被用作圣诞节装饰物来庆祝耶稣诞辰,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在无基督教信仰的国度,这种树只是一种普通的针形叶松柏类树种而已。文化除了对食物、颜色、社交礼仪等产生不同影响以外,对于婚姻、道德、民族性格、社会规范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烙印。因此,人类的认知发展往往与社会角色、自我观念、文化背景等等相伴而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偏颇。

(一)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也称作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是指对一个群体过度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化的看法。1922年,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就曾定义过这种认知方式。他指出,由于各种限制,人们习惯用简单泛化的方式把人依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固定的印象,即为定势[1]246。根据陈国明和Starosta的研究,定势具有三个特点:以人们最明显的特征加以分类;以一组特征涵括全体;用同一种方法对待整群人[2]39-40。文化定势在不同文化群体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有时会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性差异,甚至扭曲事实而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它在跨文化交际初期能帮助人们快速辨识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在与陌生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减少交际的盲目性和复杂性。因此,目前多数学者将其看作是一个中性概念,是一种合理的认知心理过程。

20世纪70年代,定势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化,Samovar阐释了定势产生的根源,把它归结为: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个人有限的亲身经历;大众媒体[1]246。Gudykunst 则从社会化、媒体塑造、规范、法律(如圈外群体的婚姻法令)以及直接经历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定势的来源[3]。Ting-Toomey认为定势是对某一成员群体的下意识的看法和观念,可以传递积极和消极两种内涵[4]。张卫东阐述了文化定势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对待定势的三种方法,一是批判性地学习西方学者的理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二是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注意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减少定势的消极影响[5]111-113。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Smith的解读,交际是一种微妙的过程,即使是非常简单的信息或交易,也有着上千种信息量,如符号、代码或含义[1]23。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维度使得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复杂。以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例,它包含三个相依相存的层面:认知层面:指跨文化理解力(也叫跨文化意识);情感层面:指跨文化敏觉力(也叫跨文化敏感性);行为层面:指跨文化效力[6]223。

跨文化意识是认知层面的,主要指交际者的文化认知,即交际者对自我与他人文化的特征与模式的理解能力。可以视为对一个群体的价值、态度、信仰等特征的内化性洞察力,这个内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对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二是对与我们自己文化对立的重要与隐藏的文化特征的理解;三是理解他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文化。处于第一阶段的交际者往往通过来自媒体的报导、旅游手册、教科书等的文化定势来理解其他文化,完成表面上的文化认知,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和不完整的。进入第二阶段的交际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观察自己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明显差异,并认识到从其他视角来看问题的可能性。第三阶段的交际者具备移情能力,能够从对方的立场来观察比较文化的异同[6]224-226。

因此,为了检验跨文化意识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即跨文化意识的三个层次(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效力的相关性,以及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积极、消极影响,笔者以某高校具有英国培训经历的63名教师为例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探究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在文化定势的“建立—打破—再建立”的不断更新中获得认知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第一,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三者分别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积极、消极的文化定势分别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 第三,文化定势来源。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高校具有赴英国语言培训经历的教师63人,均有在英国学习和交流1个月及以上的经历,年龄在33~55岁之间。

(三)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SocialPsychology一书[7],彭仁忠、吴卫平的跨文化接触研究成果[8],以及陈顺舟的调查问卷[9]内容,设计了Likert 式五级量表、共有25题的问卷,每道题的选项从1~5分别代表“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问卷划分为四个维度: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跨文化效力,前三个维度为跨文化意识的三个层面,第四个维度为跨文化效力。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作答,共收回问卷63份,有效率100%。调查数据采用SPSSAU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信度分析

利用SPSSAU对数据进行Cronbachα系数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校正项总计相关系数分别为0.572,0.53,0.591,0.629,均大于0.4,且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0.648、0.682、0.704、0.628均低于Cronbach α系数值0.733,全部题项均可以保留。综上,整体样本的可靠性Cronbach α系数值为0.733, 介于0.7~0.8之间,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上升,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较好。

(二)相关性分析

1.文化定势的认知

第1~7题从2个方面考查被试者对文化定势的认知。一是文化定势的来源,有亲身经历、大众媒体、课堂及书籍、周围亲人朋友影响等;二是对文化定势的认知和质疑。

2.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

第8~13题考查被试对文化差异的观察和反思能力,一是对交际预期的反思能力;二是观察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3.移情能力

第14~16题则是考查被试对对方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除同质性文化特性,还可能存在的个人因素或对文化的认知程度。

4.跨文化效力

第17~25题考查被试在不同的文化认知下,跨文化行为的有效性。 为了直观地观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绘制了散点图1、图2、图3。

图1 文化定势和跨文化效力散点图

图2 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和跨文化效力散点图

图3 移情能力和跨文化效力散点图

从图1、图2、图3可以看出,因变量(跨文化效力)随自变量(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变化的大致趋势,各个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从左下角区域分布到右上角区域。这三个散点图显示:因变量和自变量呈正相关关系,点分布越靠近直线,说明相关性越强。也就是说,跨文化效力与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三者都呈现正相关关系。

为进一步证明以上结果,笔者又利用SPSSAU对其相关性进行了数值分析,见表2。

表2 跨文化意识的三个层面与跨文化效力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519、0.425、0.669,并且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文化定势的认知、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移情能力三者与跨文化效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高(0.669),其次为文化定势的认知(0.519),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低(0.425)。

(三)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

表3中第17~18题测试积极的定势认知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第21~23题测试消极的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第25题测试能否理性对待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

表3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

从以上6种假设中可以看出,被试者基本认同积极、正面的文化定势会对跨文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赞同积极、正面的文化定势会使交际顺利的占74.6%;赞同积极、正面的文化定势会促进了解对方文化的占80.95%),而对于消极、负面的定势阻碍跨文化交流,甚至对交际对象产生偏见、歧视的心理继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观点,被试支持态度不鲜明(支持阻碍交流、产生偏见、产生歧视分别为42.85%、46.03%、20.63%),表示不确定的比例也依次逐渐增加(分别为17.46%、23.81%、30.16%)。这说明消极、负面的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负面影响并不非常显著。此外,近七成的被试(68.26%)赞同理性看待文化定势,力争做到不夸大或过分依赖定势实施跨文化交际行为。

由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认知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文化定势的客观存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定势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意义。从认知角度上看,由于文化定势是基于对他者文化的一些准确观察基础之上的认知,能够反映某些文化的真实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初期,文化定势能够让人们根据预测迅速感知和辨别他者文化特征。从行为角度上看,这种预示作用会提升跨文化交际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定势过分强调群体差异,而忽略了同一群体中人的个性,偏见相伴而生,歧视与民族中心主义也随之出现。根据陈国明和Starosta的研究[2]42,减少文化定势消极影响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移情能力。本研究问题一结果显示,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高,即交际者能够与对方产生共情的能力越强,交际行为会越顺畅。研究问题二的调查发现,随着学习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对移情的高度关注,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化定势,既充分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又尽量避免产生偏见、歧视的心理而阻碍交流。继而得出结论:积极的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定势的影响。

(四)文化定势来源分析

对文化定势来源分析见表4。

表4 文化定势来源分析

本研究将社会化因素划分为父母亲戚朋友、课堂及书籍两个维度,其他为媒体因素和个体因素。从表4可知,文化定势的来源从高到低排列如下:第一,大众媒体;第二,课堂及书籍;第三,亲身经历;第四,父母亲戚朋友的介绍和影响。以网络、广播、电视、电影为载体的大众媒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是人们认识陌生文化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因此大众媒体成为文化定势的首要来源。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进行文化学习,即进行社会化的过程[10],在此期间,学校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学校教育主要包括教材、教师和同学的影响,他们给与的认识图式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定势。因此,课堂及书籍占据了文化定势的第二来源,而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在其后。最后,虽然文化定势也受到个人正常认知活动的影响,但由于个人与异国文化接触路径的局限,亲身经历这一来源排在第三位。

三、综合讨论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均有在英国学习和交流1个月及以上经历的教师,目的在于这一群体更有机会通过直接经验观察自己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明显差异,他们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更加持平,有利于分析跨文化认知与跨文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一)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效力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效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高,其次为文化定势,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低。这说明,教师们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移情能力,能够站在对方文化视角下理解和审视双方的文化特性,移情能力越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就越成功。由于在我国,英语只是作为外语来学习,而非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的第二语言,使用场所和机会较少,尤其是对外交流氛围相对较弱的河北省,接受调查的教师依据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认知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更寄希望于依据文化定势来增强跨文化有效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查中文化定势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高于观察文化差异的能力与跨文化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的原因。

(二)积极的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定势的影响

结果分析得出,积极、正面的文化定势会对跨文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消极、负面的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负面影响并不非常显著;赞同积极的定势对跨文化效力产生积极影响的比例远远超出赞同消极定势对跨文化效力产生消极影响的比例。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定势的积极作用,利用广泛的渠道主动建构相对“全面和客观”的定势。对于消极、负面的定势,被试者更倾向于客观、理智地对待它们的负面影响。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消极定势有可能带来的“忽略个人差异性、文化静止性、本群体文化中心主义”[11]的潜在弊端之后,在处理消极定势时会更加慎重,避免文化定势→文化偏见→文化歧视的产生,减少出现文化本位主义[5]112的倾向。

(三)大众媒体居于文化定势来源的首位

根据文化定势来源的统计,大众媒体居于第一位,其他依次为课堂及书籍、亲身经历、父母亲戚朋友的介绍和影响。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电子媒介发展迅猛,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加深和拓展,对于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不断被打破、再建立,在此过程中,人们试图解构“肤浅的、带有偏见的”定势,继而建构“深刻的、公正的”定势,从而实现文化再植[12],即通过对文化的再认识重构文化认知并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众媒体”会持续成为我国英语学习者文化定势的主要来源,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建构和重构文化定势会是英语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结 语

基于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三个层面、跨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的三个阶段(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对立性文化特征的理解、从对方角度的理解),本研究通过问卷设计和调查研究,验证了跨文化认知与跨文化行为的正相关关系,积极、消极的文化定势对跨文化效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对文化定势来源的分析,以期“全面、客观、深刻”地建构文化定势,在建立—打破—再建立的不断更新中获得认知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受试样本来自同一所大学,数量偏小,可能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其次,在跨文化理解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上可能存在主观因素,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定势移情效力
债权让与效力探究
免责条款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以货运合同为中心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效力研究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