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2021-11-05贺小荣任迪川徐海超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

贺小荣 任迪川 徐海超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文化与旅游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旅游促经济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国家文化与旅游部的成立说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自此,融合与发展成为文化与旅游部门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主基调[1]。

产业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基于技术进步和规制变革等而出现的技术、业务、市场等相互渗透整合的动态过程[2]。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一些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并对产业融合做了相应研究[3]。马克思认为,在专业分工达到一定高度后必然会出现融合的趋势,这一思想后来在产业融合的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马歇尔则认为,分工层次同专业化要求相关联,越高级的工作越需要多元化与专业化的结合[4]。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在这一背景下合作加深,产业融合开始从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践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业融合的现象更加普遍,产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融合的范围也由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等领域逐渐拓展到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各个产业。总体上,信息通信业的融合趋势最为突出[5]。与此同时,文化与旅游等领域的融合也初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这一趋势在当前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6]。文旅产业融合的现象已经出现多时,但融合的层面一般只停留在基础的资源和产品,而较少上升到更高级的产业层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包含大量彼此的内容,通过产业交叉型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实现了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功能互补。这一融合形式决定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有力量,更有前景[7]。当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层次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相关内容也成为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文旅产业的新业态已经逐步渗透并延伸到各产业领域,融合将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尤其是基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角度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本质特征和经济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

1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主要有技术进步、规制变革和资产通用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条件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得以迅速融合发展。

1.1 技术进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融合的趋势会逐步显现[8]。技术通用性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提升,技术的使用范围变广,新技术被不同产业采纳利用并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地,各个产业的边界也将变得模糊难以区分,这就是通称的产业融合现象[6]。

技术变革为文化产业增添了很多新内容,很多原本存在于书本中不易传播的文化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比如4D电影、VR历史体验、全息文物投影等新型数字文化应用成果,这些文化产品通过传播扩散等方式进入了旅游产业,带来了很多新鲜的内容,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内容和消费者的旅游体验。近年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未来的重点方向被文化部门给予了重点支持,其中一个重要的融合目标就是旅游产业。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和技术愈加开放和透明,各种知识之间产生了更加频繁的互动和交流,产生了知识外溢的现象。知识外溢降低了产业之间交流的门槛,形成了适用于不同产业的通用技术平台并在产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9]。新一轮科技革命赋予了文旅产业融合全新的合作平台,一方面,新融合业态随着技术进步应运而生,沉浸式的新技术让游客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也对相关的知识更加了解。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将作为产业融合的新载体,例如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得先前的传统旅游资源得以上传云端,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感受万里风物;智能穿戴设备也提高了参与者的分享参与度,改善了文旅活动的体验,增强了可记忆度。这些都体现了新技术在文旅产业融合中的应用[10]。

1.2 规制变革

规制变革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11]。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中的规制变革通常包括政府规制放松和企业管理创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既有政府主导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比如在文化遗产旅游领域,遗产保护的政策规定会随着技术进步被放松。随着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需求的爆发和技术条件的变化,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原生态保护的特点会逐渐微弱,管理部门对完整性原真性的规定随之降低。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原来禁止开发的领域获得了开放许可,原来被压抑的潜在的发展需求会随着管制的放松迅速转变为有效的发展需求。2018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旅融合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要发展文化领域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支持中小企业进入该领域并逐步扩大准入机制,建设一批文旅产业结合的旅游景区等。这些都体现了在政府规制方面的放松。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加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不断增加,涌现出一些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路线,从企业内部促使规制发生了变革。

1.3 资产通用

产业本质上是由不同比例的实物资产和知识资产等构成的资产体系。资产通用性是在不影响某一资产生产价值的前提下,分析该资产能否与其他资产替换或结合使用。如果可以替换或结合,则认为该资产具备资产通用性。在文化与旅游产业链中,资产被替换或结合使用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进入其他产业,资产通用性也就越强[2]。资产通用性越强的产业,融合起来就会越容易。

资产通用性的提高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第一是资产柔性化,主要是将知识视作一种软资产,这种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会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高。相较于传统资产,知识资产的传播速度较快,范围更广,资产通用性更高,更容易在产业之间流动。第二是资产模块化,资产模块化是将复杂产品制造过程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制造的过程,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虽然有联系但是不相互依赖。比如体现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可以成为旅游景点,传统的旅游景点可以注入文化特色而更具吸引力。通过模块化可以使资产发挥出最大作用,增强两产业中基础设施的通用性。文化与旅游产业中对资源、技术、平台等通用资产的普遍使用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

在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促进下,传统生产要素主导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重要背景下,产业融合应势而生[6]。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主要涉及产业分工内部化,产业部门多元化和主体关系竞合化。

2.1 产业分工内部化

在工业化初期,产业部门各司其职,在产业内部不同产业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产业融合的结果是,现在一个产业部门就可以胜任原本需要多产业部门协作的生产任务。因此本质上产业融合使原本不同产业间的分工转向了产业内分工,简化了生产过程,形成了产业分工内部化[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一直以来有着比较明显的产业边界。两种产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围绕的中心内容不相同。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以文化为核心进行的加工生产等经营性活动,涵盖文化、艺术和媒体等多个领域;而旅游产业则是围绕着旅游资源及其设施而开展的,针对游客各项需求而开展活动的综合性产业。

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促使企业不断寻求途径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分工内部化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扩大生产规模,将其他产业内的经济活动纳入到自身的业务范围中;二是从外部环境出发,通过企业合并、收购等方式进入其他产业,从事本来不属于自身产业的经济活动。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进行跨产业经营并从中获利,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必然随之跟进。它们会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入对方产业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经济活动,或者将与对方产业发生重合的部分出售给对方,最终发展为产业融合的共同性行为[12]。

2.2 产业部门多元化

产业部门是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产业部门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共同推动整体产业的运行发展。产业融合会对产业体系中的生产要素产生影响,创新它们的排列组合,通过影响内部边际生产率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影响[13]。因为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间的排列组合和替代规律将会随着产业融合而改变。

产业融合会使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创新起点和技术变革周期相近,文化与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会因此更加接近并呈现出相似的增速,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于稳定,多元化的产业部门保留下来,共同成为整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满足融合发展需要的新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中原有的传统低速增长部门,如旅行社业、文化演艺业等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和原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在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文化与旅游产业各部门呈现出并行发展、多元化的特征。

2.3 主体关系竞合化

产业融合多发生在存在密切关联、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及在产业链上存在协作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产业。融合会引发竞争,产业融合加深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联系而使竞争范围扩大,引发了更大的竞争。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原本产业内部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企业分工改变,新企业的涌入引发了关乎企业生存的角逐;然后,其他产业的企业加入使竞争更加激烈,受到影响的产业必然会发生企业收缩、企业并购等市场行为;同时,实业产业分立的限制被突破,原本的产业界限被新的开放型合作型的体系取代,合作性有所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与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规模将持续扩展,将产业的边界交叉地带也囊括进来,甚至诞生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如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文化与旅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当中,最终共同发展进步。因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后,企业间的关系实际是良性的有利于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双方共同发展进步的竞合关系。

3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后会产生经济效应并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产生影响。产业融合后的经济效应将主要在文旅企业绩效改善、创新能力提升和文旅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体现。

3.1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改善文旅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是某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相关产业随着技术进步、规制变革和资产通用性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随之提高,企业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逐渐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改善了企业绩效。企业利润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利润的提升过程可以通过微笑曲线来体现。它表明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润是不同的,存在不同的产品附加值。图1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微笑曲线,横轴代表产业价值链,纵轴代表产品附加值。

图1 文化与旅游产业微笑曲线

在文化产业中,实线部分是文旅产业融合之前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曲线。显然,上游产业(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和下游产业(文化产品的传播、销售和运营)在链中的附加值较高;中游产业是对文化产品的简单组合,利润较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之后,上游文化产品研发中加入了旅游产业中对消费者偏好的分析方法,同时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旅游相关产品整合延伸实现了共同生产;中游产品组合阶段,两产业依据各自经验相互借鉴,形成了更加合理的产品组合;下游通过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大型文化演出、文化主题公园等多种文化传播与运作形式,极大创新了文化输出形式。这三个方面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因此文旅产业融合以后文化产业链曲线从原来的实线整体向上移动到了虚线,文化企业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增加。

在旅游产业中,实线部分是文旅产业融合之前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曲线。上游主要是供应链厂商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与研发,利润较高,在文旅产业融合之后加入了文化元素,形成了新创意、新设计、新产品的同时借鉴了文化产业中一些成熟的内容,节约了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利润。中游是对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文旅产业融合以后旅游企业可以从文化角度分析市场需求,推出更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组合。下游主要是面对消费者用户的旅游产品销售,利润较高,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元素植入销售和售后当中,消费者更容易通过文化对旅游产品产生共鸣,最终消费该产品,企业就可以以更高的溢价出售旅游产品,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在文旅产业融合之后,旅游产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利润都得到了提高,旅游产业价值链曲线由原来的实线向上移动到了虚线。因此,产业融合在提高了企业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改善了企业绩效。

3.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提升文旅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要求企业和产业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顺应其发展趋势,并充分利用自身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势,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各个层级上提出新的方案并不断完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必然会发生联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企业的最终收益决定是否开展创新活动,低收益企业会根据收益状况模仿高收益企业的策略,提升产品品质,主动创新,不断学习和调整,最终形成创新型经济群落。企业之间也会根据自身利益开展合作,选择最适合的策略。接下来根据文化与旅游产业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文旅产业链中的合作关系和创新链接的内在机理,证明产业融合可以提升文旅企业的创新能力。

3.2.1 研究前提

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始终与自身利润相关。而如果创新投入不能满足预期收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就会放弃创新,寻求利润更高的路径。在融合过程中两种企业可以选择合作或不合作。文化企业的合作是开展技术创新,生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新产品;不合作是仅生产传统产品而不生产新产品。旅游企业的合作是在旅游产业中融入文化创新元素,使用文化企业提供的新产品;不合作则是转向市场,寻求成本最低的生产要素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综上,共有文化与旅游企业双方均选择合作、其中一方选择合作和双方都不合作四种博弈策略组合。

接下来在四种博弈策略下有以下假设:(1)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市场研究和产品规划等领域不断投入资金,升级产品以保持竞争优势,这部分投入为创新成本A;(2)文化企业分别提供创新产品和传统产品给旅游企业可得收益G1和G2,随着技术进步,产品生命周期延长,导致产品需求减少,因此旅游企业对创新文化产品的出价不能低于成本A+G2,所以G1>A+G2;(3)如果旅游企业选择不合作,去市场购买其他产业的产品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的交易成本为B,科斯认为,企业内部分工的成本低于市场分工的交易成本,所以B>G1;(4)政府会鼓励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创新链接,企业收益会在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下增加,这部分支持为R。表1为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博弈收益矩阵。

表1 文化与旅游企业博弈收益矩阵

3.2.2 建立动态演化模型

经济群落中企业的具体策略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最终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假设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中选择合作的比例分别为m和n,不合作的比例分别为1-m和1-n,可得文化企业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合作与不合作文化企业期望收益分别为:

H1=n(G1-A+R)+(1-n)(-A+R),

H2=nG2

(1)

文化企业平均期望收益为:

H=mH1+(1-m)H2

(2)

在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不同,利润不同,而选择合作的利润较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因为更高的利润加入产业链创新链接开展创新活动,于是开展技术创新的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获得了更多的创新收益,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促使更多的企业最终采取合作策略。据此构建文化企业的复制动态微分方程:

(3)

(1)A-R<0,恒有n>no,m=1是演化稳定策略;

同上,旅游企业复制动态微分方程为:

(4)

3.2.3 企业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知,博弈中有(0,1)、(1,1)和(mo,no)三个平衡点。然后利用雅可比矩阵分析模型稳定性,演化稳定均衡策略的判断标准是博弈平衡点对应矩阵的行列式(det)大于零,且迹(tr)小于零。综上得出博弈系统雅可比矩阵J:

(5)

将平衡点分别带入det(J)和tr(J)可得,(不合作,合作)和(合作,合作)为博弈系统最稳定和最优策略,双方均选择合作是收益最大化策略,在这一策略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政府补贴,所得收益大于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成本,这也是该博弈中唯一的纳什均衡。所以文化与旅游企业的最优策略是文化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品;旅游企业直接运用文化企业的创新产品将其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部分。在这个策略下能够使企业利润和产业利润最大化。因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文旅企业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在博弈中逐渐转向合作的最优策略,形成了创新网,刺激文旅企业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提升了文旅企业的创新能力。

3.3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优化文旅产业结构

生产要素在产业融合中会发生变化最终作用于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会导致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不同程度发生变化,边际生产率的变化会导致收益率发生变化,随之产生生产要素替代的现象以适应新的变化,这种现象最终会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影响[13]。由生产要素间的替代所引起的文化与旅游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出现,使原本的某些潜在的不能被原有产品满足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并且可能在文化与旅游产业中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整个产业链的生产、销售产生更大影响。这些变化最终会影响文化与旅游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本文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联评价模型并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两个系统的耦联主要表现为两个系统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和动态关联,可以反映出不同系统间的关系。两个系统的耦联程度越高,系统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替代就越明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越大。文化与旅游产业耦联系统包括文化产业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有自身独特的细分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功效函数模型:

mij=(aij-aijmin)/(aijmax-aijmin)

nij=(bij-bijmin)/(bijmax-bijmin)

(6)

其中aij和bij分别表示两个系统i中指标j的数值,aijmax、bijmin分别表示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mij和nij分别是文旅产业子系统功效系数。然后得到文旅产业子系统贡献值:

CI=∑Pmij,TI=∑Qnij

(7)

其中,CI和TI分别代表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贡献值,P和Q分别代表两个子系统的权重系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表现出的不同的演化状态,它们会随整体系统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当系统结束波动进入稳定时,可得系统耦联度J,然后引入与文旅产业重要性程度相关的待定权数x和y,得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联的协调程度K:

(8)

系统耦联协调度K的数值在0到1之间,K越大耦联协调度越高。根据已有研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联协调度与当地两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文化与旅游产业欠发达的地区耦联协调度较低,一般低于0.4;文化与旅游产业较发达的地区耦联协调度较高,一般高于0.4。此外,大部分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联协调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两产业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联评价模型的构建,可以得出二者存在着良性的互动机制并相互影响。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耦联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式,在政府主导下走向深度融合,实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有助于利用文化与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验支援相对后进地区,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文化与旅游生产力。也通过跨地区、跨产业的横向经济联合,打破了文化与旅游产业原有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和发展的旧体制。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联关系改变了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在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产业结构转换是一个不断高级化的过程,是收益率高且发展前景好的新兴部门不断替代原有收益差的落后部门的过程。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耦联程度的不断加强,产业内部的部门设置更加趋向于合理化,最终形成最有效率、利润最大化的内部分工。因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形成横向的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内部生产要素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 结论与建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诗和远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追求,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完美满足了这种追求。文化和旅游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它们的融合既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赋予了旅游业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和本质特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分析了文旅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构建文旅产业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文旅产业融合对企业创新的拉动作用;构建文旅产业耦联评价模型反映出文旅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果。立足理论角度对文旅产业融合的详尽分析,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打好文旅特色牌,做好融合大文章,有利于不断丰富产业发展新内涵,为全民、全域旅游增加福祉,提升人民旅游的幸福感。虽然当前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进入了文旅产业融合大发展的新时代,但依然存在缺乏全局规划,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文旅产业融合对文化与旅游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化与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把握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从文旅产业融合的客观条件出发考虑问题。首先,两大产业应继续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新技术提高自身实力;其次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始终关注文旅产业相关的政策变化并根据政策做出相应的决策,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开展活动,始终与国家政策同行;再次,在企业层面要不断推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柔性化资产和模块化资产的比例,提高资产通用性,制定并推动实施更符合企业利益的文旅产业融合方案。

第二,深刻领会文旅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从产业分工、产业部门、主体关系出发寻找两大产业的最佳融合点,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加强同其他产业部门间的交流与协作,建设适应融合发展的新部门,提升原有的旧部门,通过多元化的产业部门促进融合发展。把握融合发展中竞争与合作的机会,最大程度发挥出潜力,加快融入对方的产业中,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机会和不同的创新发展方式。

第三,积极利用文旅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认识到文旅产业融合在企业绩效、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正向拉动作用。制定发展规划,适应新时代融合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寻求融合,以融合促发展,以融合促创新,以融合增绩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展更加深度化的融合,形成一条符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