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供应链脆弱性缓释与自主可控策略研究

2021-11-04沈小平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供应链

沈小平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1.10.003

[摘 要] 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供应链脆弱性风险问题凸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在分析当前供应链脆弱性风险产生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国际环境冲击的传导效应与叠加效应对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的负面影响,使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系统面临破坏性的扰动,引致全球供应链遭受扭曲和重构秩序的困扰。提出了供应链脆弱性缓释与自主可控策略与路径,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战略,打造双循环供应链模式,发挥柔性与敏捷性优势,增强供应链韧性与鲁棒性,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优化供应链创新发展生态。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脆弱性;风险缓释;自主可控;策略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72.3;F2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1)10-0017-07

一、引 言

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多元化调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面临重大挑战。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进一步明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政府工作报告》(2021)把“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安全稳定是高度统一、一脉相承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战已经证实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后疫情时代的核心竞争力[1]。在国民经济系统和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链和供应链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两个主线,产业链是中观层面的产业之间建立的投入产出为主线的产业协作联系,供应链是微观层面的企业之间建立地以供需协作为主线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是产业链的基础,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是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安全稳定的基石。

当前来自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困扰和不断受到各种突发事件扰动的双重挑战,如国际贸易壁垒与贸易战、关键核心技术主控战、高端制造业争夺战等,叠加全球疫情,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全球统一市场将被贸易壁垒分割成为相对封闭的局部市场,这将直接和间接严重影响着我国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中国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受到的扰动尤为突出。这些扰动影响与破坏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每个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的供应链网络。因而,我国企业及其供应链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脆弱性问题,面临的突出风险是同供应链脆弱性密切相关的新型风险。正如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所强调:供应链脆弱性风险在近十年将是一个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型风险问题。供应链脆弱性新型风险防范与管控和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进展文献评述

(一)供应链风险因素与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后相关文献数量每5年成倍增长,近些年来出现激增[2],成为国际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相关文献主要从供应链风险的内涵、来源及影响因素、风险识别、评估、决策、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了较多研究。Ivanov(2018)认为风险的存在是由于对未来存在着某种确定类型的不确定性[3],不确定性水平与风险程度高度正向一致。Wagner等(2008)提出了识别供应风险来源的分析框架[4],Abdel Basset等(2019) 建立了度量不确定性和供应链风险的评估模型 [5]。在分析方法选择上,Hamdi等(2018)运用网络分析法(ANP)等多准则决策和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比较[6],Paksoy等(2019)采用内部审计和CA因果分析两种层次分析法(AHP)评估风险[7]。对供应链风险控制和缓解策略有较多文献关注,Tsiakis等(2001)认为供应链风险预防与控制应该始于供应链设计阶段[8],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采取风险转移和分散、建立风险池[9]。预防风险的策略有冗余策略、灵活性策略[10]、延迟策略,以及物理备份、多元采购和标准化流程[11],建立灵活的供应基础[12]和战略库存[13],不依赖特定供应商的产品设计[14]等缓释方法与措施[15]。在技术应用上,利用大数据探索不确定性的决定性属性与风险控制[16],强调供应链风险信息处理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在缓解策略选择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调节作用[17]。同时,考虑公司的规模和发展阶段,Hariharan等(2018)提出了中小企业防控供应链风险的关键因素与缓解策略[18]。

(二)供应链脆弱性与缓释策略相关研究

供应链脆弱性内涵的相关阐述强调了供应鏈内外风险严重干扰的暴露[19]、因扰动而出现目标偏离的负面结果[20]。供应链脆弱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供应风险,如供应链中断风险。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密不可分[21],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2],但是并不完全等同,当不利事件对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时,风险才成为脆弱性[22]。在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认为脆弱性源于供应链风险的暴露[23],来自于供应链的复杂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化的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24],还由于供应网络的全球化、供应商数量不断减少[25]、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26]等方面。通过建立供应链脆弱性评价理论框架[27]和评价模型[20],基于网络的可视化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供应链脆弱性进行评估[28]。关于供应链脆弱性风险的消减方法,有文献探讨供应链脆弱性削减机制[29],有学者主张供应链成员应通过提升供应链恢复力[30]、构建弹性供应链[31]、实施弹性供应商选择以及最优订单分配策略 [32],以应对供应链脆弱性风险。

上述文献研究表明,过去较多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对供应链风险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范畴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现有文献关注较多的是供应链的能力风险、协作风险与绩效风险,对认识供应链风险本质与成因、识别、评价以及应对策略选择的规律,提高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贡献。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一直被聚焦在微观层面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职能上,大多是从企业内部运作与外部环境影响的角度探讨与应对供应链风险问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来认识供应链风险问题,供应链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紧密相依,供应链不只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我国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关系到国家现代产业链体系安全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关系到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基于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的视角,探讨新时期我国供应链脆弱性的本源与新型风险防范、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三、供应链脆弱性风险分析

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的脆弱性密切相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相伴而生、互为因果。由于供应链脆弱性在不同的发展情形下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供应链面临的新型风险,需要在分析供应链脆弱性一般特征与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世界发展环境变局认识当前我国供应链脆弱性的本质特征及其新型风险。

(一)供应链脆弱性一般特征与成因

1.供应链脆弱性与风险关系

供应链脆弱性是使供应链产生非合目的倾向的性质,供应链适应外部变化、抵抗干扰和恢复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内部或外部的严重干扰从而引致供应链异常,使供应链目标受阻、造成破坏性或损失等情形。由于导致供应链偏离正常的、期望的或计划的进度或活动的扰动因素存在,影响供应链稳定运行,导致违背正常的结果或者期望的结果暴露,因为负面结果的出现而影响公司实现目标的情形[21]。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风险密不可分,应在一个统一框架下开展讨论。从风险角度看,一方面,供应链脆弱性体现在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可能对供应链造成破坏的性质[22]。供应链由于内在的结构与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存在而对外在的不确定性和扰动会做出敏感的不适反应,如供应链出现受阻、中断、运营崩溃等不良后果引起损失。另一方面,供应链的风险并不等同于供应链的脆弱性,当不利事件的扰动对供应链可能造成严重破坏时的脆弱性才表明供应链的风险[33]。

2.供应链脆弱性的一般成因

供应链脆弱性源于供应链内部因素和外部扰动,使得供应链易于产生脆弱性,容易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变得敏感[34]。供应链内部因素影响的程度和外部扰动发生的严重程度决定了供应链脆弱性的强度。在供应链发展进程中,当前面临的脆弱性新型风险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供应链系统内部视角,脆弱性源于供应链系统的内生变量。譬如,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新技术的应用、产品多样化和生命周期缩短、个性化需求和客户偏好多变、市场变化的频率和振幅加大,市场的国际化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原因使得现在的供应链系统结构比过去更加复杂[35],增加了复杂性结构脆弱性。再如,供应链节点企业自身的缺陷,供应链管理过于强调供应链运营的精益化,追求供应链瘦身,精简供应商和分销商数量,从而使得供应、制造与分销集中化,供应商和分销商的集中度提高,供应链节点企业依赖程度增加,导致供应链系统结构更加僵化,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削弱。同时,由于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供应链管理中对供应链运作效率和响应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越来越重视供应链运营的敏捷性、实时性和低成本的运行模式,基于时间竞争和成本竞争获取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可能损害供应链绩效。

第二,从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嵌入供应链系统的视角,脆弱性源于供应链系统的嵌入性延伸。为应对全球分工背景下的供应链全球化,多数大中型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以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选择将供应链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等供应链服务节点介入,制造外包层次提高,对供应链服务需求依赖程度提高。其结果形成了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客户以大型企业或行业龙头为主、业务占比较大且较为单一的客户结构,多为定制化服务,营业收入集中度相对较高。这种供应链服务的嵌入性特点决定了企业客户黏性强、忠诚度高,形成长期合作的依赖性和稳定性,但若面临外部环境冲击致使一方的经营情况和资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发生突变扰动,将会立即将不利变化和扰动传导给供应链系统,可能形成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的动因。

第三,从供应链面临的环境视角,脆弱性源于供应链的外部扰动因素,包括影响供应链稳定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构成脆弱性的来源,这些环境扰动因素难以甚至不可预测。尤其是不可预测的外部扰动因素,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随着供应链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全球采购、集中生产分销等供应链发展新趋势的增强,以及国家开放程度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供应链管理所面对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自然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及易变性已成为供应链面临的新常态。供应链对环境易感性与环境扰动的有害性显著相关,外部环境扰动的严重程度易于传导到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致使供应链关键环节突变而失调,这种影响因素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供应链的脆弱性在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当前面临新的国际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新的特征,构成供应链的新型风险因素。

(二)当前国际环境下供应链脆弱性来源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发展情境下,我国企业及其供应链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脆弱性问题,其本质特征是在全球供应链中主导权不足、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因此面临的突出风险是同供应链脆弱性密切相关的新型风险,即波及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风险。逆全球化思潮迭起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使得全球供应链终端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剧烈波动性,向供应链上游传导且逐级放大,过去建立的敏捷供应链运作失灵,供应链协作与协同失去秩序和稳定性。尽管对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节点企业影响程度不一,但通过供应链的传导,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产生叠加效应[36]。对我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的地位产生负面影响、使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的扰动、引致全球供应链遭受扭曲和重構秩序的困扰。

1.我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的地位受到负面影响

从国际角度来看,由于全球生产分工活动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从参与价值链分工逐步转变为引导价值链分工活动。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各类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势必会以更高的频率和强度出现,扰动既定的供应链分工体系,对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分工地位产生副作用。全球疫情的防控进程与效果参差不齐,充分暴露了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的产品内分工体系的脆弱性[37],2021年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38],全球新冠疫情或将导致全球失去10年发展成果。这些因素都将对产品内分工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跨国公司将有可能考虑对其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多元化,引发欧美部分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回流而引起在中国的供应商数量减少、份额下降甚至中断。

2.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系统面临破坏性的扰动

当前需要重视全球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稳定的供应链生态系统造成破坏[39]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需要预防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叠加贸易战和科技战以及经济制裁与技术封锁等冲击全球供应链分工格局,甚至对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产生破坏性的扰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直接影响市场需求、扰动市场秩序,市场剧烈波动通过供应链网络迅速向上游扩散,并逐级放大波动幅度,产生长鞭效应,导致供应链系统紊乱。第二,通过直接影响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他中间品的各级供应保障和成本、劳动力供给和成本以及资金保障和融资成本等,扰乱产业分工体系,引发供应链迟缓、不畅或者中断,冲击制造体系及其供应链体系的稳定。第三,通过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这种影响虽是间接的但是长远的。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嵌入供应链各环节,产业链长层次多且复杂,某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如违约、失信,延迟、中断,拖欠、坏账,损失、破产,等,将通过转移机制传导到供应链下游相关企业,风险传递环环紧扣引起连锁反应并放大风险,引起供应链整体风险。生产性服务企业长期建立起来的技术经济联系,一旦受到冲击或破坏,恢复起来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3.重要行业供应链遭受扭曲和重构秩序的困扰

在关键核心技术与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一方面,以美、英、德、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振兴制造业为目标的再工业化加快进程;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对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控制与霸主地位,通过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手段来遏制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疫情爆发以来更加不择手段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打压与制裁,引致供应链遭受扭曲的困扰。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主导能力的激烈竞争,触发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构秩序。对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分工的中国制造来说,当受到关键核心技术牵制时,供应链面临遭遇“卡脖子”的风险,也会波及到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供应商选择。由于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布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全球企业经营、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牵制和障碍,从长期来看,这意味着供应链网络结构可替代性的组合成为可能的选择。如何在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构秩序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主导地位、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四、供应链自主可控策略与路径

有效防范与管控供应链面临的脆弱性风险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自主可控能力体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和可持续生存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探索我国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防范供应链脆弱性新型风险,应着重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战略,打造双循环供应链模式,发挥供应链柔性与敏捷性优势,增强供应链韧性与鲁棒性,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优化供应链创新发展生态,从而提升我国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一)建立自主可控供應链战略

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战略主导我国供应链网络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我国企业尤其是重要行业领域的核心企业应深入反思制订供应链的战略规划,重构供应链危机应对体系。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产业分工深度调整态势,立足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在全球供应链中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安全可靠的供应链。

第一,依靠供应链优势锻造长板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我国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必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对全球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40]。根据WITS数据库显示,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占比平均达到21.7%,经济比重和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表明中国经济在国际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以及配套能力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在通讯、新能源、重大装备等诸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锻长板将优势转化为自主可控能力。

第二,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补齐短板是当务之急。我国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中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面临的困扰决定了其紧迫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自由贸易的碎片化趋势愈加显现,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直接冲击我国的供应链安全稳定。高科技领域高度依赖进口导致的“卡脖子”短板现象已经显现[41],从这个意义上最大的风险和短板就是一些重要领域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通过补短板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向双循环供应链模式转型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实现从传统模式向国内国际双循环供应链模式转型是亟待探索的现实问题。要从供应链安全和制定供应链规则的角度引导国内国际资源的全球配置,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变革与引导产品内分工体系,将供应链从传统依附型转变为自主型,增强供应链的主导性和完整性,建立双循环供应链网络。

第一,以消费变革为核心,以新消费推动国内大循环加快升级[42]。国内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立足于国内供应链大循环体系,激发扩大终端产品的国内大市场需求,发挥中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优势。面向满足国内需求的终端产品,以终端产品为共同经营主线,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建立国内需求导向的供应体系、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针对供应链存在的堵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供应链结构性问题,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产品内分工的内循环供应链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国内大循环。

第二,以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为主线,发力科技创新,以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产业为突破,科学谋划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主动参与国际循环供应链网络。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形成关键核心能力的自备替代准备,“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准备。立足于国内供应体系、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优选国际供应商组成、优化国际供应商的区域分布,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供应链网络。

第三,建设国际国内双源供应商与采购渠道,形成以国内渠道为主国际渠道为辅的多元供应商策略,重视供应商合理化选择,针对国际独家供应商或供应商高度集中的情形,适度平衡对供应商的依赖度,优化集中主力供应与备份供应共存的模式。着力促进国内经济区域之间产业分工协作,疏通经济区域之间的供应链梗阻与断点,激活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网络构建的主导作用。

(三)锻造供应链韧性与链鲁棒性

从应对新冠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变换的实践表明,统筹兼顾供应链成本与效率、应变与稳健越來越重要。科尔尼(2020)认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供应链应该具备强固(Reliable)、韧度(Resilient)、抗风险(Risk-proof)和敏捷性(Responsive)“4R”特性。强调了供应链韧性、鲁棒性、敏捷性与抗风险的统一。因此,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统筹均衡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增强供应链韧性与鲁棒性。在发挥柔性与敏捷性优势的同时,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鲁棒性,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第一,改善供应链的柔性和供应链敏捷性能力以使其优势充分发挥。改善供应链柔性重点聚焦适应顾客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提升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分析预判、创新变革和应对能力,实现产品多样化适时调整转换。改善供应链敏捷性重点聚焦适应面向全球化的市场从基于成本竞争转向基于时间竞争,在敏捷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一体化的供应链协同运作。以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加快,快速响应准时供货。当前,改善供应链的柔性和供应链敏捷性尤其需要客服过度追求准时性、精益化、低成本带来的缺乏韧性和稳定性,从而形成脆弱性的弊端,建立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防控的底线思维。

第二,锻造供应链鲁棒性与韧性能力以消减供应链脆弱性,应对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供应链具备鲁棒性是在异常和危机情况下生存的关键能力。所谓供应链鲁棒性即供应链的稳健性,反映供应链的稳固程度,与供应链的韧性密切相关。当面临各种内部或外部风险因素扰动时,表现出抗冲击的韧性,具备动态调节、迅速恢复稳定的供应链渠道及其网络结构并稳健运作的能力。譬如通过强化重要供应商/客户关系的稳定性,探索实质性可执行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创新有效库存成本分摊和利益补偿机制,增强在预警时期应对波动的库存缓冲韧性以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三,提升供应链复原能力对增强鲁棒性有着显著的支持作用,可消减供应链脆弱性[43]。针对供应链脆弱性的来源因素,建立具有复原能力的供应链风险反馈控制系统。根据不确定性可能的变化范围,控制引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底线边界(阈值)。通过建立控制对象模型、控制指标体系、信息感知系统,运用知识库及大数据计算,智能反馈机制、智能决策机制,通过人-机-网络一体化系统界面实现运作。在面对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具备渐进缓冲功能以保持韧性,增强动态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稳定性能力。

(四)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全面深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提升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增强供应链应变能力以消减供应链脆弱性的重要途径。通过供应链数据驱动—功能属性激活—协同能力提升—敏捷性触发—鲁棒性增强的动态过程,使供应链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使企业各业务单元之间的衔接更加协调,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44]和稳健性,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更加润滑顺畅。

基于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数据资产有效提升供应链管理决策水平和运作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改进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改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供应链业务流程变革,畅通供应链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信息互动性和预见性,提高预测与预警机制效能,消减各种扰动因素通过供应链传导并逐级放大引致的脆弱性风险。

(五)优化供应链创新发展生态环境

以供应链创新转型为主线,推动供应链运作可视化、智慧化、协同化创新实践的生态环境。第一,供应链运作可视化。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各价值活动的业务环节,实现跟踪、定位、引导、虚拟-增强现实、可视化,提高透明度。譬如抗疫实践表明,信息可视化建设程度越高的企业受到疫情的短期冲击越小[45],有利于克服商流、信息流障碍,避免由于疫情隔离造成商务活动延迟或中断。第二,供应链决策智慧化。供应链管理正在朝着智慧供应链的趋势发展。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实现深度融合,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应用为重要特征,构建高效、智能和人性化的智慧供应链生态。第三,供应链运作协同化。供应链的参与方多元化,处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节点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是价值创造者和传递者,基于价值链整合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建立供应链跨行业协同运作生态圈。建立资源共享、价值共享、互动协同机制,实现核心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协同,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供应链脆弱性风险。

五、結论与展望

过去较多文献侧重关注认识供应链风险的成因、识别、评价以及管控策略的选择,主要聚焦在微观层面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职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聚焦供应链脆弱性新型风险及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策略与路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供应链的脆弱性在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发展情境下,我国供应链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脆弱性问题,其本质特征是在全球供应链中主导权不足、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因此面临的突出风险是同供应链脆弱性密切相关的新型风险,波及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第二,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扰动形成传导效应与叠加效应,对我国企业参与引导全球供应链分工产生负作用、尤其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供应链生态系统面临破坏性的扰动,引致全球供应链遭受扭曲和重构秩序的困扰。第三,我国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关系到国家现代产业链体系的安全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有效防范与管控供应链面临脆弱性风险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应着重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战略,打造双循环供应链模式,发挥供应链柔性与敏捷性优势,增强供应链韧性与鲁棒性,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优化供应链创新发展生态,从而提升我国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本文克服了以往文献研究的局限性,以理论阐述与经验事实为基础建立了概念框架,拓展和丰富了相关研究结论,为当前供应链脆弱性新型风险防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为优化和稳定供应链、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意见。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受篇幅所限以定性分析为主,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不同产业情景下,结合我国重点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针对特定供应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何黎明.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现代化[J]. 供应链管理, 2021(1): 7-13.

[2]宋华, 杨晓叶. 供应链风险管理文献综述[J]. 供应链管理, 2020(3): 33-45.

[3]IVANOV D.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resilienc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M]. Berlin and Heidelberg: Springer, 2018.

[4]WAGNER S M, BODE C.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long several dimension of risk[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8, 29(1): 307-325.

[5]ABDEL BASSET M, GUNASEKA RAN M, MOHAMED M, et al. A framework for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economic tool for quantifying risks in supply chain [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9, 90(1): 489-502.

[6]HAMDI F, GHORBEL A, MASMOUDI F, et al. Optimization of a supply portfolio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18, 29: 763-788.

[7]PAKSOY T, ALIK A, YILDIZBAI A, et al. Risk management in lean & green supply chain: a novel fuzzy linguistic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M]//Lean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pringer, 2019: 75-100.

[8]TSIAKIS P, SHAH N, PANTELIDES C C. Design of multi-echelon supply chain networks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1, 40(16): 3585-3604.

[9]DIABAT A, GOVINDAN K, PANICKER V V.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and its mitigation in a food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 50(11): 3039-3050.

[10]CHANG W, ELLINGER A E, BLACKHURST J.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supply chain risk mitig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5, 26(3): 642-656.

[11]FAN Y, STEVENSON M. A review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defin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8, 48(3): 205-230.

[12]TANJUNG W N, HIMAWAN S, HIDAYAT S. Fuzzy house of risk to manage supply chain risk[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Bandung: IEOM Society International, 2018.

[13]LUCKER F, SEIFERT R W, BICER I. Roles of inventory and reserve capacity in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9, 57(4): 1238-1249.

[14]王静, 陈希. 考虑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制造商风险应对方案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9, 24(3): 27-34.

[15]TANG C S.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3(2): 451-488.

[16]WU K J, LIAO C J, TSENG M L, et al. Toward sustainability: using big data to explore the decisive attributes of supply chain risks and uncertain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42(2): 663-676.

[17]李隨成, 崔贺珵, 石霞. 供应风险缓解策略选择研究[J]. 软科学, 2020(5): 50-56.

[18]HARIHARAN G, SURESH P, NAGARAJAN S. Supply chain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its performance of S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8, 119(5): 741-749.

[19]CHRISTOPHER M.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 London: Financial Times/Pitman, 1998.

[20]PECK H. Reconcil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risk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6, 9(2): 127-142.

[21]SVENSSON 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vulnerability in firms inbound and outbound logistics fl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2, 32(2): 110-134.

[22]宁钟. 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原则[J]. 中国流通经济, 2004(4): 13-16.

[23]JUTTNER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from a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5, 16(1): 120-141.

[24]CHRISTOPHER M, LEE H.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 through improved confid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 34(5): 388-396.

[25]刘希龙, 季建华. 基于多源供应的弹性供应网络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7, 12(3): 8 -12.

[26]刘彦平. 供应链脆弱性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11): 104-106.

[27]SVENSSON 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in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9): 731-749.

[28]BLACKHURST J, RUNGTUSANATHAM M J, SCHEIBE K, et al.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 network based visualiza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approach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19, 24(1): 21-30.

[29]刘家国, 周粤湘, 卢斌, 等. 基于突发事件风险的供应链脆弱性削减机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3): 556-566.

[30]SERHIY Y PONOMAROV, MARY C HOLCOMB.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 20(1): 124-143.

[31]CHRISTOPHER M, PECK H. Building the resilient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 15(2): 1-13.

[32]HOSSEINIS MORSHEDLOU N, IVANOV D, et al. Resilient supplier selection and optimal order allocation under disruption ris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9, 213(7): 124-137.

[33]王玲, 褚哲源. 供应链脆弱性的研究综述[J]. 软科学, 2011(9): 136-139.

[34]刘家国, 施高伟, 卢斌, 等. 供应链弹性三因素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2(11): 528-535.

[35]BOGATAJ MARIJA, BOGATAJ DAVID. Measuring the supply chain risk and vulnerability in frequency spa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 108(1-2): 291-301.

[36]馮耕中, 孙炀炀. 供应链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7): 42-49.

[37]刘志彪.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特点、风险及政策建议[J]. 东南学术, 2020(3): 42-47.

[38]新华网.新冠疫情或将导致全球失去10年发展成果[EB/OL].(2021-03-2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26/c_1127259178.htm.

[39]王高凤, 郑琼洁. 产业链视角下新冠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 产业经济评论, 2020(7): 44-58.

[40]徐奇渊,杨悦珉, 祝修业. 应对全球供应链“灰犀牛”冲击[J]. 财经, 2020(5):19-21.

[41]张学良, 杨朝远. 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光明日报, 2020-07-07(16).

[42]本刊编辑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 中国流通经济, 2020(11): 3-17.

[43]王海军, 谭洁, 王天雨. 供应链复原能力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研究: 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J]. 管理评论, 2018(11): 223-233.

[44]孙新波, 钱雨, 张明超, 等. 大数据驱动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实现机理研究[J]. 管理世界, 2019(9): 133-151.

[45]蔡临宁, 叶杨庆, 熊雪珍. 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影响的实证研究[J]. 供应链管理, 2020(4): 24-32.

Research on Vulnerability Mitigation and Autonomous Control Strategy

of Supply Chain in China

Shen Xiaoping

(Economics School,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vulnerability risk of the Chinas supply chain has become prominent. The supply chain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its autonomous contro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causing the current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ris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conduction effect and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division of global supply chain, the destructive disturbance faced by Chinas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ecosystem and the trouble causi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s distortion and order reconstruction.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strategies and paths to mitigate the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ies and strengthen its autonomous controllability, such as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and controllable supply chain strategy, create a dual circulation supply chain mode,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and agility,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robustness,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innovate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 and optimize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cology.

Key words: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risk mitigation; autonomous and controllable; strategies and paths

(责任编辑:李 萌)

猜你喜欢

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供应链助力直企打造非核心竞争力
隆力奇供应链全面加速
从农业供应链中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