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层理论在河漫滩地层盾构施工控制地面沉降中的应用
2021-11-04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135
任 帅(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盾构法因其施工过程中不影响地面交通,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且对地面建(构)筑物影响小而在地铁隧道的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盾构施工过程中穿越重要建筑物或者穿过一些特殊地层时,不可避免的地表沉降会产生一些质量或者安全隐患[1]。
盾构施工地面沉降的主要成因有两方面。一是施工期间的地面沉降,二是受扰动土体的工后地面沉降。施工期间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土体损失、正面附加推力、盾壳摩擦力和纠偏等。国内学者对施工期间产生的沉降研究较多;事实上,受扰动的工后地面沉降为长期、缓慢的沉降过程,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甚少。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盾构隧道处于软弱、高含水的土层中时,工后地面沉降会相当显著。国外学者 Shirlaw 在大量隧道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工后地面沉降可占总沉降量的 30%~90%。若对工后地面沉降不引起足够重视,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岩土工程问题。
山西省太原市地铁 2 号线化章街站-通达街站-康宁街站区间单线全长 2 264 m,覆土厚度 10~17 m,地貌单元属汾河漫滩平原区,距离汾河约 2.5 km,潜水埋深 1.2~4.5 m。区间穿越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黏质粉土、粉细砂、中砂。两区间均分布有饱和粉细砂土层,化-通区间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通-康区间液化等级为“中等-严重”。液化土层在区间内分布与隧道位置关系如图 1、图 2 所示。区间隧道均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施工,管片外径为 6.2 m,管片环宽 1.2 m,管片厚度为 0.35 m。
图1 化章街站-通达街站区间液化土分布纵断面图
图2 通达街站-康宁街站区间液化土分布纵断面图
针对太原市地铁 2 号线 202 标段区间隧道存在液化土层的问题而言,盾构施工后受扰动的土体工后地面沉降较大。本文一方面通过对盾构推进过程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范围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则利用岩层力学的关键层理论对太原市地铁202 标区间(化章街站-通达街站-康宁街站)隧道工后的地面沉降问题进行初步理论研究,以达到指导后期施工的目标。
1 研究方法
化章街站-通达街站-康宁街站区间隧道穿过的地层为粉细砂、黏质粉土、粉质黏土,由于土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使得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准确预测和预防变得非常困难。通过对盾构施工过程粉细砂层地层孔隙水压力的监测,得出盾构施工对孔隙水压力扰动的范围,进而对盾构注浆范围提供指导作用。
通过注浆,对隧道上方土体进行加固,改变土体的力学性质,可将被加固土体看作一个“板”的结构,使用关键层理论对隧道上方地表沉降进行研究[1]。
由于岩体中的岩石均是分层的,所起作用不同,其分层特性也各有差异。一些较硬的、厚度较大的岩层起到“骨架”作用,承载主体的重量,并在岩层控制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将把其称作关键层[2]。正是由于这种控制作用,所以在其上部的全部或者局部岩层的下沉变形是彼此一致的,上部岩层也会随着关键层的破断而产生整体移动[3]。
研究表明,隧道拱顶上方土体变形过大对地表沉降影响最大[4],因此,可以将隧道拱顶的黏质粉土层作为控制层。利用注浆法对黏质粉土层进行加固,使之达到一定强度,形成 “弹性薄板”,作为控制沉降的“关键层”。
2 粉细砂地层中盾构施工孔隙水压力原位监测
2.1 孔隙水压力原位监测布点方案
本次原位监测布点选取了化-通区间右线隧道的 4 个监测断面,即 YDK 8 + 850、+ 860、+ 870 和 + 880。选取了通-康区间双线隧道的 2 个监测断面,YDK 9 +195 和 +205。在右线隧道拱顶上方埋设 3 个孔隙水压力计,隧道右侧 1 m 埋设 4 个孔隙水压力计,对应隧道下部、中部、顶部和上部各一个。在左右线隧道拱顶上方各埋设 3 个孔隙水压力计,左线隧道左侧 1 m,右线隧道右侧 1 m,左右线隧道中间各埋设 4 个孔隙水压力计,对应隧道下部、中部、顶部和上部各一个。
2.2 现场数据采集
试验仪器于 2018 年 3 月 26 日埋设完毕,振弦传感器初始值连续 3 d 读数差 < 2 kPa 即开始化-通区间数据采集,采用 32 通道无线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此时,化-通左线已贯通,化-通右线掘进至 780 环,开挖面里程 YDK 8 +750,测试区最近断面 K 1(YDK 8 + 850)位于盾构切口 103 m 处。监测至 2018 年 4 月 16 日结束,此时盾构已顺利接收,贯通里程为 YDK 8 + 936,离开监测区 K 4 断面(YDK 8 + 880)约 56 m。测试大约 20 d 后,采集到盾构通过监测区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数值。
通-康区间于 2018 年 4 月 10 日开始数据采集,采用 32通道无线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此时通-康区间左右线均未始发,始发里程 YDK 9 + 168,盾构切口距测试区最近断面K 5(YDK 9 + 195)约 27 m。监测至 2018 年 6 月 1 日结束,此时左线掘进至 425 环,开挖面里程 YDK 9 + 680,离开监测区 K 6 断面(YDK 9 + 205)约 475 m,右线掘进至 42 环,开挖面里程 YDK 9 + 219,离开监测区 K 6 断面(YDK 9 + 205)约 14 m。测试大约 50 d 后,采集到盾构通过监测区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数值。
2.3 孔隙水压力原位监测数据分析
(1)隧道纵向监测点孔隙水压测试分析。隧道纵向监测点沿掘进方向依次为 K 1(K 1')、K2(K2')、K 3(K 3')、K 4(K 4')(对应里程 YDK 8 + 850、YDK 8 +860、YDK 8 + 870、YDK 8 + 880)。K 1 ~ K 4 位于隧道拱顶上方,每个测控均设 A、B、C 3 个测点,A 点距隧道开挖轮廓顶部 1.0 m,B 点位于A点正上方 1.5 m,C 点位于 B点正上方 2.0 m。K 1' ~ K 4'位于隧道侧向,每个测控均设 A、B、C、D 4 个测点,B 点与隧道中心线高度一致,A点位于 B 点下方 4.1 m,C 点位于 B 点上方 2.05 m,D 点位于 C 点上方 2.05 m。图 3 为 K 1 断面孔隙水压变化曲线。
由图 7 可知,K 1 断面空隙水压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变化比较大。其变化过程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切口到达监测断面前的过程,第二阶段为盾构到达监测断面到盾尾离开断面过程,第三阶段为盾尾离开监测断面的过程。
图7 K 1 断面孔隙水压变化曲线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变化均比较平缓。第二阶段时,当盾构到达监测断面时孔隙水压力变化速率增大很快,孔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盾尾离开 K 1 监测断面时,K 1 A 测点 138.07 KPa、K 1 B 测点 109.93 KPa、K 1 C 测点 71.46 KPa、分别为切口到达时孔压值的 2.05、1.51、1.72 倍。
整个过程中,随着距离隧道开挖轮廓由近及远的 A、B、C 3 点的孔隙水压力始终有 A>B>C。盾构离开 K 1 阶段产生的孔隙水压如下。K 1 A 测点为 68.46 KPa、K 1 B 测点为 57.61 KPa、K 1 C 测点 36.76 KPa。
分析盾构通过 K 2、K 3、K 4 断面时空隙水压力的变化曲线,可知其趋势与通过 K 1 时趋势相同。
(2) 隧道横向监测点孔隙水压测试分析。重点测试断面K 5(YDK 9 + 195),横断面单侧有 5 个监测孔位,共埋深5 组孔隙水压力计。图 4 所示为 K 5 断面隧道侧向孔压同一高度、同一时间变化曲线。
图4 左线推进 K 5 断面横向测点孔压变化时程曲线
左线推进隧道横向侧向测点 K 5-1 D、K 5-2 A、K 5-3 D、K 5-4 A、K 5-5 D 孔压变化曲线显示,盾构切口临近时,K 5-1 D、K 5-3 D、K 5-5 D 孔压较原来有所增长,分别为 10.42 KPa、14.83 KPa、15.46 KPa,K 5-4 A 因距离远,埋深浅孔隙水压几乎未受到影响,孔压为 3.74 KPa,位于正上方的 K 5-2 A 孔隙水压受影响最大,为 45.3 KPa。
3 “弹性薄板”力学分析
加固后的黏质粉土层形成的“弹性薄板”在未破断前可被视为连续介质。利用板的边界条件,可以推导出“板”弯曲的挠度方程,进而可以推导出版的相关力学性质[5]。
薄板弯曲的基本方程精确解必须同时满足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才行。薄板弯曲时的边界条件一般可分为直线边缘和曲线边缘两类。本文把加固后土体形成的“薄板”的边界条件简化为直线边缘的边界问题。直线边缘的边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简支边界。简支边上的挠度ω和弯矩M为 0,可用式(2)表示。
加固土体“薄板”结构由于沿隧道长度方向已开挖扰动,其边界条件可假设为简支边界。沿隧道宽度方向可以看作未扰动,其边界条件可假设为固支边界。故可以将薄板简化为“两边固支两边简支”的力学模型。
由于弹性薄板小挠度弯曲问题属于线性弹性问题,由以上可知板的基本微分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其解是可以线性叠加的。
本文建立的两边固支两边简支模型的挠度求解采用铁木辛柯提出的叠加法进行计算。
4 结 语
(1)液化土地层中盾构施工,盾构前方和侧面孔隙水压力整体均升高,形成超压区。超压影响范围为盾构直径的1.5 ~ 2 倍,在盾构机的前后方对土体的扰动最大。
(2)孔隙水压力变化分为 3 个阶段,通过监测断面前和盾尾通过监测断面后变化都比较平稳,盾尾通过监测断面时孔隙水压力达到最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3)注浆后加固土体形成的板结构在板的中间位置挠度最大,也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后续施工中注浆过程要特别注意隧道拱顶上方注浆质量,保证板的刚度符合要求。
(4)后续施工中根据被加固黏质粉土层上方应力q以及挠度临界值可确定“弹性薄板”的刚度要求,进而可以指导后期注浆量以及选择合适类型的浆液,可有效地控制工后地表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