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11-04王霞张文忠
王霞 张文忠
近年来,脑卒中凭着仅次于癌症的高病死率威胁着人类健康。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脑组织缺血、出血性伤害,也是当今社会致残的重要原因[1]。脑卒中的“三高”特点也很突出: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当今社会,脑卒中的患病率不断增加,且有低龄化发病趋势[2]。经研究调查发现,在40~74 岁的人群中,首次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平均每年增长8.3%[3]。脑卒中已逐步成为危害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的重要疾病,目前已经非常关注脑卒中后肢体活动受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吞咽、言语及认知功能障碍[4]。数据表明,尽管患者病情能得到稳定控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会遗留某些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大多有平衡功能障碍及跌倒的风险,随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生活带来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家庭也是一种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实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并提高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恢复随意自主的运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2019 年期间就诊的18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病程7 周,患者均通过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确诊,确定为脑卒中,意识清楚,无痴呆,能配合治疗及评估。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3 例。实验组,男53 例,女40 例;年龄30~75 岁,平均年龄(53.5±7.9)岁;脑梗死患者58 例,脑出血患者35 例。对照组,男61 例,女32 例;年龄33~73 岁,平均年龄(54.2±7.2)岁;脑梗死患者50 例,脑出血患者4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药物治疗、防治并发症等治疗措施。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确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的第6 天,开始辅助康复训练,强化健康教育。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训练内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活动结束后由同一医生进行评估。具体由专业医护人员做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不应过分追求速度。康复训练过程中时刻关注患者的状况,及时调整训练强度,保证患者全程可耐受。此外,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率、血压进行全程监测,如实记录,若出现异常不适要停止锻炼并做相关检查。先后采取以下康复训练方法。①肢体功能训练;②坐位平衡训练;③口面部功能训练;④站立和坐下训练;⑤站立平衡训练;⑥步态纠正及行走运动能力训练。以上6 项训练1~2 次/d 为宜,30~60 min/次,循序渐进,以无明显疲劳感为益;⑦中医针灸治疗。患者卧位,每天上午进行30 min 的选穴针刺,以4 周为1 个治疗疗程;⑧注重心理和饮食营养管理。以访谈式情景的方式与患者交流,实施心理疏导。选择肠内营养支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动能恢复;⑨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选择低频率肌肉刺激的训练方案,患者首次训练前需要进行电流强度耐受的测试。将电极贴在选取肌肉的肌腹,告知患者相关感受,通过调整脉冲幅度和脉冲持续时间来实现,刺激频率在12~15 Hz 较为合适,30 min/次,5 次/周,持续3~5 周;⑩制订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家属协助训练。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以利用瑜伽等日常活动能力的训练,使其得到出院后的连续康复锻炼。开展每月1 次电话随访或上门访视服务,动态调整患者训练方法和用药情况。有条件时建立微信群,定时发布卒中康复健康管理有关内容。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 指数及FMA 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标准[5]评定患者的活动能力,采用FMA 评分法[6]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FMA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64.8±18.7) 分、FMA 评分(56.9±19.5)分高于对照组的(45.9±19.7)、(41.3±1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 指数及FMA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 指数及FMA 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脑内神经系统网络联系复杂,脑卒中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重组,治疗时正确的刺激输入有助于正确连接方式的形成[7]。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作者发现,临床一致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 内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兴奋病变大脑,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促进肢体主动运动,达到恢复训练的目的[8]。此外,合理有效的运动还可以提高机体的血液循环,防止上下肢甚至全身的肌肉萎缩。痉挛性瘫痪是由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受损,平衡协调的神经信号被破坏而导致。通过运动和按摩能够放松痉挛紧张的肌肉,同时达到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目的。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是一种被动的刺激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重组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通过整体的康复训练,以健侧肢体的训练带动患侧的恢复[9]。通过运动再学习方法,进行肢体功能、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步行、针刺推拿、低频率肌肉刺激治疗及日常生活运动的结合,促进了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对皮质功能区进行重组,刺激中枢神经,恢复传导通路,建立起由中枢控制的肢体运动模式。研究表明,经过FES 训练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是大脑相应区域的功能重组,脑的可塑性变化增强的结果[10]。有学者发现参加适量运动和瑜伽锻炼对精神的健康有益处,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瑜伽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可行的、可接受的脑卒中后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以解决卒中后相关活动受限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问题[11,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FMA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64.8±18.7)分、FMA 评分(56.9±19.5)分高于对照组的(45.9±19.7)、(41.3±1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偏瘫侧的功能障碍,这是药物不可替代的。此外,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家庭健康指导,将往常在医院才能完成的康复转移到生活中去,可缩短恢复周期,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皮质功能区进行重组,恢复传导通路,对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