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 年中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2021-11-04李文锦
李文锦
大肠杆菌寄生于哺乳动物肠道中,多数为正常菌群,有益于宿主的代谢、免疫和营养等,少数为致病性菌株可引起肠道疾病,如腹泻、痢疾等以及肠外感染如尿路感染、脑膜炎等[1]。根据其所含的毒力基因不同或作用的毒性机制差异将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分为以下五类[2]:肠集聚黏附型大肠埃希菌(EAEC),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导致大龄儿童或成人出现菌痢样腹泻,因此也被称为志贺样大肠埃希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儿童和成人均易感,易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多发于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主要血清型为O157:H7;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可导致婴幼儿和五岁以下儿童腹泻[3-5]。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细菌性感染中极为常见,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时可导致人死亡。为了解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导致的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利用GBD2019 的数据,分析1990~2019 年中国致病型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GBD2019(http://ghdx.healthdata.org/geography/china)。GBD是迄今为止评估全球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负担的最全面和系统的工作,GBD2019采用了基于贝叶斯的偏回归DisMod-MR2.1模型对1990~2019年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369 种疾病和伤害以及87 种行为、环境、职业和代谢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汇总,具体方法见文献[6]。本研究中采用 ICD-10 的国际标准对腹泻进行分类,编码范围是A00-A00.9,A02-A02.0,A02.8-A07,A07.2-A07.4,A08-A08.8,A09,K52.1,Z22.1,Z23.0。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年龄(<5,5~,15~,50~,>70),性别进行分组,分析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1.2 统计学处理 使用 Excel 2016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 R3.6.1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作图。采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研发的Joinpoint 模型计算1990~2019 年中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及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该方法利用蒙特卡洛置换检验(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判断分段点的个数,位置以及相应的P值[7],本研究中模型参数设置最多有6 个分段点,P<0.05 代表分段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990~2019 年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1990~2019 年,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标化死亡率和粗死亡率一直呈现迅速下降趋势,这反映出我国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2006 年后粗死亡率下降速度减慢并于2010 年趋于平缓,2008 年后标化死亡率下降速度减慢并于2012 年趋于平缓。见图1。
图1 1990~2019 年中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变化趋势
2.2 1990~2019 年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的Jonpoint 结果 1990~2019 年男性粗死亡率AAPC 为-13.0[95%CI(-13.5,-12.5),P<0.05],女性粗死亡率AAPC 为-13.9[95%CI(-14.7,-13.1),P<0.05],男性标化死亡率AAPC 为-11.6[95%CI(-12.0,-11.2),P<0.05],女性标化死亡率AAPC 为-12.7[95%CI(-13.4,-12.0),P<0.05],均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1990~2019 年中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死亡率的Jonpoint 结果
2.3 1990~2019 年我国分年龄、性别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死亡人数构成 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人数构成中<5 岁年龄组占比最大,然后是>70 年龄组,15~年龄组和5~年龄组,50~岁年龄组占比最小。在年龄上,<5 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构成呈下降趋势,而5~年龄组,15~年龄组,50~年龄组和>70 年龄组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在性别上,男性死亡人数构成为上升趋势,女性死亡人数构成为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1990~2019 年分年龄、性别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死亡人数构成(%)
3 讨论
目前,细菌感染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致病性大肠杆菌又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细菌之一[8],这使得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和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儿童和成人中引起的腹泻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这与<5 岁儿童的死亡率关系密切[9]。在临床检测中,<5 岁腹泻患者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率较高,说明这是导致儿童腹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与本文分析结果一致[10]。80 年代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中,ETEC 占比重最多,其次是EPEC[11,12],目前我国情况已发生改变,主要以EPEC占比重最多,其次为ETEC[13]。根据对多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粪便污染导致的水源传播和人群亲密接触传播,因此相关部门要严格加强对食品和水源的管理,个人尤其是免疫力较弱者和外出旅游者更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14]。
随着现在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其对<5 岁年龄组人群的死亡率影响较高,其次是>70 岁年龄组人群,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年龄组的人群免疫力较弱,因此需加强<5 岁和>70 岁年龄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以降低其死亡率。坚持积极开展防治措施,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这对预警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的暴发,预防及治疗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