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罗非班用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1-11-04马金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8期
关键词:罗非班阿替普溶栓

马金芳

脑梗死是一种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进而发生堵塞,最终引发脑梗死。据统计,脑梗死是我国死亡率、残疾率最高的疾病。临床中,通过溶栓治疗,可以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快速改善,缓解患者的病情,有效治疗脑梗死[1]。临床中,脑梗死患者一般会通过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但是,其治疗效果只在短时间内比较显著,大约有15%的患者在溶栓之后,会再次发生闭塞脑梗死,还有70%的患者会在一天后复发脑梗死,预后效果极差。所以,在静脉溶栓治疗之后,仍然不可松懈,通过有效的抗栓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替罗非班是一种抵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临床中,主要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作者以本院于2020 年1~12 月收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的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展开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20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5~67 岁,平均年龄为(61.62±6.32)岁,男19 例,女11 例,发病时间2.0~5.0 h,平均发病时间为(3.66±0.56)h,对照组患者的年龄56~69 岁,平均年龄(61.79±6.28)岁,男17 例,女13 例,发病时间2.8~5.5 h,平均发病时间为(3.82±0.57)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于同意书上签字,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确诊为脑梗死;②在同意书上签字患者;③神经功能缺损。排除标准:①用药禁忌证患者;②存在出血以及活动性出血的患者;③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外伤以及脑卒中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剂量为0.9 mg/kg,不可超过90 mg,于静脉推注总剂量的十分之一,余下的剂量需要在60 min 内,通过静脉滴注。替罗非班:以5 μg/kg的速度进行静脉推注,持续3 min,然后以0.075 μg/kg·min 的速度进行静脉泵入24 h,泵入结束之后,两组患者通过CT 检查颅脑,查看是否发生出血情况,然后服用阿司匹林,0.15 g/次,1 次/d,然后给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氧化、降脂以及康复锻炼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的指标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非典型颅内出血、颅外出血)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NIHSS 评分:分值区间为0~42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神经功能评分改善≥90%;有效:神经功能评分改善区间为45%~89%;无效:神经功能评分改善<4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3/30)与对照组的16.7%(5/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1 周的患者NIHSS 评分分别为(4.19±0.74)、(3.20±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9.63±3.04)、(8.13±2.4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中,一般会通过静脉溶栓治疗,但是,在治疗之后,通过MRI 复查,发现已经疏通的血管再次发生堵塞,或者在分水岭区域发生点状梗死等情况,且存在对应的临床表现,临床中,将此情况称为溶栓后血管再闭塞[3]。临床中,阿替普酶是第三代具有较强选择性和亲和力的溶栓药物[4]。阿替普酶溶栓,从药理学角度来分析,会使纤溶酶原得到激活,进而将其转换为纤溶酶,再将其与赖氨酸残基、纤维蛋白结合在一起,其中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可以溶解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V 和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血小板聚集情况得到改善,而血栓溶解,局部出现高凝状态,溶解的血栓容易在分水岭区域的动脉处形成微栓子,导致堵塞远端的血管[5]。

替罗非班能够和血小板表面的Ⅱb/Ⅲa 受体特异性结合,其和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受到阻断,血小板聚集受到阻滞,进一步的抵抗形成血栓,其临床效果优良,具有可逆性[6]。替罗非班可以对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情况起到明显的抵抗作用,抵抗再次形成血栓,缺血区域再次被灌注,并且临床中应用剂量越多,则可以产生越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将替罗非班广泛用于心脏缺血的预防以及治疗[7]。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是非肽类药物,非肽类和肽类不容易发生免疫反应,具有重复使用性。而非肽类药物可以在不使补体系统激活的条件下,和受体发生可逆性集合,进而产生强烈的拮抗作用[8]。替罗非班的半衰期大约为1.6 h,在停药4 h 之后,替罗非班的出血延长作用可以得到完全纠正,直接从最终通路,将血小板聚集情况进行阻滞,不会对血小板的释放以及黏附产生影响,所以,替罗非班应用后,并发症发生率不会有较高,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更低[9]。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3/30)与对照组的16.7%(5/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1 周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19±0.74)、(3.20±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9.63±3.04)、(8.13±2.4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替罗非班的应用,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这也表明替罗非班的血小板聚集的抵抗作用腔,血管再闭塞概率低,进一步保证梗死区的血液供应,保护脑组织不被损伤,有助于神经功能快速恢复。由闫浩林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 和治疗1 周后的NIHSS 评分和本次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说明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具有极强的血小板聚集抵抗作用,具有可逆性以及高度选择性,可以使血栓的形成概率大大降低,脑梗死患者通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再次闭塞脑梗死,通过替罗非班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得到安全的疗效以及优良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罗非班阿替普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