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北书刻艺术风格
2021-11-04邹权
邹权
(望奎县满族博物馆,黑龙江 绥化 152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老的书刻在二十世纪末已作为东南亚各国最现代的一种艺术样式,为众多爱好者带来了张扬个性和创造的自由。书刻在中国书法史上包含有甲骨文的契刻、金文字的镌刻,碑、铭、摩崖、竹木等各种材质上的雕、琢、切、磋的真、草、隶、篆各书体,书刻在过去曾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一部书刻史就是中华民族一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域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地域差异对地域书风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这就奠定了书法艺术“南帖北碑”的基础。梁启超先生曾指出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造成我国书法南北之别的根源所在。
一、书刻艺术的意境表达与创作取向
书刻艺术创作离不开“刊刻语词”,语词内容直接反应作品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是“境界”说,“境界”由“词”而生。王国维以“意境”取代了“境界”,后将二者等同用之。李泽厚认为“意境”是艺术家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其与稍微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相比更为准确,他还指出“意境”是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叶朗则认为“意境”的内涵更为丰富,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范畴。
书刻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意境。意境是蕴含于自然之中的,是古今中外创造美的艺术家不能回避的课题,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诊释、反思、提炼和浓缩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的主观认识。古往今来,文学家、艺术家对意境的阐释生动而立体,其原因主要是受阐释者所处的审美视角的差异性的影响,而这种差异性又极大地拓展了意境的范围。
二、书刻艺术的审美特点及雕刻技法
书刻艺术语言的运用,目的是服务于作品意境和内涵的,作品中的意境美是属于美学范畴的。创作一件书刻作品,首先要进行“立意”,而“立意”就是审美定位的过程。
(一)以雄浑为审美的趋势
书刻艺术以篆书字法为主,优势在于篆书本身具有远古的气息,这种高古之气给人以“雄浑”的审美感受。这里面提到的“雄”,即为雄强、雄壮、雄健之意。我国北方书刻艺术在刀法上多用平刀直刻法,刀痕淋漓。在着色上,以浓厚沉稳的颜色居多,故北方整体作品趋向于雄浑古拙的审美。目前,北方雄浑的审美特点对于南方书刻审美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以抽象为审美的趋势
书刻艺术发展至今,现己开始摆脱早期简单制作和书法重现的困境,取而代之以抽象为审美的发展走势。为此,创作者必须多多加以实践,旨在将书刻艺术蕴含于书法艺术之中的同时,又要将书刻艺术超越书法艺术之外。西方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引入,为书刻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书刻作品维度空间的拓展、书刻线条的穿插与叠压、偏旁部首借用与位移技巧的综合运行,再加上创作者借用章法的虚实、用刀的主辅、着色的明暗等表现手段,足以来提升书刻艺术的品位,而多种门类艺术的介入,必将把书刻艺术引向抽象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技法趋势
目前,我们从“全国第八届刻字作品展”中获悉,部分作品开始采用以圆刀或者平口刀进行薄削浅刻的刀法。此类作品风格特点是:刊刻语词字数偏少,而且笔画稀疏,并以粗壮的线条充满板面。创作者在创作时,有规律地沿着笔画一侧进行薄削或撮铲,使得作品整体向一个方向运动,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如作品《游子》、《参古》、《大日如来》等。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书刻在刀法运用方面会一改之前深挖陡刻的刀法,取而代之的则是薄削浅刻将是未来书刻刀法趋势,刀法也由之前的清晰用刀变为模糊用刀。书刻艺术创作中“刀味”表现,在书刻技法取向中十分重要。我们之所以谈到“刀笔转换”,是要将书刻艺术技法上升到“阴阳”哲学层面。我们探讨一门艺术,如果只揪住技法不放,显然不足以支撑起一门艺术。若是如此,就成了“下里巴人”的匠人之举。
(四)章法趋势
“虚实”即为作品中“大块留白”的处理,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国书刻艺术正如火如茶地向前发展着,并引起国际书刻界的高度关注,它以自身独有的魅力成为我国艺术百花园里一只瑰丽的奇葩。然而在书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书刻家们的继承和创新的努力下,不断地对这门艺术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工作。目前,就书刻艺术流派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书刻艺术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发展与创新必须始终坚守书法艺术的本体十分重要。书刻艺术强调创作者自书自刻,书刻创作是书法的提升与发展,前提是书刻者必须精通书法,否则便会误入歧途。
书刻艺术不仅仅体现了汉字的象形美感,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古典的哲学思想。因此,只有真正的把书刻各种技法、艺术语言和美学意境完美地相融合,才能使书刻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每一位书刻家和爱好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使书刻这门艺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书刻创作不是简单的、随便的凿刻,创作者始终要把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融入创作。当作者主观精神情感与文字本身客观具有的自然美要素相契合时才能制造出变化万千的艺术美感,以此吸引观者的目光、打动观者的心灵,这正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差别的体现。
三、南方书刻风格特点
南方书刻艺术,集中地体现了南方由古至今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斑斓痕迹。南方书刻艺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以福建、浙江地区为中心主的一批书刻艺术家和爱好者,他们充分利用南方地域、文化优势,以相应的载体材料,通过自己的修养、功力、学养、技法进行着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书刻作品创作,受到东南亚和国内书刻界的瞩目。南方书刻艺术的崛起与发展,对我国书刻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方书刻艺术汲古融今。南方书刻与北方书刻用刀不同,南方部分书刻作品以圆口刀来表现圆润的刀痕趣味,注重书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突出以刀代笔、随性造势的艺术效果。南方书法自古受南方文化的影响,以帖学为主,故南方书刻艺术同样受到南方书法的侵染,并在字法的选用上十分讲究,不仅仅拘泥于引篆入书。近些年,也有部分作者引隶书、楷书、行书字法入书的现象。章法上,南方书刻注重章法摆布,刊刻语词字数偏少,通常只2 至3 字,有的作品甚至1 字,作品虚实效果强烈。部分作品采用圆刀沿字笔画一侧进行撮铲,从而产生强力的透视效果,以表现作品的内部张力和动感,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在用色上,追求沉稳、古朴的调和色较为普遍,这一点上与北方书刻趋同,南方书刻用色应以清新、高雅的对比色比较适宜,以体现江南水乡的文化韵味。
作为南方书刻的代表一一福建书刻艺术,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通过书协多次主办、承办国际、国内、省内的书刻理论研讨会、展览、个展以及培训班和书刻创作基地,部分书刻家屡次在全国性的刻字大展中斩获金奖,福建刻字艺术一度在国内排名处于领先的地位,有的带头人现己成为全国刻字展评委、专家。近年,福建省书法家刻字委员会集中采取办班、观摩、联展的方式,在福建省各级领导的指引下,不断拓展书刻学术氛围,努力增强书刻精品意识,逐渐形成了刀法圆润、用色沉稳、章法开合、肌理鲜明的风格,从而确立了南方地域性书刻风貌。
四、北方书刻风格特点
北方书刻艺术走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二维空间创作到立体式的三维空间创作的过度,北方书刻作品紧紧围绕北方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语言展开,最大化地反映北方人文、地理特色。
北方书刻在选用材料方面,选取带有自然纹路的木材,随形立意。设色方面侧重于深沉厚重的,能够体现出“白山黑水”的色彩。当前,北方书刻刀法多采用大刀平铲、大刀直墩、大刀鳞铲、顺纹挑铲、顺纹起丝等。北方特有的木材资源,是北方书刻作品肌理的源泉,无不呈现出奇妙无穷、变化百态的材料本身的肌理美感。北方书刻家们从木材本身肌理美感出发,寻找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视觉语言的提取和表现上,创造出具有北方特色的书刻肌理来。
作为北方书刻的代表一一黑龙江书刻艺术,其部分作者频频在全国刻字展中获奖,全国排名始终是名列前茅,有的作者现己经成为全国刻字展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全国刻字展评委、专家。黑龙江书刻作品在色彩构成、立意构思、刀法肌理、风格特点,确立了独特的地域性艺术面目,从而形成了厚重、粗犷、雄浑、大气的书刻艺术风格,并且不断力求创新和突破。近年,黑龙江书刻艺术在书协领导的指引下,不断加强精品创作的意识,努力通过大力推出精品,以此扩大黑龙江书刻作品的影响力。黑龙江书协集中采取办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以牡丹江、黑河、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中心的创作基地,形成了刊刻语词围绕龙江地域特色或是民俗语言,木材的选取以陈木或是具有自然纹理的木材,随形刊刻;以体现北方风格的浓厚的色彩为主;采用能够表现龙江人粗犷、直接性格的刀法和肌理;在构成上注重文字的象形性,表现原始的荒原之美和远古气息的五大艺术特色。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如何创作出赋有时代精神的、服务于大众文化生活的书刻艺术精品,是每一个从事书刻艺术研究和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