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必要性

2021-11-03李碧容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必要性传统文化

李碧容

摘要: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学习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可以让孩子熟悉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习俗,了解中国先民的智慧,从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真实生命体验,得到自然的润泽,去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生长力量,进而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课程;传统文化;必要性

时代的变迁,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当下这个充满变化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先人的智慧,在“洋文化”盛行的当下,认可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宝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但仍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我们的孩子们认真学习和传承。所以,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学习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孩子获得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这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是古代民众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方面。节气将时间的流转与气候、物候的变化相关联,因而具有鲜明的时季转换的提示意义,这是公历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上,二十四节气伴随着王朝历法的颁布成为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进行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甚至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表现出了植物、动物和天气的变化,是大自然的节奏。我们的祖先通过它与天地日月,与山,与水,与风云雨雪对话,从而形成生活的节奏。其中的节气习俗和故事及传说等,是对与大地紧密连接、人和天地和谐共处的农耕时代的回望;节气农谚是对节气的注释,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的外在标识。沉淀在生活深处的习俗和智慧,能蓬勃我们的血脉,坚硬我们的骨骼,昂扬我们的气节,能让孩子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历史有更深的认知,能更好地审视自己,更自信地融入多元的世界。

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十四节气揭示了万物生长的基本时序规律,“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撒下地”。农业生产最讲究不误农时,要求要准确把握播、耘、收、藏的时机。二十四节气就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长期以来,广大智慧的劳动群众在无数次的辛苦劳作后,自发地总结形成了符合本地特点的节气文化,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节气谚语,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儿童是天生的动物学爱好者、植物学观察者、天象物候的好奇者,然而,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无比脆弱。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乡村景观的改变、虚拟技术的革新,人们对身边自然变化的感知变得迟钝,变得熟视无睹,很多孩子因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命成长需要实现天地人事的融通,传统节气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和谐友善等,是宝贵的精神財富。

引导孩子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必须在大自然这个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教会孩子们思考,去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所以,我们亟待让孩子们回归自然。

三、让孩子了解传统生活和传统智慧

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生产,亦深系生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很多习俗都和节气有关,比如“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等。不少节气谚语都是对生活的指导,从穿衣到饮食,再到娱乐休闲,无不涉及。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等。它告诉人们,要踩着自然的节点,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生活。

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强调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经验也是培养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知识也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习得的。经验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教育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就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尊重时间、尊重生命规律的大自然观。它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天文、地理、农业、动植物、物理、数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一系列复杂交叉的科学研究方法,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价值,是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发扬、深入挖掘的一门中国课程。

四、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能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以固有的节拍操控着四时。它承载着稻香谷黄,引导着蛙鸣蝉唱;它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着蜜甜酒香;它浸润着淳朴农人的丰收之梦,润泽着知性文人的跳跃诗行。节气里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节气里悠远轻快喜庆淡薄,四季交替炎凉对接,世间更迭,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节气里有百姓的烟火,有雁南飞春红秋黄的规律。

每个节气有每个节气的色彩,每个节气有每个节气的音律。追寻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在节气的智慧里,听一听雪花飘落的声响,看明月松间朗照,听清泉石上流淌,在自在飞花、无边丝雨里感受每一个朴素日子的优雅和美好,享受一场生命的盛宴。

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让孩子熟悉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习俗,了解中国先民的智慧,从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真实生命体验,得到自然的润泽,去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生长力量,进而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愿我们在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中,拥有更饱满的喜悦,和美安然!

参考文献:

[1] 饶日桥.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困境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8(07).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必要性传统文化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