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史怀古”,除了“借古讽今”之外

2021-11-03袁海锋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41期
关键词:怀古相似性家国

袁海锋

作为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咏史怀古”是诗人创作的重要维度。在这一类型诗词的阅读中,“咏史怀古”的题材属性与“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往往捆绑在一起。不得不承认,“借古讽今”的意图是咏史怀古诗的重要文学使命。在知悉“借古讽今”的文学意图之外,深入地分析其运作机制,细分表现类型,是极为必要的。而且,在此之外,咏史怀古诗也还存在着其他的意图可能。

“借古讽今”中的“古”一乃古物遗迹,如古代战场、关隘、城池、墓冢、祠庙等,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两首元散曲皆是此类。二乃古人事迹,比如家国战事、个人遭际等,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是属此类。事实上,所谓“借古”,很难将人事与物迹分割。毕竟,物迹因为人的存在、参与才能产生意义,而人事又必须存身于相应物迹构成的自然空间。

相对于“古”而言,“讽今”之“今”的变化的圈层更为多元。“今”的具体指向分为:个人遭际、家国时局等。明确这些古今内容之后,由具体的“借”与“讽”,古今才能产生联系,而二者的另一前提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今人所遇之于前人世事的相似性,包括宏观层面的家国命运异同,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微观层面的个人遭际的相似,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种相似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前人之事与今日之事类似;前人之言对今日之人富有激发;前事中的事象被诗人重新寄寓个人化的感受。在微观的个人遭际层面,这种古之物事与今之作者的相似性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境遇的同向相似,跨越时间的相遇催生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并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婉转情绪,如李商隐与庄周都执迷于某种东西而无法超脱;另一种是异向相似,二者的宏观境遇相似,比如都胸怀抱负,求取功名,但微观境遇却天壤之别,并借这种差异抒写心中委曲,比如《登幽州台歌》中古之燕昭王求贤与今之陈子昂不遇的鲜明对比。在宏观的家国时局方面,诗人的处理也类似:一种是境况的同向相似,前世时局动荡,以此映射现实,希望统治者能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另一种也是异向相似,作者抒写古代盛时王朝,与当今衰败的朝局形成对比,以此激励统治者幡然醒悟。

咏史怀古诗的另外的写作意图则是跳出狭隘的今古参照,文学情绪不再止于一人一世一国一朝,而是跳脱出去,表达更为宏大的东西。一是看兴亡交替,抒写站在历史之外的达观,但这种情绪往往容易陷入某种程度的虚无,比如《山坡羊·骊山怀古》。作者从骊山看去,当年奢侈的阿房宫早成为焦土,由秦往前,列国周齐;由秦往后,汉楚唐元。覆辙不必,输赢之间,都化为烟尘,作者历史虚无主义的气息弥漫。二是将对家国兴亡交替的关注点从虚无的“大历史”转移到集体的人之上,继而抒发一种浓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张养浩选取曲牌相同,怀古的素材相类,但《山坡羊·潼关怀古》却开拓出了别样的文学空间、情感領域。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山坡羊·潼关怀古》明显更为落地,更有浓浓的人文温度;《山坡羊·骊山怀古》则更跳脱,更有思辨历史哲学气息,但一定要小心其中隐藏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如果需要,也可多个方法相结合。但是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它的要领永远都是把道理解说清楚。

猜你喜欢

怀古相似性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谁咬得更厉害
裴怀古的“诚”字诀
裴怀古的“诚”字诀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