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策略探究

2021-11-03李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

李琳

摘要:学习型家庭创建是家庭传递优势资源的重要方式。以48名城中村小学生为跟踪研究对象,从学生小学入学始,通过在家校共育下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发现:三分之二的家长能够采取陪伴式的学习型家庭策略,随着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他们获得了内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高度自律与自主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逐步平和淡定的心态,这体现了家庭内部的文化氛围被激活及传递的效果;而另外三分之一的家长则由于自身的学历、工作性质等客观情况不能做到全程亲子陪伴,凸显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策略具有相对较少的工具性色彩,在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他们性格、品质的形成,这引发教育者在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对回归教育最朴实目标的思考。

关键词:学习型家庭;创建策略;家校共育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实现家庭延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载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家校共育使得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成为必然。在创建的过程中,岗厦小学通过专业的策略引领,带领家长共同向孩子传递知识、思想与行为习惯。这一过程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小学关键阶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习观念、习惯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主动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进而更好地与孩子互动,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80后”)通过学习和陪伴,逐步认识到教育儿童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的责任,甚至认识到家庭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来引导儿童各项技能的发展。恰恰是在这样的责任观与对自身角色日渐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在班级积分制和学习小组等具体措施实施后,家长们采取了一系列陪伴协作式培养的策略,走上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道路。

自入学以来,在前辈的指导下,本班有幸成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一个试点,结合班级的特色,积极践行学校及课题组的各个创建策略。经过两年的坚持和家校的共同努力,家长和孩子们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班级三分之二的家长重视子女教育且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规律可循的日常生活、和谐共长的亲子交流和主动有序的家校沟通等实践活动来提升子女的各项能力;随着子女的学习和内化,他们获得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以及自律与自主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另外三分之一的家长则由于自身的学历、工作性质等客观情况不能做到亲子陪伴,但也能够跟随班级的学习小组完成相关的日常家庭作业以及完成相对应的家务和户外体育锻炼。同时,这类家庭的特殊性在于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安排相对单一,这与父母自身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等文化资本相关。

具体构建策略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律可循的日常生活

在调查创建学习型家庭策略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学习和兴趣班占据了被访个案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而这些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家长的参与、组织和安排。尤其是在多个个案的早期阶段,家长发挥了更大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在谈及子女的早期发展时,“学习兴趣”是这些家庭最常涉及的一个词语。家长们普遍认为,在早期对儿童进行引导和培养,有助于儿童自身各项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今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各种音视频、课外书、兴趣班等文化资源是这些家长用来激发子女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王天悦同学的妈妈只是中专学历,在和女儿的陪伴式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报名参加大专自学考试,和女儿共进步。母女俩相互鼓励,不断认识到学习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认识到做什么都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并坚定了信念。

同时,参加舞蹈、乐器、美术、朗诵等各类兴趣班也成为家长引导子女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家长会结合自身、周围同事或朋友的经验,以及子女个人的意愿和爱好来选择兴趣班。刘子涵同学的妈妈在选择兴趣班方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刚开始,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偏好,妈妈便对周边的兴趣班进行一一考察,综合上课环境、教学特点和其他家长的经验感受,筛选出了美术班、书法班、朗诵班,并带着孩子进行试课。在试听课过程中,孩子在美术方面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天赋和兴趣,同时也比较喜欢书法和语言表演。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刘子涵同学抱着极大的兴趣参加了三个兴趣班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准备持续到初中。

参加兴趣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投资,已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普遍的教育趋势,构成子女不输在起跑线的资本。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一定的功利意愿和期望,如“多一项兴趣多一项特长,不论今后在学习还是工作当中总是好的”,这是大部分家长所持有的期望之一。此外,参加兴趣班学习对于这些家长的意义还在于,课外兴趣的培养与坚持,一方面,可以锻炼子女的心性,提升子女的综合素养和气质,利于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参加兴趣班也是一项耗费时间、体力和精力的事情,需要非常专注、耐心,并且贵在坚持,这有利于培养子女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除兴趣班之外,检查、辅导作业和制订学习计划也成为家长的一项常规活动。笔者发现,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学1~3年级阶段都能够较为严格地监督他们完成作业。他们在严格监督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对孩子进行答疑解惑,给予解题思路或者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部分家长甚至为孩子制订专门的学习计划。例如,刘晨熙同学是个有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但是学业成绩保持良好,这得益于他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每天都严格监督他按时完成作业,帮助他认真检查作业,指出他作业中的错误并给予解答。同时,这位爸爸还会帮助孩子把每天的错题记录在错题集中,里面详细记录了错题的类型以及多种解法。此外,在小学1~3年级期间,爸爸還会帮助孩子制订每天及每个假期的学习计划,如每天早读的内容、每个假期应该专攻哪个学科和做哪些习题等。这些措施帮助孩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其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孩子的日常生活并非完全由自己支配,他们的父母努力参与其中,试图成为他们学业发展和兴趣发展的领路人,不仅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他们在兴趣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和谐共长的亲子互动

家庭中亲子之间持续性的沟通可以在知识和见识上促进孩子的发展。通过春晖家长会的学习,家长能够主动与孩子谈话,耐心和孩子讲道理,鼓励孩子与成年人展开平等性的对话。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以理服人。同时,孩子不断输出学校学习的内容,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深化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班主任发现,培养阅读习惯使得学习型家庭有了灵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人都拿着一本书,专心致志地浸润在阅读的世界之中,何等温馨!孔一诺同学的爸爸是自由职业者,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他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在本校,一家人经常“全家总动员”,去书城集体阅读。很多时候,家长们经常会围绕子女的学校生活、社会事件或课外知识等内容与子女展开沟通交流,有意或无意地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沈泽烯同学家有三兄妹,都在我们学校就读,他的父亲虽然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但一有时间就会和孩子们聊天,聊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都喜欢读历史方面的著作,有时候也会阅读同一本书。父亲会就其中的某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一些观点,也鼓励三个孩子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持续的沟通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历史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庄梓婷同学的家庭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孩子入学后,妈妈就积极成为班级家委会成员之一。同时,为了职称考试,她需要再次学习英语,于是,她们整个家庭形成了学习英语的氛围,会一起背单词、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或检测彼此的记忆能力,在相互学习的氛围和持续的交流中,孩子的英语水平大大提升。

上述两个案例反映了家长们试图通过与子女的对话和交流来提升子女的能力,但同时也表明:亲子间持续的沟通得以展开以及取得较好的成效,与家长自身主动的沟通意识、不断进步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亲子间持续的沟通还会传递家长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本文的家长们普遍向子女们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希望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如果在努力之下水到渠成、发展得更远,那自然更好,但决不强求。这种观念端正了子女们的学习心态,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

三、主动有序的家校沟通

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家长和教师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形式的互动。有研究表明,当家长与教师或其他家长之间形成闭合关系时,不仅可以传递和分享有效的教育信息,还可以在彼此的互动中形成一种义务和规范,由此形成的期望、监督等有利于直接促进孩子的行为和学业发展。相较而言,我们班的家长们往往会更有能力且更加自信地参与子女的学校生活,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在调查中发现,家长们基本上比较尊重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权威性,会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完成子女的教育行动,比如能按时参加家长会(截止到目前,学校或班级的家长会无一人缺席)。

家长通过与教师积极沟通,不仅获得了孩子更多的在校信息,同时也使子女在学校更受教师的关注。积极的家校沟通分为两类,课题组明确了两类的分工:前一类包括亲子交流、检查或辅导功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等直接与孩子联系的行为;后一类包括参加家长会、主动联系老师、参加学校志愿活动等间接与孩子联系的行为。例如,在2020年这一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段里,父母有更多时间在家陪伴孩子读书、玩游戏,可以直接刺激儿童的认知发展,并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习和阅读技能。学校开展了線上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学生在家阅读、做游戏、做家务、开展室内运动等,使得学习型家庭的构建策略更加丰满。杨瑾轩同学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且具有多动行为的孩子,妈妈性格内向。对于孩子的陪伴,杨瑾轩妈妈更多地开展以学习为主题的亲子交流并监督管理孩子的学习。在其所在的学习小组内,她积极主动与孩子的同学及其他家长交流,形成“功能社区”(functional community),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信息,而且可以分享参与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她还主动召开了学习交流会,使组内各个家长都受益匪浅。这种家长参与行为能有效地帮助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复学后,该组一跃成为班级积分的优胜组并保持至今。

在不同家庭的文化传递过程中,不仅父母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子女也在不同程度上积极提升了自身的认知,参与了多种实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一)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教育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是指儿童本身由于对学习的兴趣、喜好、好奇心等产生的内在动力;外在动机是指奖励、惩罚、监督等外在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一般来讲,儿童对喜欢的事情会产生内在动机,较少需要外界力量的督促和影响,因此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强。如果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或者做事获得别人较高的评价,并且次数逐渐增多,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的情感,增强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强化其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长久地坚持学习。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早期对学习的自然兴趣,获得对学习更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不断增长自律与自主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通过早期培养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例行式行为规范。子女学习习惯的养成与父母早期的引导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在跟班过程中,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在小学低中段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主自律的学习习惯,他们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学习上会严格要求自己。早期父母的严格培养和监督是形成这一良好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老师发现家庭中出现的一些偶然因素或不利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学生不断警醒自己严于律己。例如,在尤钰涵同学很小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此后她主要和姨父姨母一起生活。但是,本就乐观好强的她在老师的引导下认为这件事其实给了她巨大的动力,即一种外部动机,激励她形成了非常自律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理解为因现实较差的处境而产生了一种“先赋性动力”和“道德化思维”,即将学习当作一种道德事物来对待,因而更加自制、自律和专一。

(三)内化的阅读习惯与语言表达能力

当阅读打卡进入班级积分制度之后,大多数家庭赋予读书重要的意义,这些家长自身坚持阅读的习惯会对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他们也会主动引导子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早期良好的阅读不仅帮助学生们形成了一种对学校知识的熟悉感,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效率,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者的阅读能力、知识面与知识量、眼界与思维。同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有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场域之间实现一定联结:早期在家庭文化氛围中的浸润使孩子们获得对学校知识的熟悉感,而在学校学习之后又可以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对话中将所学知识具体运用,获得更好的理解,从而内化,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多项研究表明,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学业综合表现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学习型家庭创建的策略使得家长的参与对子女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自身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以及早期对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会帮助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顺利完成学业,并对其今后的阅读表现和学业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尽管本实驗班级的家庭采取了学习型家庭创建策略,但每一个家庭背景、孩子的自身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大环境以及每个人相应的生活情境对不同教育观念及相关策略的塑造作用,同时也引发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深度思考:在教育日趋功利化,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及学生充满“教育焦虑”的今天,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怎样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回归最初、最朴实的目标?这更需要从教育之外更复杂的社会因素当中去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田丰,静永超.工之子恒为工?:中国城市社会流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分化[J].社会学研究,2018(06).

[2]张学民.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

[3]张越.成才与成人:小城学生的家庭教养策略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05).

[4]李一.中产阶层家庭参加辅导班教养实践分析[J].青年研究,2018(05).

[5]姜添辉.不均等教育结果的成因:理性资本与不同社会阶级家长的教育行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6).

[6]杨启光,程琳.PISA中家长参与对子女阅读素养的影响及其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7(02).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
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成就孩子美好明天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用爱心筑就孩子阳光成长之路
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