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体检,健康发展
2021-11-03顾佳贇
顾佳贇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抓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城市体检评估,完善“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实施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需要摸清城市家底、找准现实问题,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开展城市体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践证明,高效推进城市体检工作,查找和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弱项,有利于提高城市风险防范能力、决策科学化水平和资源投放的精准度,有利于推动持续治理“城市病”问题,实现城市建设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变,朝着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的目标迈进。
目标引领,试点先行。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在北京开展城市体检评估。2019年,全国11个城市启动城市体检工作,查找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问题。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全面开展,样本城市数量扩大到59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立了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方面65项指标组成的体检指标体系,形成了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
从城市体检情况看,当前,我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市基础设施总体运行平稳,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根据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体较强。同时,体检结果也显示,各样本城市也存在中心区普遍人口过密、功能布局不均衡、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務设施配套不足、城市特色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不足、城市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差距就是进步的空间,短板就是提升的杠杆,通过城市“体检评估”,了解城市的“健康状况”,以此为依据,就能不断完善城市发展与治理,回应市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每一份“体检报告”,都是一份“整改书”、一份“责任状”。近年来,各样本城市深入分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推动城市体检结果应用。在湖南长沙,“体检”查出危房房屋,及时改造持续监测;在重庆,通过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反馈民生问题,限时销号解决;在上海,通过“体检”开启试点广场舞噪音整治……各样本城市对照城市体检查找出的问题,即检即改、边检边改,不仅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而且留下了奠基未来的制度成果。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每个城市的特色不同,治理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都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但无论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还是尊重人民群众意愿,都要求城市管理者从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预警和事中监管并重。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城市体检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出药方,开展综合施治解决短板和矛盾,才能做到“防未病、治已病”。这也是防止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每年对城市进行一次“体检”,科学提出“治疗方案”,并把“体检报告”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就能更好掌握城市更新发展的主动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