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游戏: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

2021-11-03陈银河伍廷跃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传统游戏德育

陈银河 伍廷跃

摘 要 传统游戏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世代继承下来的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它不仅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学校将传统游戏运用到德育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锤炼儿童的道德意志,引导儿童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传统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传统游戏观,对传统游戏进行必要的搜集与整理,进行一定地再加工或改编,并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予儿童自主进行传统游戏的权利与机会。

关键词 传统游戏;德育;德育资源;游戏观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67-03

传统游戏也称民间游戏,由于“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劳动情节、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融入民间游戏中,使游戏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儿童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增长能力”[1]。可以说,传统游戏不仅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德育资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并参与传统游戏的儿童越来越少,致使传统游戏在生活和教育中逐渐走向了衰落。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游戏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本文在讨论传统游戏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传统游戏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德育价值,并尝试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此推动学校借助传统游戏开展德育实践。

一、何为传统游戏

关于传统游戏的定义,学者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而是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如,乌丙安认为传统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2]。陈连山将传统游戏定义为“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并且成为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游戏”[3]。朱淑君则认为“传统游戏产生并流传于人民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4]。可见,学者们对传统游戏的定义虽然视角不同,但都强调民间游戏产生并流传于人们生活中,具有娱乐性等。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传统游戏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世代继承下来的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的游戏活动。

传统游戏既具有游戏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总体而言,其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道德文化性。正是因为传统游戏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中,这使得游戏与儿童的生活联系密切,儿童在游戏中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与感知社会。同时,传统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儿童通过游戏能够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其对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又具有文化性。第二,愉悦发展性。传统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经验再现的过程,通常来说,儿童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了游戏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种不断重复体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儿童经验生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游戏在愉悦儿童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三,自主性。自主性主要是指传统游戏的开展不受时空和人数的限制,只要儿童感兴趣,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统游戏的自主性强调游戏是一种自发自愿的活动,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儿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儿童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不断创新游戏的玩法,进而更好地培养儿童自由的态度和精神。第四,规则性。规则性主要是指传统游戏从创编到运行,改变较少,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则,参与者需要服从时间、空间以及特定角色的要求,这一要求可以帮助儿童很好地认识纪律与规则。第五,非功利性。传统游戏与金钱、利益无关,主要是使儿童获得快乐、心理上的满足和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德育注重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使儿童获得一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由此看来,传统游戏与道德教育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为何传统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

陈鹤琴曾说:“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忠信,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服从,什么纪律,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5]传统游戏虽然不是道德,但它包含与道德相一致的因素。因为传统游戏与道德都以规则为核心,做游戏与学做人在规则中能够实现高度的统一。有学者指出,“游戏规则与道德规则密切相关,有些道德规则直接构成了游戏规则,那些合理的游戏规则则逐渐演变成了社会的道德规则。”[6]总的来说,传统游戏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儿童的道德发展与道德认知是平行的,相对应的。”[7]也就是说,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密切相关,道德发展的过程是道德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由于传统游戏集中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歷史与文化,体现着民众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儿童在积极参与传统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自身原有的道德认知平衡就会被打破,这种不平衡可以使儿童更好地领悟传统游戏的精神以及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是说,儿童参与传统游戏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二,有助于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8]传统游戏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儿童在其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在“跳房子”“扔沙包”“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游戏中,儿童不仅能从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而且也能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再如,在角色扮演的传统游戏中,如,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儿童会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问题,通过对角色的模仿和想象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对尊老爱幼之类的传统美德的认识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第三,有益于锤炼儿童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儿童要想参与游戏,就必须遵守和服从一定的游戏规则。由于受到游戏规则的约束和玩伴的监督,儿童会主动调节和控制自身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克服自我中心意识,进而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同伴相处之道,逐渐养成诸如分享与合作、感恩与宽容等良好的品质,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制力。

第四,有利于引导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的具体行动。”[10]儿童生来好玩,喜爱游戏。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养成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传统游戏绝大多数都是情境游戏,可以为儿童发展道德行为提供锻炼机会。再加上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经常模仿成人的行为,通过游戏情节来表达相应的道德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儿童将模仿成人的道德行为内化为自己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基于传统游戏开展德育的建议

由于传统游戏本身具有道德文化性、愉悦发展性、自主性和规则性等特征,学校借助传统游戏开展德育可以将以往的道德灌输变成生动的活动引导,从而不断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笔者认为,学校通过传统游戏对儿童进行德育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传统游戏观

传统游戏是一定民族、文化等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独特性,儿童通过传统游戏能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领悟区域性民族文化特色,因而其对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儿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传统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德育价值,加强其教育价值的宣传,并开展相关的专项培训,使教师掌握如何通过传统游戏开展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从而意识到传统游戏的德育价值,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因为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只有教师深刻领悟了传统游戏的内在精神,把握其真正的内涵,意识到传统游戏之于儿童成长的道德意义,特别是培养儿童良好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传统游戏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传统游戏才能真正在德育领域落地生根,真正成为儿童道德成长的助推器。

(二)对传统游戏进行必要的搜集与整理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种类繁多的传统游戏,但并非所有的传统游戏都具有德育价值,也并非所有的传统游戏都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学校首先應充分引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游戏进行广泛搜集,在数量上有所扩充,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学校也要善于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向家长、社区和民族博物馆等相关工作人员宣传传统游戏的价值,鼓励他们参与传统游戏的搜集工作中,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组织一线优秀教师和游戏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搜集到的传统游戏进行归类整理,如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搜集到的传统游戏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传统游戏的德育价值、学校实际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等进行综合取舍,从而整理出优秀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传统游戏,以增强儿童对传统游戏的文化认同感。

(三)对传统游戏进行一定的再加工或改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致使传统游戏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和地域上的局限性,所以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成长需要,灵活、变通地对传统游戏从名称到内容、从形式到规则等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或改编,从而更好地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道德品质。例如,传统游戏的取材比较简单,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因而学校应倡导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理念,引导教师和儿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或通过替换传统游戏的材料、改变传统游戏的玩法等,尽可能多地挖掘出传统游戏的现代价值,使其焕然一新。总之,学校在引导教师和儿童对传统游戏进行再加工或改编时应充分考虑游戏的价值、儿童的兴趣与时代需求,将传统游戏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以增强儿童的体验感,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四)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赋予儿童权利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儿童不仅能从游戏中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愉悦感和自由感,还能够形成最初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认识与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在德育中,“只有引导道德主体参与到各种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亲自审视其对人的生存的价值,实际处理各种关系,才能获得对它们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在这种信念引导下的行为习惯,并产生对人的合理存在的新的向往,了悟人的生活的意义”[11]。因此,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德育更顺应其天性。由于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儿童自己是其品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12],只有儿童对德育产生了兴趣,且德育以儿童喜欢的方式——游戏进行,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学校应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传统游戏,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予儿童自主进行传统游戏的权利与机会,才能实现传统游戏德育价值的最大化。

(陈银河,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5;伍廷跃,贵州师范大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贵阳 550025)

参考文献:

[1] 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5):31-35.

[2]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43.

[3] 陈连山.游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8.

[4] 朱淑君.民间游戏[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2.

[5] 陈鹤琴.儿童游戏与玩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6] 龙宝新.游戏:重构儿童的德育世界[J].少年儿童研究,2009(12):4-10.

[7] 傅迎春,程红艳.谈儿童的道德发展[J].上海教育研究,2002(9):29-31,42.

[8][10][1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94,296,298.

[9] 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21.

[12] 罗祖兵,程丽芬.兴趣德育:德育的另一种可能[J]基础教育参考,2019(6):3-6.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传统游戏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谈幼儿教育活动中传统游戏的应用与创新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
运用传统游戏培养幼儿情感的途径探究
传统游戏在学前教育健康领域的开发策略研究
让传统游戏“回归”学生体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