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的海权论和海军战略思想(上)
2021-11-03何辉
何辉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少将,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理论家。马汉最著名的著作是海权论三部曲及《海军战略》(1911年出版)。所谓的海权论三部曲,即《海权论》(又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年》(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又译《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海军战略》一书,是马汉多年研究和思考的结晶,是其海军理论的最后一部著作。马汉的战略思想符合了当时美国扩张的需要,对美国政府海洋政策、海军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不断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领域激发出思想的火光。
马汉战略思想的“内核”,是基于海权论的海军战略。具体而言,他的战略思想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战略教训以及海权
与中国人以史为鉴的思想类似,马汉非常看重历史,不厌其烦地在其多部著作中批评轻视历史的错误看法。他认为历史中蕴藏着战略教训。在就海权进行讨论时,他采取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历史,研究海权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马汉在《海权论》一书中开门见山提出:海权的历史,广义上涉及所有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事情,但海权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军事史。他通过对罗马史的研究,指出海权在布匿战争中是一种决定性因素。他认为根据遗留的历史材料可推断,当时迦太基并未危及罗马的制海权,经过高卢和越过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的汉尼拔,极可能因罗马拥有制海权,而无法得到来自迦太基的支援;罗马则占领着罗马本土和西班牙北部并在两者之间通过海洋交通线可相互支援(在这方面,他显然受到了《罗马史》作者——德国历史学家、作家蒙森的启发。)由此他认为,汉尼拔的失败,是因为罗马掌握了制海权。
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条件有:1.地理位置;2.自然结构,包括有关的大自然的产品和气候;3.领土范围;4.人口;5.民族特点;6.政府的特点,包括国家机构特征。在对条件进行论述时,他不仅分析了大量史例,而且对美国的海洋政策提出了建议。马汉非常强调政府的特点对于海权的影响。他提醒道:“政府的特点形式和制度,以及不同时期各个统治者的性格,对海权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他盛赞科尔贝尔追随黎塞留的思想于1672年推行的改革对法国重新争取海权的贡献,同时指出路易十四大陆政策(与德争霸并进行战争)的战略失误毁掉了科尔贝尔的努力,促使英国和荷兰结盟,而这种结盟将法国逐出海洋,使法国丧失海权,进而导致国家衰落。马汉用这一反例,提醒当时的美国建立强大海军对于保护海上贸易并获得财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马汉的论述,即便在今天,对于中国理解美国的海洋战略仍然是有帮助的。
战略原则具有永恒性
马汉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了战略原则的不变性。在《海权论》一书中,他在总结出这一规律之前,先是通过事例较委婉地表述这一观念,比如他曾写道:“战略原则的运用也会不时发生改变,但这种变化是很小的,因此承认战略原则较容易。”但是,在随后的总结性论述中,他指出,战略原则属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战略范围的考虑和原则,属于不变的或者不可改变的事物……事实上,战略是属于大自然的规律,关于它的稳定性众说纷纭,而战术则使用人工制造的武器为其工具,分享着世世代代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战术的上层建筑也不得不经常地改变或彻底解体,但是古代的战略基础依然没有变,像建立在坚固的岩石上一样。”尽管他所用的比喻显得有些不恰当,但其意思是明确的,那就是战略原则有不变性、永恒性,而战术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发生改变。在《海军战略》一书中,他写道:“海军战略以基本事实为基础,基本事实一旦得到正确而又系统的阐述,即被称为原理;这些真理一旦得到确定,其本身便不再更改;但决不是说不可通过解释和重新陈述或凭战争经验以新的见解来阐明这些原理,并引进新的方法,来运用这些原理,这就必将有所发展;即在海军战略的实践中和我们称之为理论的海军战略法则和原理的阐述中都有所發展”。这说明,在马汉思想发展过程中,尽管说明了原理在阐释层面可以发展,但关于战略原则或原理的不变性观点并未改变。从战略思想的这一特征来看,他的思想是若米尼式的(实际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曾引用过若米尼的观点),而不是克劳塞维茨式的。
战略的定义及海军战略
马汉认为,通常的战略定义是“把它局限在包括一个或几个完全独立或相互依赖的战场的联合军事行动上,总是注目于战争中面临的或即将面对的几场战斗。不过这可能是指陆上战略。”由此,马汉对海军战略与一般的军事战略(陆上战略)进行了区分。早在《海权论》一书中,他便借引用一位法国作者的口,认为上述战略的定义对于海军战略来说范围太窄。海军战略与陆上战略不同,在于平时和战时都需要制定自己的战略。海军战略的目的是平时和战时都要创建、支援和发展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他通过大量的史例说明,如果放弃海权,或因为政府的战略失误导致海军衰弱、海权丧失,将进一步导致国家的衰落。马汉所说的海军战略,可以视为“大战略”的范畴,它显然超越了就战争谈战略的范围和边界,而在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贸易等范围内进行关于战略的思考。如,他在《海权论》一书中指出,1798年的英法尼罗河之战的胜利,使英国摧毁了唯一能够保证交通安全畅通的法国舰队,并决定了法国最终失败的命运。他认为此战例就不仅是战术问题,而是包含了战略教训。
海军是重要的战略因素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马汉在其论文与多部著作中,都从历史的视角,论证了在从古到今国家间于陆上、海上的对抗中,海军都是重要的战略因素。在《海军战略》一书中,马汉强调,军事计划中,必须包括政治——国际——关系,必须正确评估国际形势,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原理。他引用了当时(1911年)德国和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历史关系来说明这一原理。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马汉力主美国提高造舰速度并扩充造船工厂,要使美国尽早拥有和德国海军相对抗的海军力量。(在《海权论》中论述影响海权的主要条件时,他就曾特别强调法国在科尔贝尔改革时期造船的高效率。当时,他引用了一个被监禁在法国监狱里的英国舰长的纪录。那位舰长回忆他曾看到一艘装备100门舰炮的战舰只用4或5小时就把火炮完全拆除,并指出在英国从未见过能在24小时内毫不费力、不出一点事故就能完成这样的任务。)马汉在其著作中,大力勉励海军学院的学员要立志成为既是政治家又是海军军人,要抽出足够时间去阅读军事史,正确理解其教导,这样才能跟上国际关系的发展,这样才能拥有一目了然的能力。
集中原理是海军战略的ABC
马汉在其著作中提出,“……集中这一原理便是海军战略的ABC。正如希腊文的AB两个字母可以概括代表希腊文和英文中的所有字母一样,集中则概括了战争中的军事成效的所有其他因素,即其全部字母。”在实践中,马汉也忠实贯彻其倡导的集中原理。一个典型案例是,他于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向海军部长西奥多?罗斯福献集策,建议集中兵力作战。马汉通过史例研究进一步引出一个原理,即“在决定性之点上保持一支优势兵力”,“通俗的说法,就是以最多的兵力先敌到达该点”。这一战略原理,并非是全新的思想。实际上,若米尼就曾在其著作《战争艺术概论》中明确地指出过。若米尼指出:“战争的艺术就是将最多的兵力集中在决定性点上”。若说在关于这一战略原理(集中)上,马汉相对于若米尼有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若米尼的理论主要针对陆战,马汉则将它用于海军战略。马汉还强调,他所谓的“集中”,还是“适时的集中”。由此,他强调了后备力量的价值构成了决战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点,与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有类似之处。马汉指出这一战略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使过早“报废”旧战舰受到明智的限制。这就是说,要发挥旧战舰作为后备力量的价值。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等)
参考文献:
【美】艾?塞?马汉著,《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年》李少彦等译,海洋出版社,2013年。
【美】艾?塞?马汉著,《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李少彦等译,海洋出版社,2013年。
【美】艾?塞?马汉著,《海军战略》蔡鸿幹,田常吉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前言第7页。
【美】马汉著,《海权论》,宋毅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页。
【法】 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唐恭权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