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声誉传播有没有痛点
2021-11-03黄明胜
黄明胜
CEO声誉传播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传播门类
用企业CEO声誉作为传播支点,甚至作为主驱动,这些年越来越流行,也涌现了不少成功案例。一些企业的CEO,已经和企业声誉或品牌声誉划上等号。甚至个别的流量型CEO,要比企业或品牌更具国民度。
追溯起来,中国一些历史底蕴较长的老字号,基本上都会有一种传播自觉:那就是将创始人及其理念包装成一种传奇,穿越时间而历久弥新。每一个老字号,品牌之魂几乎都是最初的创始人。在战争宣传中,更是有过极致的执行。实际上,“偶像化领袖”一直被誉为战争宣传范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占据主导的时代,这一传播打法从主流退却。而现在是万众创业时代,CEO声誉营销化、体系化再度活跃起来。在学术和理论上,无论是品牌人格化还是品牌原型、品牌魅力等,都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正因如此,CEO声誉传播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传播门类。领先的传播公司都投入了较多资源进行方法论的研究,并联同其客户做传播实践。这一打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品牌是否知名,品牌与公众、受众之间,毕竟还是有空间和情绪上的阻隔。而CEO作为一个桥梁,是最适合做无縫沟通的破壁人。与此同时,“躬身入局”的CEO是企业或品牌“故事”最好的讲述人,带来的效果比常规官宣物料要好的多。另外,一个企业或品牌,需要对外传递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而CEO自然是价值观搭载最好的发声渠道。在企业或品牌遭遇致命危机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CEO也能带来更佳的心理和情绪锚定作用。
当然,这中间还会有一个实质性的区隔:那就是CEO是否是企业的实控人或创始人。如果CEO是企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毕竟CEO声誉和企业声誉没有“根连接”,且CEO的任期必然是阶段性的。同时,出于职场智慧等因素考量,绝大部分职业经理人式的CEO都会选择避嫌或低调,不会将传播资源过多用于自身,而是将自己作为“工具人”,在需要的时候出来。
除个别孤例,绝大部分CEO声誉传播,所指的都是企业实控人或创始人。不过,即便是涌现了很多成功案例, CEO声誉传播在实践中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本质上的痛点大概有这么几类:
一是难以纠错。并不是所有的CEO都适合做声誉传播的载体。很多CEO是运营企业的高手,但难以肩负传播载道的使命。最好的办法是及时纠错,适时止损。但鉴于CEO在企业内一言九鼎的权威效应,无论是外部传播公司,还是企业内部人员,都难以有勇气直截了当提出方案。除非CEO本人有魄力和格局主动提出止损,否则难以纠错,会继续沿着现有的轨道惯性运行下去。
二是经常失控。CEO声誉传播中,最难以控制的变量就是CEO本人的失控。从经验看,绝大部分CEO在初期都虚怀若谷,听得进去专业意见,也愿意接受专业人士的安排。但当传播渐入佳境、实战几年后,自认为经验丰富的CEO会越来越专断,会按照自己的情绪和直觉来。很多翻车或打脸事件,背后都是这种失控因素在起作用,从而损伤企业声誉。
三是过度倾斜。企业声誉和CEO声誉传播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将资源过度倾斜到CEO声誉传播上的现象,其实一直较少。毕竟品牌的触点很多,CEO的魅力再大,也不能掠夺性占用传播资源。但这种本末倒置的事开始出现。比如,最近某互联网科技企业,就以个人色彩极其浓烈的CEO主题演讲的名义,统领新品发布会。结果不仅新品被淹没,没有任何记忆点和传播度,CEO演技和一些破圈的“故事”意外成为热点,只是这些热点并不能为品牌声誉加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