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流行特征研究

2021-11-03姚光海邹志霆李世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钩体钩端鼠类

姚光海,刘 英,黄 荷,胡 灿,王 丹,聂 炜,邹志霆,李世军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感染引起的全球流行的动物疫源性传染病[1]。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万钩体病人,其中约6万病人死于该疾病[2]。动物宿主感染致病性钩体后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可长期甚至终身从尿液排出致病性钩体直接或经土壤间接污染自然水系形成传染源(疫水),人接触疫水感染后均发病[3]。

近年来,东南亚和南美地区一直有钩体病流行且发病率有所上升,欧洲和北美国家也屡有钩体病例报告甚至出现暴发流行[4-7]。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气候条件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不少国家和地区钩体病流行和暴发风险显著增加[8]。因此,钩体病在许多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新发传染病或再发传染病[9]。进入21世纪后,全国钩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渐下降态势,近10年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局部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不断出现。此外,致病性钩体自然宿主多达200余种,啮齿类和家畜因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或与人类关系密切而在钩体病流行中发挥主要作用[3,10]。因此,具有自然疫性特点的钩体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乃至全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人间钩体病疫情逐渐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11],但贵州省属洪涝、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高发省份,散发和局部暴发疫情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疫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3]。因此,钩体病仍然是本省主要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掌握贵州省钩体病疫情特征和流行规律,现将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体病疫情资料及相关监测资料分析如下,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体病疫情及人口学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疑似钩体病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资料、高流行区(黔东南州的黎平县、锦屏县、榕江县和施秉县)稻田鼠类构成和带菌监测以及人群易感性调查等资料来源于贵州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肠道传染病防治科和检验科的监测工作。病例诊断参照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WS290-2008)[14]。

1.2 资料分析 对资料用Excel建库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概况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累计报告病例141例,年均发病率为0.035 9/10万,死亡9例,年均死亡率0.002 3/10万。均为散发。

2.2 流行特征

2.2.1 空间分布 表1可见,2009-2019年贵州省9市(州)中7个市(州)有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累计发病前4位的地区依次为黔东南州(113例,0.284 0/10万)、遵义市(16例,0.023 0/10万)、铜仁市(6例,0.017 1/10万)和黔南州(3例,0.008 1/10万)。全省92个县(市、区)中32个报告病例,占34.78%,其中,发病前5位的县(市、区)依次为黎平县(32例,0.709 0/10万)、锦屏县(30例,1.667 9/10万)、榕江县(19例,0.584 5/10万)、施秉县(10例,0.677 8/10万)和天柱县(7例,0.225 1/10万),见图1。病例主要来自种植水稻的农村和城郊结合部。

表1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分地区发病情况Tab.1 Human leptospirosis incidence according to the prefecture distribu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9

图1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分县发病分布情况Fig.1 Human leptospirosis incidence according to the county distribu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9

2.2.2 时间分布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总体发病呈低水平波动下降趋势(图2),发病最高的是2012年(病例30例,发病率0.086 5/10万),发病最低的是2019年(病例4例,发病率0.011 1/10万)。图3可见,除1月、3月和4月外的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从5月开始发病呈上升趋势,到9月达高峰,其中,8—10月为明显的高发季,共报告病例117例,占总病例的82.98%。

图2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分年发病流行曲线Fig.2 Incidence curve of human leptospirosi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9

图3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分月发病情况Fig.3 Monthly incidence of leptospirosi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9

2.2.3 人群分布 5岁以上的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图4),以10~65岁发病最多,累计报告130例,占总病例的92.20%。男女病例之比为5.13∶1。职业发病以农民最多,共报告103例,占发病总数的73.05%,其次是学生,报告26例占18.44%。

图4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分年龄性别发病情况Fig.4 Human leptospirosis incidence according to the age and gender of pati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9

2.3 钩体病高流行区稻田鼠类及带菌监测情况

2.3.1 钩体病高流行区稻田鼠类捕获率及种群构成 2010—2019年(2016年未开展)于钩体病高流行区(黔东南州的黎平县、锦屏县、榕江县和施秉县)稻田采用夹夜法监测,共收回8 621夹次,捕获鼠类动物共942只,捕获率10.93%,鼠种构成为黑线姬鼠412只(占43.74%),斯氏家鼠195只(20.70%),高山姬鼠71只(7.54%),褐家鼠46只(4.88%),其他鼠类216只(22.93%)。各县的鼠类宿主动物密度及种群构成见表4。值得注意,榕江县的黑线姬鼠1只占1.43%。

表4 2010-2019年贵州省钩体病高流行区的宿主密度及种群构成情况Tab.4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mposition of hosts in human leptospirosis endemic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2010-2019

2.3.2 钩体病高流行区稻田鼠类带菌情况 对捕获的942只鼠型动物取肾接种EMJH钩体培养基,分离钩端螺旋体82株,分离率8.70%,菌株经鉴定均为黄疸出血群。菌株均分离自黑线姬鼠,共接种412只,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9.90%。榕江县未分离到菌株,见表5。

表5 2010-2019年贵州省钩体病高流行区稻田鼠类的带菌情况Tab.5 Bacterial carriage in rats in paddy fields in areas with high prevalence of human leptospirosis in Guizhou Province, 2010-2019

2.4 钩体病病例的病原学特征

2.4.1 报告疑似钩体病病例的血清学检测情况

2.4.1.1 报告疑似钩体病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学检测情况 2013—2019年共对139例报告疑似钩体病病例采血检测,抗体阳性59例,阳性率42.45%。其中,急性期采血检测132例,抗体阳性33例,阳性率25.00%;恢复期采血检测98例,抗体阳性40例,阳性率40.82%(表6)。

表6 2013-2019年贵州省疑似钩体病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学检测情况Tab.6 Serological detection of suspected leptospirosis cases in acute and convalescent stages in Guizhou Province, 2013-2019

2.4.1.2 报告疑似钩体病病例检测阳性者的感染菌群 表7可见,59例抗体阳性病例中,黄疸出血群36例占61.02%,流感伤寒群5例、犬群4例、秋季群4例、七日热群3例、澳洲群2例,塔拉索夫群、致热群、明尼群、巴达维亚群、拜伦群各1例。

表7 2013-2019年贵州省疑似钩体病病例检测阳性者的感染谱Tab.7 Infection spectrum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leptospirosi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9

2.4.2 发热病例钩体菌株分离情况 2017年于黎平县人民医院对就诊的35例发热病例采血培养,其中,3例发热病例血培养出钩体菌株3株,经鉴定流感伤寒群1株,巴达维亚群巴叶赞型2株。

2.5 钩体病高流行区健康人群易感性调查 发病区采集45名健康人分离血清,经检测24名钩体抗体阳性,阳性率53.33%,非发病区采集185名健康人分离血清,经检测22名钩体抗体阳性,阳性率11.89%,发病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发病区(χ2=38.85,P=0.00)。

3 讨 论

上述疫情数据及监测资料结果显示,近年贵州省钩体病疫情的发病和死亡显著下降,发病维持在低水平波动,死亡偶有发生,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散发,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和重要储存宿主,流行菌群以黄疽出血群为主,与刘波等报告的全国疫情特点类似[15]。从发病地区看,仅黔东南州高发,与既往高发地区分布有所不同(遵义市、黔南州的发病显著减少)[11,16],究其原因,可能因黔东南州植被较好,其生境宜于鼠类生存,稻田黑线姬鼠密度及其带菌(黄疽出血群)率较高,为钩体病高发内因,有待生态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其次,可能与地方经济和老百姓自我保健意识等因素相关,因此,应加强稻田鼠密度控制,教育村民稻田活动时作好劳动防护,如穿水鞋、带手套以保护减少裸露皮肤暴露疫水、疫土的机会,从而降低钩体感染风险。

贵州省钩体病历史疫源地广泛[11],应警惕低发区的疫情周期性回升,需于低发区适时开展钩体储存宿主监测并预警。8—10月高发,可能与该季节的温湿度、雨量等气候因素适宜钩体存活及稻田活动者缺乏相应防护有关。从发病人群看,男性农民发病最多,符合稻田型钩体病发病特点。

从病原监测资料看,我省钩体病病例的感染菌群以黄疽出血群为主, 而稻田鼠类监测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和主要储存宿主,携带菌群均为黄疽出血群,提示我省钩体高流行区未发生明显的菌群更迭现象。但近年病例感染菌群呈多样化趋势,且培养出2株巴达维亚群巴叶赞型和1株流感伤寒菌群,提示这些阳性病例属地钩体宿主可能存在多样性,其感染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需加强宿主及疑似病例的监测工作。

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性因素[11]。本监测发现发病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发病区,提示非发病区的人群存在钩体易感性,可对其接种钩体疫苗和宣传钩体病防控知识,以防止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猜你喜欢

钩体钩端鼠类
浅析钩端螺旋体菌种的长期保存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广州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的感染调查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钩端螺旋体EMJH培养基实验室应用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胶体金在钩体病监测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浅谈户内变电站防鼠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