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印戒细胞癌结直肠转移误诊漏诊 2例及文献复习△
2021-11-03许帅赵静康林周汝明石晓明赵文浩徐振宁张明
许帅,赵静,康林,周汝明,石晓明,赵文浩,徐振宁,张明#
河北省人民医院1肿瘤科,3病理科,4核医学科,石家庄 050051
2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胃癌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可分为5种亚型: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黏附性腺癌、黏液性腺癌和混合型腺癌,其中低黏附性腺癌主要或完全由印戒细胞组成。近年来,胃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具有侵袭性高、转移早、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中位生存期仅13个月。胃SRCC诊断时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较高,但是,发生结直肠转移的概率较低,临床症状隐匿很难发现,目前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报道2例因症状不典型导致误诊漏诊的胃SRCC结直肠转移的案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少见情况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思路。
1 病历资料
病例1:患者男,68岁,2018年4月因进食哽咽感就诊。胃镜示:距门齿36 cm处可见食管环周新生物,下延至胃腔,小弯侧可见溃疡新生物,侵及前后壁及胃底(图1A)。活检病理示SRCC,临床诊断为胃SRCC。2018年4—8月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后继续替吉奥化疗1年余。2019年9月患者再次出现进食困难,影像学提示食管胃结合部梗阻,行光动力治疗解除梗阻后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后疗效评价为SD密切随访。2020年7月患者因排气、排便异常就诊。结肠镜示:距肛缘4 cm处管腔狭窄,黏膜肥厚、水肿,散在片状充血,镜身不能通过。活检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伴间质水肿。2020年9月患者停止排气、排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检查示:胃、贲门及小弯侧胃壁增厚,代谢轻度增高,考虑肿瘤残留;直肠壁增厚,黏膜代谢增高,考虑慢性炎症(图2)。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16.83 ng/ml,血清糖类抗原19-9 44.39 U/ml,血清糖类抗原125 74.44 U/ml。结合患者肿瘤病史及肿瘤标志物升高,高度怀疑直肠转移。因此再次行结肠镜检查示:距肛缘4 cm处可见占位性病变,占据管腔全周致腔狭窄,内镜无法通过,触之易出血,质硬(图1B),多部位咬检病理示SRCC。免疫组化:错配修复蛋白2(muts homolog 2,MSH2)(+),错配修复蛋白 1(mutl homolog 1,MLH1)(+),错配修复蛋白 6(muts homolog 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 2(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 2,PMS2)(+),黏蛋白 1(mucin 1,MUC1)(+),黏蛋白 2(mucin 2,MUC2)(-),黏蛋白 5AC(mucin 5AC,MUC5AC)(+),黏蛋白6(mucin 6,MUC6)(-),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audal-related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灶状弱+),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lpha-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细胞角蛋白 7(cytokeratin 7,CK7)(+),细胞角蛋白 20(cytokeratin 20,CK20)(-),考虑胃来源(图3A、图3B),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胃SRCC直肠转移。
图1 病例1和病例2的胃镜及结肠镜图像
图2 病例1的PET-CT图像
图3 病例 1和病例 2的结直肠病理图(免疫组化染色,×100)
病例2:患者男,57岁,2019年9月因腹胀、乏力就诊。胃镜示:胃小弯、后壁、胃大弯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皱襞粗大,胃壁僵硬,蠕动差,大弯侧可见片状黏膜破坏,覆白苔,质地韧,易出血(图1C)。活检病理示SRCC,临床诊断为胃SRCC。结肠镜示:回肠末端黏膜光滑,可见一片状黏膜水肿、发红,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光滑,皱襞规整,柔软,舒缩正常,血管纹理清晰。回肠活检病理示:黏膜中度慢性炎症,间质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SD,后行阿帕替尼靶向治疗。2020年9月患者因腹胀、排便异常再次就诊。结肠镜示:结直肠可见多发黏膜肿胀隆起,表面充血、糜烂,质地僵硬,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模式观察表面结构不规则,部分消失,病变部位管腔呈C型狭窄,内镜通过有明显阻力(图1D),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等多部位咬检。活检病理示:(升结肠)黏膜中度急慢性炎症,间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SRCC,免疫组化CK7(部分+),CDX2(弱+),CK20(-),AMACR(-),考虑胃来源(图3C),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胃SRCC结直肠转移。
2 讨论
SRCC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SRCC定义为肿瘤组织内50%以上的成分由细胞质中富含黏蛋白的腺癌细胞组成,黏蛋白充满细胞质并使细胞核移位。SRCC多发生于消化道,以胃多见。胃癌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侵犯邻近组织或经体腔种植转移。其中血源性转移最为典型和多见,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其次是肺和胰腺,临床少见肠腔内的播散。
胃SRCC直肠转移的报道较少。Sonoda等报道的11例胃SRCC转移至结直肠的案例中,仅1例转移至直肠,且这例患者表现为黏膜溃疡性改变。本文报道的病例1的直肠转移灶初诊时因为结肠镜及活检、PET-CT检查均表现为慢性炎症改变而被误诊,一定程度耽误了治疗。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出现罕见部位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转移,应密切结合既往病史和多次活检以明确诊断。
胃SRCC结直肠多部位转移目前尚未见报道。病例2是首次病理证实的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等多部位同时转移的胃SRCC。因此需要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的是,对所有可疑部位均应进行活检证实,以免漏诊。
原发结直肠的SRCC较少见,当结肠镜活检病理为SRCC时,为明确肿瘤来源,应行免疫组化分析来区分肿瘤是胃源性还是肠源性。肠源性SRCC 通常表达 CK20(+)、CK7(-)、MUC2(+)、CDX2(强+);胃源性SRCC通常表达MUC5AC(+)、CK7(+)、CK20(-)。结合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的结直肠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病例1:MUC5AC(+)、CK7(+)、CK20(-);病例 2:CK7(+)、CK20(-)、CDX2(弱+);结直肠活检病理与先前胃癌病理结果一致为SRCC,证实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为胃SRCC结直肠转移。
通过上述2个病例的学习,旨在强调胃SRCC结直肠转移的临床隐匿性和表现多样性,希望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诊治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病史,完善相关检查,对于高度怀疑肿瘤转移的患者,应进行多次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以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