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03吕秀霞刘赛赛乔通李黎明刘青锋
癌症进展 2021年17期
吕秀霞,刘赛赛,乔通,李黎明,刘青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1护理部,2胸部肿瘤诊疗中心,3胸外科,郑州 450003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肺癌根据组织病理学又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NSCLC约占80%。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方式得到了改进,放化疗药物和治疗选择增多,但仍未改变肺癌患者低生存率的现状。近年来靶向药物使NSCLC的治疗出现了新进展,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药物具有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等优点,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对靶向药物治疗敏感的NSCLC患者都存在EGFR
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目前,对于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临床主要采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一线靶向药物治疗。有研究指出,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放疗。吉非替尼作为一类EGFR-TKI对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初步研究发现,吉非替尼可有效延长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了吉非替尼治疗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循证医学与治疗学基础》中NSCLC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和体格检查确诊;②首次治疗;③生存时间>3个月;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继发性NSCLC;②合并全身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异常。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50例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8例;年龄40~75岁,平均(59.78±5.27)岁;肿瘤直径2.0~6.8 cm,平均(4.16±0.66)cm;TNM分期:Ⅲ期69例,Ⅳ期81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功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0~1 分 38 例,2~3 分 78例,>3分34例;有吸烟史99例,无吸烟史51例。所有NSCLC组织标本均由经肺穿刺获得。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250 mg。当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时停止服用,治疗前后应检查患者肝肾功能。21天为1个疗程,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评估。完全缓解(CR):目标病灶均消失;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减少>30%;疾病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达不到PR或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但达不到PD。②药物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服药期间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50例患者中 CR 7例(4.67%),PR 41例(27.33%),SD 79例(52.67%),PD 23例(15.33%)。总缓解患者48例(32.00%)设为缓解组,剩余10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150例患者进行耐药时间分析,发现耐药患者35例(23.33%)。
2.2 EGFR突变型NSCLC患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缓解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缓解组患者年龄为(59.41±5.71)岁,与对照组患者的(59.83±5.4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缓解组和对照组患者ECOG PS评分、吸烟史、肿瘤转移情况和EGFR
突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表1 EGFR突变型NSCLC患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n(%)]*
2.3 EGFR突变型NSCLC患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均为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P
<0.05)。(表2)表2 EGFR突变型NSCLC患者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150例患者共发生恶心呕吐18例(12.00%),皮疹11例(7.33%),腹泻6例(4.00%),恶心呕吐合并腹泻5例(3.33%),肝功能异常3例(2.00%),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7%。
3 讨论
EGFR是一类跨膜蛋白受体,也是一个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发现于21世纪初,当细胞表面的EGFR被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会引发单体二聚化以激活细胞内酪氨酸激酶,进而激活RAS、RAF等途径,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表达。NSCLC中EGFR
基因突变导致EGFR酪氨酸激酶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凋亡有一定影响。EGFR
突变主要有4种类型,其中外显子19缺失突变和外显子21突变最为常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靶向药物可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特定位点结合,从而阻断其转导信号,破坏肿瘤细胞代谢,促进凋亡。因靶向药物具有高选择性,对正常细胞影响小,安全性高。目前,临床已证实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EGFR-TKI对EGFR
突变型NSCLC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获得更高的缓解率,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研究显示,吉非替尼单药治疗NSCLC的客观有效率可达30%~40%。本研究中150例患者口服吉非替尼治疗后,总缓解患者48例(32.00%),这与他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在于吉非替尼与传统治疗药物作用靶点不同,对敏感突变者治疗效果好,但单药治疗存在耐药问题,最终可能出现吉非替尼无效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肿瘤分期为Ⅲ期、腺癌、肿瘤直径2~3 cm的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吉非替尼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既往研究中关于吉非替尼治疗效果性别差异的相关报道较少,有学者指出女性体内有一种激素可调节吉非替尼活性,但在男性体内不具备调节活性,吉非替尼在女性患者体内各剂量水平的药效已被发现高于男性。本研究中肿瘤直径2~3 cm的EGFR突变型NSCLC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这与李家琛等研究结果不符,其认为病灶体积更小,治疗药物更容易发挥效用。本研究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肿瘤直径2~3 cm的患者中也包含远处转移肿瘤,故治疗效果较差。腺癌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这可能与腺癌患者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neu蛋白的异二聚体更为常见有关。本研究中肿瘤分期为Ⅲ期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这与袁伟奇等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吉非替尼对EGFR
突变型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均为吉非替尼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