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刀与标尺并行

2021-11-02熊珩妤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

摘要: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电影产业随之发生变化。从计划体制到对市场的适应,中国电影产业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却实现了电影票房的连级跳,在2017年更是突破电影票房500亿大关,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庞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政府在电影产业市场化过程中的指导与扶持,在中国电影产业放映终端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促进制作端的发展,国家职能部门与电影人士仍在不懈的尝试中。

关键词:电影产业;国家扶持;政策创新

电影诞生到现在不过百来年的时间,单纯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尚还没有哪门艺术能够像它一样,被各国单独立法,以扶持其发展。但其承担的政治任务也不是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可比拟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出台怎样的政策,以更好地促进其产业再升级,这是需要政府和电影从业人员在与社会大环境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的。

电影体制改革探索期(1993-1999年)

(1)体制改革,适应市场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针,与之相适应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推动,制片、发行、放映开始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993年,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打破中影集团的垄断,使制片厂获得自主权,向国外发行影片。1994年,广电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使各制片厂可向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打破以往国内电影发行的垄断现象,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竞争局面。同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在国内公映,此后每年都有10部外国影片通过票房分账方式引进。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除原来国务院批准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制片厂外,无权独立拍片的各省、区、市国有电影制片厂也有拍片权,此举拓宽了制片方的的筹资渠道。以上三个权威性文件的发布,正预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体制改革开始。

到1999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最终协议,“入世”带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全局性的,纵观9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探索,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运作机制之间的良性转换问题,体制转变之后,观众的培育和市场的规范依然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2)他山之石,从审查到分级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走上市场化道路。但电影市场化的道路该怎么走谁也不知道。这个时候不妨从好莱坞的电影百年发展中寻找经验,以探索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化道路,促进电影产业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好莱坞的电影审查既是在电影产业内部,又是在与社会大环境相协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的动态平衡。大多数人难免将电影审查定性为政治权力对艺术创作在社会上的传播进行限制的一种手段,但作为大众消费产品,本身就是需要接受审查的。初期,各州审查政策不同,通过选择发行地区规避审查。当电影投资规模变大,风险变得不可控时,行业就需要自己控制审查权。

金融资本进入到电影行业,经济机制的变革,导致了海斯法典作为审查形态的出现。于是就有了MPPDA,一个电影人自己掌握的审查机构,既与制片人内部商榷,也与政府周旋。当社会语境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利益需求推动了电影分级制度的产生。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否有政治这一悬在电影审查或是分级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电影的产业化之路都不可避免要与之接触,至于如何在审查与反审查之间平衡,甚至是创新出一个新的模式,都是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又是不是能衍生出一个海斯或瓦伦蒂,我们倒是可以拭目以待。

开放时期的电影扶持政策(2000-2010年)

(1)市场开放,产业链形成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加快广播影视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与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2004年,更为开放的准入制度《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4号总局令的出台,对电影的资格准入,对于外资、港资进入中国电影业,对调整电影审批制度等都做了许多新调整。2007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又强调了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工程,指出要“以进代出、互利共赢”。我们看到,中国电影产业逐步向市场规范秩序前进,但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真正强大与否绝不仅仅只是看它的市场容量是否巨大,其横向纵向的综合实力在全球语境中是不是占有一席之地,才是衡量这个国家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标准。

从投资环节的竞争与整合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和产业价值链延伸使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之一。不过海外发行,必须考虑文化折扣,作为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为了迎合海外市场,主动把一个美国价值观包裹在中国武侠的外衣下。虽然大獲成功,但除了导演和演员,其余元素基本来自海外,并不完全属于中国的文化输出。而中国导演在欧洲市场仿佛更能保留本土元素,例如贾樟柯、侯孝贤、毕赣,既保留了完全中国特色,又能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这非常值得中国电影人的学习。

(2)可以攻玉,底线审查

2000-2010年是中国电影井喷式发展的十年,为更好地贴合电影发展的速度,主管部门采取系列举措用以监管电影产业。用审查委员赵葆华自己的话来说,他们采取是一种“底线审查”的模式,以试图平衡制度缺失与电影产业发展直接的矛盾。从以往经验来看,这种底线审查是在影像表达的空间上给予包容的,再一对比美国电影审查制度,不难发现,中国的“底线审查”也促进了创作上更多类型的出现。

但是,即使是“底线审查”,在某些问题上仍然无能为力:部分镜头的暴力血腥,以及近年来部分影片影像表达上愈发严重的色情化。再来说到对于文化价值取向的把握这一问题上,80年代法国为了抵抗好莱坞的文化入侵,时任法国文化部长的雅克·朗提出“文化例外”这一概念,试图能够有效抵御好莱坞类型神话在欧洲大陆的盛行,但效果却并不如人意。一味地强调主流价值观,不只是对观众而言,对电影从业人员而言也是根本不可能的。2017年,一部《战狼2》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拯救了2017年全年的电影票房,这样的成果实在令人欣喜,但在另一方面,救世主的出现不就正好印证了电影产业发展的不健全吗?再来看近几年来几部重要影片的价值取向,却并不完全围绕主流价值观展开。近20年来,国内外电影已经培育了一批有自己口味的观众,一味地向他们传输主流的意识形态,难免产生某种适得其反的作用。

这样看来,“底线审查”确实是在某些方面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力度是不够的,在电影产业继续高速发展的时候,出台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影管理制度,就其扶持作用来看,也是急需解决的。

剪刀与标尺并行——新20条

内容为王绝不只是针对创意而言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完成。

在制作与发行方面,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产业的盈利渠道仍然太过单一,市场票房是制片与影院的主要收入来源,相关产业一直是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在2011年己有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基础上,2012年再度提出对制片发行公司和院线双向奖励的方式。片方的分账比例从2009年的37%、38%提高到了现在的43%。2012年的奖励方式为,对于制片方国产巨幕影片票房超过5000万元的,奖励100万元;票房过1亿,奖励200万;票房超过3亿,奖励500万,票房超5亿,奖励1000万元。即根据影片最终票房来确定返还比例,票房越好的返还比例越高。这项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产影片的创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振兴国产电影制片业。仅仅依靠电影票房,而无法加入对创作内容的考量,从而提高对剧本奖励的额度,在创作的源头上进行实质性的支持,是不可能让高质量的影片入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银幕上的。

当然,政府奖励是对制片(创意市场)和放映(销售终端)的双向鼓励,如何有效地利用政府的奖励机制,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促进院线更加成熟和规范化经营,才是有序繁荣国产电影市场的正确举措。

在电影监管方面,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分级制可能确实无法实施,有些明令禁止的影像就是不能被搬上的银幕的。比如说“鬼片”这一类型,一个作为“无神论”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去接受它的存在的。但在另外一些类型上,电影分级却是有可能的。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20条来看:摄制电影的法人、其他组织应当将取得的电影公映许可证标识置于电影的片头处;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者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这似乎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是不是也在某一方面代表着政府对市场和观众的信任呢?也许是。

当然,任何一种政策或是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能踏出第一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去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才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向独立自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业山雨欲来——解读国家广电总局43号令》,连子强,《中国电影市场》 2005年第 1期,第 4页.

[2]《意识形态、象征形式与自生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体制变迁的路径》,丁亚平.

[3]《审查与类型:基于資本主义利益的美国电影内容控制体系的建立》,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4]《全球电影产业链结构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吴海清,《电影艺术》.

[5]《中国电影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与策略》,曹怡平,《文艺研究》.

作者简介:熊珩妤(1994年3月),女,汉族,四川乐山,助教,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四川省成都市,611730。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
浅析数字技术在增强电影视觉特效中的作用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
微电影:电影产业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