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党管人才机制建设研究

2021-11-02傅琪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双一流

傅琪

摘要:高校人才是深化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切实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统领作用、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效能,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一流”大学建设为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高校党管人才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着力完善机制建设,打造一流、高层次师资人才队伍,培养各领域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关键词:党管人才;“双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0-00144-05

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外语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19G14);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课程思政类);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2020JYT19);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党建研究课题(青年项目)。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首要资源。纵观新中国发展史,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人才都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进入新世纪后,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00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深化人才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这极大丰富了党管人才的理论内涵。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突出了进入新时代,党领导各方、总揽全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建设领域的各项工作,将极大巩固我党的执政根基,有效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高校人才是深化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切实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统领作用,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效能,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党管人才机制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突出抓好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高校各类人才资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1]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全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和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为党管人才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支撑。

“双一流”大学建设为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高校党管人才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着力完善机制建设,打造一流、高层次师资人才队伍,培养各领域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一、高校人才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人才工作创新,特别是人才的引进、培养、运用、激励、考核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厚植人才培养生态,构建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人才干劲的内生动力等方面尚存在工作短板。在机制运行、措施完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高校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虽然部分高校认识到人才是第一战略,但依旧片面局限地认为人才工作只是人事部门等内设机构负责的工作,因而没有形成校党委全面领导、全校各部门、各教学单位有效配合的联动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党管人才原则没有在校级层面形成宏观的顶层设计。实际上,学校领导层并未深入落实党管人才的内涵性要求。

2.运行机制不够顺暢

一是党委没有充分重视,运行上偏重于行政部门的推动,造成人才引进的“后半篇文章”没有做足。二是人才统筹规划问题。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是一流的人才队伍,但一些高校缺乏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把握,认为只要能在新一轮的高校人才引进竞争大潮中在数量上获胜就抢占了人才建设的高地,忽视了对本校人才建设的统筹规划,对学校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准确,造成引进的人才与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各环节的脱节,极大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三是在人才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不够健全,不够完善,效率为先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3.保障措施不完善

个别高校党委缺乏调查研究,对学校的人才现状没有充分认识,对需求的趋向不够明确,致使人才建设工作定位不清,没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缺乏有效的工作抓手和工作着力点。部分高校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口号多于行动,在人才工作的硬件建设、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在保障高校人才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疾病救治、住房安居等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人文关怀和保障信息不对称,因此没有形成因人施策的精准化服务。

4.工作氛围不够浓厚

当下,部分高校过度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但缺乏对高校师资人才的尊重、厚爱、包容、激励等。工作未能推陈出新,建立高校内部弘扬人才、尊重人才、宣传人才的阵地和载体,仅凭单一的物质奖励,而没有丰富的人才事迹推介和成功发展案例交流等宣传举措。部分高校对人才成长、发展、经验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没有真正形成全校认识人才、尊重人才、赞扬人才、学习人才的舆论氛围。

5.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建设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让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同时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在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由于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等诸多因素,部分高校对教师人才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思想受到波动,以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认识和践行不够深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热潮,使得部分高校过度追求学校影响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高校人才在理想信念、师德师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正向引领和教育。

二、高校党管人才机制建设措施

1.创新决策协调机制,建立规范化政策体系

高校党委应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担负起人才工作领导职责,做到总揽全局但不包揽具体工作,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实现宏观上把控、措施上保障、协调上作为、服务上精准的工作成效。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委对各项工作的绝对领导,深刻领会党管人才的内涵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各项政策,将党的组织力、凝聚力贯穿高校人才建设的全链条。统筹推进组织、宣传、统战、人事、后勤保障对人才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全覆盖。落实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引领、行政负责、部门联动、全员推进的高校人才工作领导和调度协调机制。建立运转高效的常态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传达、贯彻党的人才工作政策,并因地制宜将政策转化为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制定争创“双一流”的人才建设宏观战略,建立健全把方向、管实效的人才工作措施,形成实施有力、监督有效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2.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牢牢把握高校人才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是全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通过政治培训、理论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组织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积极引领高校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性开展教育和学习活动,使广大知识分子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固化下来,实现思想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是高度重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建立党委领导的“大统战格局”。从思想上、心理上关心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建立分层次的联谊制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营造良好环境,为高校党外人才事业成长和思想塑造提供正向引领。统战部门要协同学校党政各工作部门,引领党外知识分子全面了解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端正立场,客观、理性认识社会问题,激发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不断增进和凝聚政治共识,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把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基础上,对政治坚定、有积极加入中共意愿的优秀党外高级人才,按程序吸纳为中共党员,以扩大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对党外知识分子中的重点人士进行培养,积极宣传中共关于人才工作方面的各项政治主张,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才队伍中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使党外知识分子踊跃围绕在高校党委周围,形成和谐美好的人才共建局面。

3.加大投入,持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提质增效

第一,各高校应持续加大预算投入,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奖励机制。要坚持量入为出,不盲目扩大,不盲目跟风,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将引智资金精准投放到人才工作上,释放最大的资金投入效果。

第二,探索建立多渠道、保障有力的人才安置机制。要分门别类地摸清引入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实际需求,在住房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可探索货币化、租赁化等有效市场运作方式,充分保障引进人才居有其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三,创新服务保障机制,营造人性化文化环境。要强化服务人才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管理与服务有机融合,对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态和生活生态进行全面优化。高校组织、人事、后勤等部门要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广大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问题清单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围绕交通、子女教育、医疗、心理疏导等各方面引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高校教师及各类人才的工作和生活之需,形成保障有力、问题化解迅速的精准人文关怀和贴心服务。不断提高和改善高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学校中的特殊人才建立分级分类联系制度,定期走访,做到尊重人才动真心、动真情,全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4.创新机制,推动高校人才建设软实力向纵深发展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并重。根据各学科创新型人才特点,鼓励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共建平台载体,让高校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做好学术的同时深入社会,增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利用好校内外、国内外培训资源,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支持高层次人才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培养德才兼备、充满创新精神和竞争实力的学术骨干队伍。

二是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学化制度。坚持激励与惩戒并重原则。对有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学成果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也应建立严格的人才约束和惩罚机制。对违反政治纪律、公开散布政治谣言,在一定场合发布不恰当言论,造成一定社会危害和后果,不讲师德,学术不端等行为,以及不遵守学校劳动纪律的教师依纪依规予以严惩。建立高层次人才行为公约,让遵规守纪成为高校人才的普遍行为习惯。建立严格的人才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相关纪律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教师坚决予以辞退,并追究相关责任,及时在校内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按知识要素、创新贡献、参与相关资源分配的实现形式,保障高校人才在项目资金支配、成果转化等方面拥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同时,优化高校职位聘任和分配制度,努力实现人才的报酬标准与岗位职责、业绩贡献大小相匹配,实现收入分配与岗位管理的有效统一。

四是扩大高校知识分子民主献策渠道。探索建立高校教师民主建议委员会,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的功能和作用,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定位等重大事项多层次、多角度地吸纳意见和建议,并对好的意见、建议及时通过校内信息平台予以公开,形成学校培养人才、人才关心学校的良性互动。

5.积极宣传,培树高校人才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

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讲习所”,依托该平台阵地,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全面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传、成功经验推介、教学工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高校优秀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名师讲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展示风采、弘扬师风、传承师德、传授业务的平台。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影响力大且传播迅速的新媒体载体,将高校人才建设成果,高层次人才发展等工作成效通过“网言网语”进行传播、推送,从而进一步扩大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应扩大各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广泛开展优秀人才的互动与合作。高校间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服务于学校建设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结语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要坚持改革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履行好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通过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不断强化谋大局、抓关键的功能,真正让人才尽显其能、尽显其才,切实将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武建军,刘砚娜,郭路佳,等.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党管人才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5(6).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責任编辑;陈若水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