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优化促进教师学习行为发展
2021-11-02卢士安
卢士安
随着国际上关于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化,教师学习从“学院式”走向“现场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域转换。可以说,教师的现场学习就是一个转化学习的过程。将课堂教学优化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对教师学习行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探索出“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的学习发展的自适应机制,以便实现教师队伍的更好建设与发展,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
一、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要以实际社会情境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学习与研究,教学内容中增添了实际的社会场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将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要以实际社会情境为基础,在日常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要关注与知识点内容相匹配的实际社会情境,发现个体与社会情境之间所存在的动态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实现教师学习行为的综合发展。
为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所接触的实际社会情境,并将教育与实际社会情境进行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现实的生活情境作为佐证,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之中,对实际社会情境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与认知,让教育真正地回归生活。例如,数学教师在进行加法教学的课程准备时,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喜欢购买的物品,了解相关物品的实际价格,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的物品进行模拟采购,算出需要花费的钱数,让学生对加法运算有更加准确的掌握,也更为明晰加法的社会应用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进行了数学教学,更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优化的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行为发展提供助力,学生也更愿意将日常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与认知。
二、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然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更应该加入相关的创新元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创新的力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应鼓励教师作为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学习如何创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最终营造课堂教学整体的创新环境,发挥出教师的创新性作用,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学体验。
为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升级,以保证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进教师学习行为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让创新氛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讲解时,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转变教师以往的学习行为,以创新性理念,提高学生对文章内知识点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导的分段阅读、概括文章大意、划分中心主旨等教学模式,以更加新颖的教学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不再拘泥于某种思想的传播,给了学生更多的个人理解与个人发展空间。另外,在教师学习行为发展中增加创造力元素,还可以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与学习,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评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要对传统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普遍采取“唯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评价模式较为单一,既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也没有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整体评价体系过于简单、粗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想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教师学习行为发展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评定,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其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综合考量,以便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进而针对不同学生运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为此,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坚持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科学评定。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知识接受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开展鼓励式教学活动,让更多学生因为日常学习中的不断成功与鼓励,提高自信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四、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中小学学生年龄较小等因素,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尊重,也无法很好地融入到课堂环境中,极容易产生“溜号”等行为,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想要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在学习行为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将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个人发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作为重要的引导者,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与引导。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这期间,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对学生的表达及倾听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体验感
教师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更新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提升与发展,也需要学生予以反馈与回应,可以说,只有教师学习行为与教学环境相适应,才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听课状态,也无法一直给予教师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反馈,教师学习行为发展重视课堂教学的体验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效用。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感,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更加饱满的专注度,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行为的发展,让教师在这种环境中,实现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更愿意在课堂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让教师在这一阶段拥有更加新鲜、真实的教学案例支撑,为教师学习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喜欢的音乐内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体验感,鼓励每個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与表达,教师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中,可以更好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
本文主要对以课堂教学优化促进教师学习行为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科教研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场所,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学习行为发展,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更加科学、专业的教学服务,最终实现教师队伍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课堂学习的自适应机制与实践张力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