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AFP-L3/AFP、PIVKA-Ⅱ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2021-11-02谈艳芳刘利洪袁成良
谈艳芳,刘利洪,袁成良
德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德阳 618000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由于发病隐匿,一旦诊断多数患者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和治疗的最佳时机[1-2]。目前,筛查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为甲胎蛋白(AFP),由于AF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仍有30%~4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AFP水平在正常范围[3]。同时,部分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良性肝病患者AFP水平也升高,对肝癌的诊断造成极大干扰。因此,寻找一种早期肝癌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OKUYAMA等[4]研究发现,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由肝癌细胞产生,是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新的肿瘤标志物。有研究发现,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也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5-6]。本研究主要检测本院原发性肝癌及良性肝病患者AFP、PIVKA-Ⅱ水平及甲胎蛋白异质体与甲胎蛋白比值(AFP-L3/AFP),探讨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原发性肝癌组,男45例,女5例;年龄28~80岁;良性肝病患者50例作为良性肝病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5~78岁。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病理学及CT、MRI、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确诊,并未行手术切除。良性肝病患者为经病理学及CT、MRI、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确诊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继发性肝癌患者,均未进行治疗。因华法林、抗菌药物、维生素K等药物会影响血清PIVKA-Ⅱ水平,排除正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并排除妊娠女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AFP-L3水平,AFP试剂购自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AFP-L3试剂购自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日本富士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PIVKA-Ⅱ水平,试剂为配套试剂。以上所有检测项目均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所有质控在控。利用亲和吸附微量离心柱法,经过离心去除保护液、清洗、吸附、洗脱等过程获得AFP-L3分离液,上机测定血清AFP-L3水平。三者联合诊断时AFP、PIVKA-Ⅱ和AFP-L3/AFP检测结果只要有一项阳性即判定为阳性。血清AFP、PIVKA-Ⅱ、AFP-L3/AFP判断原发性肝癌的临界值分别为20 ng/mL、40 mAU/mL、>1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FP、AFP-L3/AFP、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原发性肝癌组与良性肝病组患者血清AFP、PIVKA-Ⅱ和AFP-L3/AFP比较 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FP、PIVKA-Ⅱ、AFP-L3/AFP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原发性肝癌组与良性肝病组患者血清AFP、PIVKA-Ⅱ和AFP-L3/AFP比较[M(P25,P75)]
2.2血清AFP、PIVKA-Ⅱ、AFP-L3/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FP、PIVKA-Ⅱ、AFP-L3/AFP单独检测及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843、0.770、0.905,见表2。
表2 血清AFP、PIVKA-Ⅱ、AFP-L3/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3 讨 论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B超、CT、MRI、肝穿刺、血清AFP检测等,AFP长期以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由于AFP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慢性肝炎、肝硬化、畸胎瘤、卵巢癌等患者血清AFP水平通常也会升高[7]。近年来,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上升趋势[8]。难以早期发现是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9]。通常中晚期肝癌常伴有肝内外及淋巴结转移,导致手术无法切除,容易复发。
PIVKA-Ⅱ是在维生素K缺乏的情况下,存在于凝血酶原的氨基末端附近谷氨酸在不完全羧化时产生的不能保持凝血活酶活性的第二因子[10]。随着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有研究显示,PIVKA-Ⅱ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患者肝脏维生素K代谢异常、γ谷氨酸羧化能力减弱有关[11]。目前,PIVKA-Ⅱ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和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器已上市,PIVKA-Ⅱ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阳性率较高[12]。本研究发现,PIVKA-Ⅱ单独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00%和84.00%,与朱宇等[13]研究一致。
AFP为一种单链糖蛋白,在重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中AFP水平也往往较高,因此,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度较低。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可出现略微增高,尤其是早期原发性肝癌。OKUYAMA等[4]研究发现,AFP-异质体分为3种类型,即AFP-L1、AFP-L2、AFP-L3,AFP-L1存在于良性肝病患者血清中,AFP-L2存在于孕妇血清中,AFP-L3为肝癌患者癌细胞所特有。AFP-L3较AFP有更高的特异度,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指标。有研究报道,通过检测AFP-L3水平能够在良性肝病中发现肿瘤最大径<2 cm的肝癌患者,比影像学提前9~12个月[14]。AFP-L3/AFP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灵敏指标。AFP-L3还与肝癌细胞的岩藻化有关,能客观反映肝癌的性质,可鉴别良、恶性肝病[15-16]。尤其是AFP阴性,AFP-L3/AFP>10%应警惕潜在癌症发生,注意后期随访[17]。
有研究报道,AFP与PIVKA-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AFP单独检测[10]。另有文献报道显示,血清AFP-L3/AFP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可辅助监测患者病情,AFP-L3/AFP>10%,有复发的可能[18]。而AFP单独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AFP、PIVKA-Ⅱ、AFP-L3/AFP 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后随访及复发监测,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