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雪豹保护社会参与考察

2021-11-02何胜莉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雪豹

◇ 何胜莉 ◇

雪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极具代表性的“旗舰种”、伞护种和关键种,由于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保护雪豹栖息地对于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以及保护当地饮水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雪豹分布南起喜马拉雅山,穿越青藏高原和中亚山地,北达南西伯利亚,跨越中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不丹、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12个国家。目前,全世界约有3900至7900只雪豹,而有效繁殖种群的数量可能只有2500只。①张蕴:《全球雪豹数量不足万只,保护新模式待开创》,《科技日报》2020年10月26日。在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盗猎、报复性猎杀、野生猎物减少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雪豹自1972年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2017年调整为易危),197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保护形势严峻。

一、中国雪豹保护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雪豹分布国,占有整个雪豹栖息地的60%,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四川和云南,种群可能在2000至2500只,②徐谭:《保护雪豹及其生态系统刻不容缓》,《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0日。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

中国很早就开始了雪豹保护。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组织了一系列动物基础调查。1962年中国将雪豹列入二级保护物种名录。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和国际雪豹基金会的参与和推动下,中国开始对雪豹进行科学研究。1985年廖炎发在《兽类学报》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研究雪豹的论文。1988年中国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将雪豹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成立的新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开始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因与雪豹栖息地有较大重叠,对雪豹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中国颁布禁止利用豹骨替代虎骨入药的法规。2015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雪豹列为濒危物种。

21世纪初期中国雪豹研究和保护工作进入转折阶段,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民间组织联合启动了越来越多的雪豹调查研究项目,其中大量项目在雪豹相关国际性保护机构,如国际雪豹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大猫基金会、拯救中国虎基金、雪豹保护协会和雪豹网络等资助合作下完成。随着2002年美国西雅图雪豹生存峰会、2008年北京国际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2013年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第一届全球雪豹保护论坛、2015年玉树首届国际雪豹论坛、2016年乌鲁木齐首届新疆天山雪豹保护与管理行动研讨会暨第二届雪豹中国论坛、2018年深圳国际雪豹保护大会的相继举办,中国雪豹研究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国际科研交流合作也愈见深入。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有12篇关于雪豹的文章(其中4篇有关雪豹保护);90年代基本没有雪豹保护相关论文;2000年至今雪豹相关论文已超过380篇,其中约160篇论文关注雪豹生态学与保护。2013年启动《中国雪豹保护优先行动计划》。2016年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部级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区域内雪豹等濒危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实施全面、完整、连续保护。2018年雪豹栖息地青藏高原上的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出台。2018年10月23日中国雪豹保护网络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报告2018》,指出中国雪豹数量调查覆盖面积仅占雪豹栖息地的1.7%,基础数据缺乏,导致难以制定详实的保护目标和保护计划,建议未来五年内完成全国20%的雪豹栖息地调查,初步估测出中国雪豹种群数量,建立重点保护地的巡护监测管理系统、社区保护示范地和雪豹景观保护规划,加强“中国雪豹保护网络”建设、打造全球合作交流和宣传教育的网络平台。①《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报告2018》,中国雪豹保护网络,http://www.shanshui.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20190927090 242913.pdf.2020年1月中国研究者李娟联合国内外雪豹研究和保护机构在《生物保护》上发表英文论文,对全球雪豹保护策略提出科学建议,标志着中国在本国雪豹保护中从参与者向主导者角色的转变。2020年10月23日,青海省发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致力于激活保护潜力,开创雪豹保护新模式。

二、中国雪豹保护的社会参与情况

中国雪豹保护在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及民间团体之间已经达成了共识,并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多年来从事雪豹研究和保护的队伍逐渐壮大并愈加专业化,且在国家雪豹保护计划的大背景下努力促进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作用发挥。

(一)参与机构多元

目前,中国参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组织是多元的,主要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民间机构和企业。

1.参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政府部门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有:

各省人民政府、各省林业部门、祁连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2.参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科研单位主要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等。

3.参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民间机构主要有:

世界自然基金会、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珠峰雪豹保护中心、陆桥生态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乌鲁木齐沙区荒野公学自然保护科普中心、青海素朴环保科普中心、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青海省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

4.参与雪豹研究和保护的企业主要有:

万科、一汽丰田、安迪维特等。

通过梳理中国雪豹研究保护史可以看出,在2008年以前,主要是国家部门和科研单位承担有关雪豹的调查研究工作,自2008年国际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召开后,民间机构(尤其是有教育、科研背景的民间机构,如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始参与雪豹调查,近五年来更是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机构、志愿者组织参与雪豹研究保护工作并卓有成效(见表1)。通过科学调查、大众传播、媒体关注等多处着力,中国雪豹保护逐步形成了主管部门牵头、科研机构主导、民间力量参与的保护模式。

表1 中国雪豹保护主要民间机构列表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笔者对网络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二)注重公众引导

中国雪豹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地能力建设、本底调查、监测巡护、人兽冲突应对以及社区发展。①罗云鹏:《中国雪豹保护:从“雪山隐士”到“云养网红”》,中国新闻网,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1910/23/WS5daff1b0a31099ab995e75b1.html. 2019-10-23.在长期调查、监测、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已经发现社区参与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当地老百姓参与社区发展项目并从中获利,是最大的保护驱动力。雪豹网络2014年更新的《雪豹生存策略》专门介绍了基于社区的雪豹保护方法。同时,雪豹的独特生态价值也决定了社区保护的必要性。

因此,近年来各雪豹保护组织都着力探索参与社区发展项目,并注重引导公众参与。比如,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工作时,其一方面与北京大学和当地社区合作,建立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招募志愿者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反盗猎巡护工作,另一方面与村社单元合作,针对人兽冲突、草场退化、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开展保护实践。同时,还借助技术培训、科学志愿活动、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自然观察节等方式,结合国家公园试点,进行与保护兼容的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保护实践的尝试。②详细可参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网,http://www.shanshui.org/project/1017/.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创建了索加五大民间社区自然保护小区,结合乡村社区公众和当地生态文化,以乡村自然资源保护为基础,让社区公众自觉自发地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政府对社区保护小区的认可、鼓励和支持。珠峰雪豹保护中心从2017年起启动雪豹保护社区文化产品项目,试图利用珠峰旅游优势,结合雪豹保护与藏族传统元素,探索社区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生态文明试点社区建设模式,将保护中心打造成引导当地经济发展的平台。陆桥生态中心开展了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盐池湾片区社区参与雪豹保护项目。另外,乌鲁木齐沙区荒野公学自然保护科普中心的网络平台“荒野公学”以普及方式传播生态环保理念,雪豹保护公益组织“雪豹守望者”与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还雪豹一个家”公益众筹,筹得资金用于阿尼玛卿地区野生动物种群调查及环境保护社区教育。一汽丰田、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手腾讯公益发起“极境西驭,一汽丰田雪豹守护行动”网上捐赠等,都旨在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实践,引导公众具备正确的环保理念。

(三)传播渠道丰富

在社交媒体时代,中国的雪豹保护活动拥有越来越丰富的传播渠道。除了电视、广播、报刊、户外等传统媒体以外,传播者还运用网络、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渠道进行全媒体传播。

在专业层面上,近十年来雪豹保护相关研讨会、论坛、论文、著作的新闻报道日渐增多,互联网成为雪豹保护传播的最大载体。在2015年玉树国际雪豹论坛上,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鲁木齐沙区荒野公学自然保护科普中心、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珠峰雪豹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了“雪豹保护网络”,以网站、月度报告等为载体,以线上交流和线下培训、论坛、小额赠款为主要方式,搭建中国雪豹研究与保护的沟通交流平台。③详细可参考“雪豹保护网”,http://www.snowleopardchina.org.该平台特别强调民间力量的参与,发展基于本地化的雪豹研究工作并提升对于雪豹的保护能力,希望以本地化力量(保护区、环保组织和个人)促进雪豹野外种群以及栖息地的有效保护。

在大众层面上,线下主要以国际雪豹日为聚焦点,面向全社会传达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公众保护野生生物的意识。在历次国际雪豹日的活动中,主办方都结合了影、音、文、图等各种传播手段,并邀请不同领域人群参与,以期实现雪豹保护意识传播的最大效应。

线上则通过雪豹监测实地影像传播、延伸产品展示、云保护参与等多种方式将雪豹保护与主流社会链接,吸引社会公众对于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更大关注与长期投入。其中,民间机构在公益传播及文创开发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雪豹保护的思考

(一)优势:云传播、云参与、云保护

新媒体环境为雪豹保护的“云传播”与“云参与”提供了良好条件。

雪豹保护新媒体环境传播基础情况调查显示(见表2),雪豹保护新媒体传播平台涵盖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等,传播形式除传统的图片、文字、影片以外,最多的是短视频,另外还有动漫、GIF动图、表情包等多种形式。最初传播者主要是雪豹保护相关组织及个人,大众则以转赞评、视频剪辑、直播等方式参与。在新媒体环境下,雪豹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度和参与度。

表2 雪豹保护——新媒体环境传播基础情况调查(数据截止至2021年5月15日)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笔者对网络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雪豹在新媒体上颇具知名度,保护者们也有意识地将雪豹打造成“网红”,试图使其成为中国生态保护的“明星代言猫”。多家雪豹保护组织与互联网技术企业建立公益合作,共同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云端智慧照片库和红外相机社区监测管理终端,使其监测成果能进行可视化展示。保护者们希望大众将对雪豹的喜爱,转为对其进行保护的认知和行动,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保护。如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自然观察”网站和手机APP为公众提供了数据展示和参与信息贡献的工具;志愿者公益团队“荒野追兽”则通过野外设置的红外相机对雪豹种群开展精细化追踪,观察记录雪豹个体及家庭(已稳定监测到100余只个体,累计记录超10个繁殖家庭)的日常生活点滴,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讲述它们的故事,被观察的雪豹甚至有专属名字和家族关系网,这些内容吸引了广泛的公众关注与评论。这种富有人文情怀的传播方式拉近了普通民众与高冷雪豹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致于2016年8月12日陆川导演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一上映即吸引了大量目光,并且片中“雪豹达娃之死”在各大网站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公益情怀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使雪豹保护不再只停留在科研层面,而是唤起了公众对雪豹的情感共鸣。

真实图片和视频的易获取性使雪豹的热度在媒体上不断发酵。百度搜索“雪豹保护”,显示相关结果约14400000个。爱奇艺、腾讯、搜狐、优酷、土豆、Acfun、哔哩哔哩、凤凰网、央视网、电影网等视频网站上有约35万个与雪豹相关视频。小红书上的雪豹相关笔记约有4490篇。在新浪微博上,雪豹相关话题已经超过220条,其中大部分话题由网友自发主持,少部分由雪豹保护相关组织主持(见表3)。

表3 热度排前的雪豹相关微博话题列表(数据截止至2021年5月15日)

明星效应对雪豹保护大众传播的加持效果不容忽视。除了雪豹自身的明星效应以外,与现实明星的跨界合作也是推动雪豹保护的有效手段。新媒体时代,雪豹保护者们早已经意识到流量的力量。2020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井柏然作为明星志愿者探访卧龙保护区雪豹栖息地,并在快手平台进行了时长70分钟的直播,共吸引684.3万快手网友观看。有关该次探访的纪录短片《井柏然高山铲屎记》于9月在视频平台上线后引起热烈反响,随后人人公益节发起的微博话题“井柏然高山铲屎守护神兽”当月即获得3392万次阅读量和3.8万次讨论量,相关博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浏览量。显而易见,借由明星志愿者的视角,公众更乐于了解雪豹存在的生态价值、雪豹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这也是将雪豹打造成为“网红”的真正目的。

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基于新媒体的特性,雪豹爱好者们不仅可以实现“云吸”“云养”(网络围观、分享雪豹监测),还可以实现“云保护”。比如公益组织守护荒野自2018年3月起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的“荒野云守护”计划让每个人都能亲身参与雪豹守护行动。该计划针对不同群体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1.个人:以绘画手工、平面设计、摄像摄影、文字写作、视频编辑、文案创意等各种方式传播“荒野云守护”。许多知名艺术家受邀以雪豹为主题进行在线创作;并将作品进行展览。没有任何才艺奉献的人还可以参加拍卖或购买衍生产品,收益捐赠给公益组织用于雪豹研究保护。如2019年6月,清川至物联合插画家“扫把”共同发起的“喵个懒腰”项目在摩点上线众筹,以中国境内大型珍稀猫科动物们伸懒腰的姿势为原型创作手办,倡导人们了解中国野生珍稀猫科动物,并投身于保护动物的行动。该项目筹集公益资金345061.98元,其中10%捐赠阿拉善SEE基金会“劲草嘉年华”用以开展中国生物多样性科普及保护工作。

2.门店:公益组织为愿意提供公益角落的民宿、旅店、咖啡馆、书屋等门店邮寄各类宣传册。许多门店,如新疆乌鲁木齐市的班的书店、昊元上品、北晟文化广场格物workshop、蜗牛咖啡馆、重庆SUPER ZOO动物主题街区等都积极响应。

3.品牌或工作室:为有意开发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周边产品的品牌提供意见与指导,开发文创产品并在微店出售。如文创品牌“道一山房”和“守护荒野”联合推出野生动植物保护衍生系列“雪豹调查与保护”豹款礼盒;“老友酿造”推出雪豹精酿啤酒。

4.媒体:开设直播,让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人对野生动植物和本地守护者进行深入访谈和跟踪报道。“荒野云守护”活动得到了大批志愿者的回应。

另外,各雪豹保护组织与不同媒体、企业、基金会长期合作开展的线上公益捐赠也颇见成效。这种创新式的传播及筹资能打破自然保护认知壁垒,影响更广泛的人群。实践证明,“云保护”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非专业人群的社会参与度,未来将是雪豹保护社会参与的重要一环。

(二)隐忧:单一化、空心化、娱乐化

高社会参与度的背后是雪豹形象片面化传播的隐忧。雪豹的热度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传播方式双向化、传播行为个性化、内容形式多样化等优势,也正因为如此,传播内容呈现出严肃科普、文艺煽情、可爱萌宠、有趣搞笑等各种风格。但是,在流量经济和文化消费心理的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广的传播范围以及更大的传播效益,新媒体上的雪豹大多呈现出“美”“萌”的姿态,满足人们“云养”“云吸”的愿望(这和新媒体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熊猫以及猫科动物“萌”文化一脉相承)。比如,在哔哩哔哩网站上,雪豹相关视频点击量排名靠前的大多展现的是雪豹的萌宠特质(见表4)。这导致了雪豹形象的相对单一以及文化内涵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真实的雪豹。对此,今后的雪豹宣传需要强化自然教育,丰富和深化雪豹的形象和科学、文化内涵,促使大众从兴趣、怜爱的本能反应到更为系统化认知的转变,从而领悟自己参与自然保护活动的真正意义和对社会的价值。

表4 哔哩哔哩网站排名TOP8雪豹视频(数据截止至2021年5月15日)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笔者对网络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总之,要提高雪豹保护的社会参与度,让自然保护项目形成稳定的内生发展机制,保护组织势必要突破传统开发逻辑,利用新媒体的可视化、数据化特点对保护平台进行多维度开发,一方面做好资源挖掘、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探索价值创造与资源保护的最优结合点,找到生态、经济、社区平衡发展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雪豹
雪豹悲歌
雪豹的故事
孩子快跑
有只雪豹叫迷糊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雪豹”飞驰撼大地
雪豹这只猫
跟着王鹏叔叔拍雪豹
雪豹,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