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史视角解读土家族文化
——《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之推介

2021-11-02郭可潍

毛纺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织锦土家土家族

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生活和文化重要象征物之一,它的兴衰变迁反映了土家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对于土家织锦的研究,学术界业已展开,并对其工艺、纹样以及蕴含在土家织锦背后的文化进行了搜集、整理,起到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对土家织锦的活态保存以及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却比较少。因此,在强调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下,对土家织锦本源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武汉纺织大学叶洪光与李斌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一书,对土家织锦文化进行引发式的探究。

作 者:叶洪光,李斌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一书除绪论与附录外分为4部分,分别为工艺篇、传承篇、土家织锦元素开发篇及考察篇。

在绪论中,湘鄂西的地理概念及文化概念上,作者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概念界定,并对其在期刊论文与学术专著两方面的研究现状上进行了阐述总结。湘鄂西地区是以清代区划为界限标准的,它是具有历史性的地理名词,并非现在行政区域的划分。所谓湘鄂西土家织锦地区是湘鄂西土家织锦的传承与保护区,其中包括了土家族分布区和土家织锦分布区2个地理概念。土家织锦是指在土家族居住区内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具有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载体的物质性、文化根源的独特性、传承的活态性与流变性。土家织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其研究越来越丰富成熟起来,集中其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等方面,但其文化产业的开发研究深度并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实际需求,这也是在未来研究的趋势。

在工艺篇中,作者具体论述了土家织锦的起源与变迁,以及土家织锦的织造工艺与价值。土家织锦起源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唐宋趋于成熟,明清臻于完美。其艺术特色在于色彩与纹样,色彩对比浓烈,以极色黑白衬托钩提,动而不躁、静而不闷,是对立而统一的协调美;纹样表现抽象,采用化圆为方的平面设计原则,刚中有柔、简繁相宜,稳静中传递出的是光斑闪耀的律动。在传统生活中,土家织锦具有传承、实用、展示和经济等功能。土家织锦的织机为非常简单的平纹斜织腰机,没有提花装置,其织花手段是使用挑花刀来完成花纹的织造。土家织锦创造展现出的艺术设计、社会历史、生态保护、经济开发、民族归属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在传承篇中,作者明显反映出对土家族文化保护的忧虑。土家织锦因为社会的变迁和民族融合的加剧,从行业内收益以及传承方式方面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困境,濒临消亡的境地。进而,作者对土家织锦的传承保护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选择合理的宣传方式、传授技艺方式以及研究方式作为土家织锦的传承与保护的基础;其次在行政管理、法律与财政及教育科研方面建立协调的机制作为土家织锦传承与保护的支撑力;最后指出土家织锦要想得到传承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承模式,即改变师徒传承的单一模式,形成师徒、学校、社会三维立体的传承模式,并建立其产、学、研融合的发展保护模式。众所周知,传承只是土家织锦保护的低级层次,发展创新才是硬道理,只有将土家织锦的不同元素进行合理的提取、创新、设计才能让其活态地保存下来。

在土家织锦元素开发篇中,作者分析了土家织锦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发展土家织锦的衍生文化才是其活态存在的有效途径,指出土家织锦文化衍生品开发要符合非遗保护政策和文化价值的挖掘是其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类产品,是符合其传统与现代二元并存的规律,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了其适应性与市场的接轨,以及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要三位一体等原则。

在考察篇中,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口述科技史的方法对土家织锦的重要传承人和相关的学者进行考察,并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在附录中,作者对湖南、湖北2省的重要传承人进行了简介,并对其谱系进行详细的解构阐释,相应地也罗列出了2省各市的土家织锦传承相关机构。

笔者认为,土家织锦蕴含的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虽然其核心为土家族的织造技术,然而其外延则是包含土家织锦纹样中的思想史和生活史等,它是我们了解土家族历史的一把钥匙。表面上看,研究土家织锦文化是以土家织锦技艺为基础的思想剖析;深层次来看,研究土家织锦文化是对其传承与保护的静态保护和开发与运用的动态保护。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土家织锦又何尝不是一种中华文化圈内的地方性知识。土家织锦是湘西土家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长期相互适应和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土家织锦的纹样及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礼仪又反映着土家先祖的生活和文化,是土家人将自己对自然、人生和价值等观念融合表达于土家织锦的纹样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织锦文化。因此,基于地方性知识理论,对于土家织锦的织造技术不能先入为主,居高临下,一味地与江南地区织造技术进行比较,说其落后性,这些会有失公允。事实上,各个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属于自身适用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本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它们都是当地人们为了适应自身的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最佳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选择。

关于土家织锦的发展问题,虽然众多学者提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然而,笔者倾向于《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一书提出的分2步走的策略:第1步,利用各种途径保护原汁原味的土家织锦,土家织锦传承与保护的基础就是完整地保持土家织锦的织造工序、工艺技术,使其传承人不能断代。同时,还要对土家织锦相关的神话、传说以及礼仪进行搜集整理。究其根源,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我们以录音、录像和书籍等方式对其进行记录编册,收藏土家织锦的可移动文物和具有重大价值的传承之物,对其进行妥善的保存和展示。并充分地利用现代化媒体,对其建立网站和保护档案的资料数据库,让土家织锦的保护工作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实施,实现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不及时地进行采集,当老一辈土家织锦传承人逝去之后,我们面对的将是已经被同化掉的年轻土家人。第2步,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是让其活在当下,即将土家织锦的元素运用到当代的服装设计中去,让其活态地存在,而不是静态地保护起来没有发展。毕竟,当代土家族人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回不到从前,保存已经失去原有生存土壤的传统土家织锦,虽然非常重要,但无法改变其消失在日常生活的现实。笔者认为,土家织锦文化是非常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和其生产衍生出的相关文化产品,它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是人类精神生产领域创造的智力成果。它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的观赏与娱乐的需求,更多的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改善其精神质量,也被称之为精神产品和知识产品。土家织锦是一种文化资源,提供了大量的艺术设计素材与设计理念。因此,提取土家织锦中的设计元素,合理地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就显得异常关键。这需要我们从事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师生、设计师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合理地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土家织锦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者简介:郭可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主要从事服装文化与设计的研究工作。 )

猜你喜欢

织锦土家土家族
瑶族织锦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Dancing for theDead
传承
土家族情歌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土家风情惹人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