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管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
2021-11-01张鹏
摘要:社会快速发展,文物探索进程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并得到修复与展示,而在文物的长期保管进程中,还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文物保管领域根据文物具体特征选择对应的科学技术,对于保护文物质量并延长其寿命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就文物保管现状、文物保管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途径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文物保管领域;科学技术;实践
引言:
实现文物保管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需选择适宜的科学技术来分析文物的具体种类、特征以及保管条件等,引入相应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其的针对性保管,并以信息化技术来监管其后续保管进程,以此来实现对其全方位的保护与管理,延长其寿命的同时,保证其质量水平一直处于较高层次。
一、文物保管现状
我国针对文物的保管工作,向来极其重视,在中国各方面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多年前的文物一一重现世人面前,并加以修复与保存,并以其为基础散播文明。在当前文物保管框架下,除了开始阶段的文物修复之外,更多的文物保管工作是在各个博物馆、典藏馆中进行的,因此如何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文物保管成为当前很多馆的核心任务,这些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不但保护了文物的安全,延长了其寿命,而且在相互配搭与团结协作之下,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传播途径[1]。
二、文物保管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途径
1.生物技术
文物保管领域,进入新时期以后,生活科学技术应用程度逐渐加深,其对于纸质文物、纺织品、石质文物的保管与维护有着重大的意义。
1.1石质文物保管
在石质文物保管方面,其在保管过程中会出现晶体沉积、腐生矿物、裂化矿物等问题,也会出现一些表面片状剥落、开裂、粉化等,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多是先用微生物核酸来进行鉴定,比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扩增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技术、变形梯度凝胶电泳等,通过适宜的检测技术,可明确检测文物中进行的微生物活动,以此来明确其是否已经遭受微生物污染与腐蚀,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其次,生物科学技术可用于石质文物加固与修复,应用的领域多在生物矿化、生物清洗,在生物清洗时其是通过硫酸盐还原菌来风化大理石表面,然后将硫酸钙转变为方解石,以此来实现硫酸盐污垢清除与提升石质结构表层稳定性的目的。在生物矿化时,则是通过生物诱导与生物控制两种方式来矿化,该种矿化原理是通过生物生理活动来引发周边环境变化来进行生物矿化,其中生物矿化是生物生理活动造成的,其在化学、物理、构造三个层面被生物控制进行矿化[2]。
1.2纺织品文物保管
生物科学技术对纺织品的保管,突出作用在清洗上,比如通过微生物活体细胞代谢释放相应的物质来清洗并且分解纺织物上的各种污物,并最后化为无害无毒水溶性物质,主要应用的是三种方式:生物物理技术、生活化学技术、生物酶技术。生物物理技术选择生物细胞增长加速聚合物分解、电离以及质子化,最后对其污染物进行机械化破坏,使其分裂为更容易清洗的新物质;生物化学技术依赖的是微生物聚合作用,并生成无害新物质;生物酶技术通过酶来分解催化蛋白质等污垢淀粉,清洗附着在纺织物上的污垢。此外生物科学技术还可修复与加固纺织品,比如将蔗糖布置在需加固纺织品表面,再选择适宜微生物菌群,给予其最好的生长环境,可连接蔗糖分子为纤维丝,搭接原本存在缺陷的额丝织品,发挥其加固与支撑作用,对文物外观、强度不会存在影响,且不会带来有害物质[3]。
1.3纸张文物保管
生物技术用于纸张文物保管,主要是控制其存放区域的环境温度,搭配使用灭菌原理、化学技术来存放纸张,以此来降低微生物对纸张的损害,还可选择漂剂漂洗,移除纸张表面层污迹与菌斑。
2.信息科学技术
应用于文物保管中的信息技术,包括扫描电镜技术、三维景深立体显微观察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X光照相技术等。X光照相技术可通过X射线对目标文物照相,获取其材质信息、形态特征等,以此来发现其缺陷、裂纹等信息,再结合材料数据、文献资料等对其加以分析与研究,最后总结出相对可行的保管策略;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通过X射线激发被测文物,不同元素处于激光下会有特征差异明显的X射线,会有各种形式的荧光波长,通过该种技术的实施能够明确文物中各项元素的含量;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是一种半定量、定性技术,其与X光照相技术原理一样,可精准判断文物特征,实现对其针对性保管[4]。
此外通過信息技术,可录入各项文物的三维结构、影响信息、文献资料等,将其以数字化形式编辑与展示,减少了其在搬运中的磕碰与损害等。并可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对各个文物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对其深层次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这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三维景深立体显微观察技术
三维景深立体显微观察技术在文物保管中的应用主要在立体视觉物象获取,通过该项科学技术,能够系统、全面检查文物表面难以通过肉眼来观察与确认的显微特征,其除了具备立体显微镜各项技术特征之外,还兼有金相显微镜特征,可对被测物体微观组织实施观察与分析,探索目标金属合金生成、冶炼、浇筑与制备工艺等。此外扫描电镜技术亦可有效保护文物,其基本工作原理:通过电子束对文物样品表面进行轰击,然后激发出X射线、背散射电子、次级电子,采集完这些轰击结果之后,获取文物成分信息、微观形貌等,再进一步明确其整体特征,制定对应的保管方案,实现对其专项保护。
结语:文章就文物保管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探讨了各项科学技术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要求相关人员探究科学技术在文物保管中的应用时,能够从文物本身组织与特征出发,制定针对性的保管策略,引入最合理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其高质量的保管。
参考文献
[1]王亚丽.浅谈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 (3):157-157.
[2]胡东波.馆藏文物保护中的科学与技术[J].中国博物馆,2019,(1):87-89.
[3]何流.我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应用历程,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9, No.93(5):61-68.
[4]戴子佳.甘肃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调查与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6):37.
作者简介:张鹏(1982年11月28日),男,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汉族,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管。